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霞浦龍首寺的前世今生

霞浦龍首寺的前世今生

位於福建省霞浦縣松城街道城北社區登安里223號的龍首寺,古名「時澗堂」,後稱「龍首寺」,俗稱「東庵」。

據《重建時澗堂碑》記載: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十月十二日,住持僧乘普率徒宗順、宗文、宗定、宗修、宗興等重建。另據民國版《霞浦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僧道隱重修。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紳黃樹榮等修。經多次的重修和續修,寺院建築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民國時期該寺被列為本縣十二中寺之一。

該寺於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被縣鞭炮廠徵用設廠,在黨落實宗教政策後,寺產歸還縣佛教協會。在青光法師入住後,於1980年重修大雄寶殿、建念佛堂,1984年再建「圓通寶殿」,1990年新建「望海樓」。世起法師接任主持後,於2000年又新建「五觀堂」、「藥師殿」和「法藏樓」等。法事場所更趨完善。

該寺以南北中軸布局,在中軸線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圓通殿。在中軸線兩側分別建鐘鼓樓和廂房。左側房外建五觀堂和藥師殿,在藥師殿前建有望海樓和大雄寶殿。右側建有地藏殿和念佛堂,念佛堂外便是法藏樓。

另據寺史記載:寺古時周邊建有「一覽軒」、「迎薰亭」、「芙蓉台」、「望海樓」等。庵右一巨石,清福寧同知趙鶴題刻「芙蓉台」三字,並建有「芙蓉別院」。庵左不遠處建望海樓,可「俯窺城郭,平挹海天,為近郊佳勝。遊人攬勝題詠,美不勝收。」

寺中尚留的古迹文物有:清趙鶴所刻「芙蓉台」三字猶存(據說存於芙蓉台歸址下某方位,只有歷任主持口口相傳,待建芙蓉台時,方可挖出。目前芙蓉台建設正在籌劃中,期待著這一文物早日出土與世人見面)、清福寧府知府李拔題寫的「尋樂處」石刻、近年出土的宋朱熹題刻的「白雲深處」石匾、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十二月立的《重建時澗堂碑記》、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十月立的《秦李二公合祀記》等石碑。

其中,朱熹的墨跡最引人注目,相傳在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因朝廷「黨禁」,以「偽學罪」落職罷祠。他在古田講學一段時間後經寧德九都的龜山寺,講學達月余。隨後又在寧德籍學生陳駿、龔郯的陪同下,從甘棠堡(今屬福安)乘舟至鹽田,次日抵達長溪縣城(今霞浦縣松城鎮)。因為避難之故,沒有驚動地方官員,乘轎沿城北小路來到龍首庵(今霞浦龍首寺)。寺僧得知是大名鼎鼎的朱夫子光臨寺院,予以熱情接待,朱熹感激之餘,給龍首寺後面山麓的山亭匾額題寫「白雲深處」四個大字(現存龍首寺中,縣博物館有複製品)。

寺院供奉著德法禪師佛像,據說禪師亦稱「老佛」,江西吉安人,為百大懷海弟子,在洪洲高安鷲峰山弘法數十載,盛極一時,相傳在五代周恭帝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六月十五日,沿著福溫古驛道雲遊弘法,行至霞浦縣城東天台嶺時,自知時至,登上大石,合掌西歸,村民發現後塑其真身,供奉於寺內。

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春,「中共東城土部整黨會議」在本寺隆重召開;1983年9月霞浦縣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大會也在本寺召開;1989年後,日本友人多次來寺參訪拜謁。

本寺前任住持青光法師,自建國後參與籌建霞浦縣佛教協會的工作,曾任霞浦縣佛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至第四屆霞浦縣佛教協會會長兼秘書長,還先後擔任雲峰寺、秀峰寺和龍首寺住持。世起法師,師從青光法師,自2004年接任該寺住持。歷任霞浦縣、平潭縣佛協會長、福建省佛協副秘書長兼教務部主任、寧德市佛協副會長,2017年7月當選為福建省佛教協副會長。

龍首寺於二0一0年十一月被霞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霞浦縣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該寺也是霞浦縣佛教協會辦公所在地。

作者:雷恆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霞浦 的精彩文章:

保姆縱火案孩子舅舅:過分的善良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2018春節霞浦媽祖信俗廟會搶先看

TAG:愛霞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