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舌尖3》總導演:「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

對話《舌尖3》總導演:「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

今晚8點,廣大吃貨們在春節期間迎來一道視覺與美食組合的雙重饕餮盛宴——闊別近4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第三季正式與觀眾見面。

「第三季的『舌尖』,我們想拍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樣子。」《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說。作為央視紀錄片老兵,劉鴻彥1993年進入《東方時空》欄目組從事紀錄片創作,製作過《中國人的活法》、《中國人在非洲》和《我們這五年》等一系列作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

「我的生命是由一部又一部片子串聯起來的。」劉鴻彥說。

2017年4月,劉鴻彥由央視新聞頻道調入紀錄頻道。

「我覺得是無知者無畏吧。」劉鴻彥接手的第一個重點項目便是啟動《舌尖3》的拍攝製作。

在《舌尖3》播出前夕,紅星新聞對話總導演劉鴻彥,揭秘《舌尖3》拍攝創作的幕後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海報。(欄目組供圖)

1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記者:《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您做《舌尖3》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劉鴻彥: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創新。從《舌尖1》到《舌尖3》,過去了將近六年時間,時代在變,觀眾的審美口味也在變,一個品牌的成長肯定需要不斷創新,這是一個規律。

紅星新聞:《舌尖3》和前兩季相比,它的創新之處在哪裡?

劉鴻彥:「舌尖」這個品牌對於我們央視的紀錄片來說,持續創新是這麼多年來能夠歷久彌新的一個核心因素。

在我們這一季進行籌劃和策划過程中,首先確定了一個大的主題,就是我們海報上面寫的「品味中國、品嘗人生」。希望能夠近觀食物之美,遠眺我們的文化淵源。

所以,我們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確定了八集的主題,分別是器具、禮儀、食養、融合、點心、小吃、節慶、宴席。

我們分集片名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切入,會根據每一集的主題,選取一個合適的中國字作為片名。希望能夠在對字的追根溯源中,把中國文化和食物進行最直觀的結合和表達。

在創作的方面,我們在追求呈現最精美食物表現的同時,能夠有一些紀實影像和紀實風格的體現,讓觀眾有更真實的對於故事的接受和表達。同時,我們在紀實影像風格下,強調了很多關於聲音、現場的同期錄製等因素。

總之,我們拍攝過程當中,一位主人公的一句話挺打動我們的,他說「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我們這些創作團隊的人都是憑著對於「舌尖」這個品牌的愛,對於這個節目的愛和對於觀眾這種期待的愛,來做這樣一部作品。

2

10個月跑20多個省市區。

紅星新聞:《舌尖3》的拍攝團隊是怎樣的,如何在10個月內完成這樣一部作品?

劉鴻彥:這是一個年輕且國際化的創作團隊,比如說有來自荷蘭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整個團隊大概有將近200人的規模。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帶領主創團隊一道向觀眾介紹這部紀錄片。

我去年4月份從新聞中心調到紀錄頻道,來了之後接手這個項目,基本上到播出滿打滿算加一起才10個月的時間。

在短短10個月里,我們的足跡遍布了全國20多個省市區,拍攝地點多達115處,調研採訪人物300多人,拍攝美食400多種。

我覺得在這10個月的過程中,對於個人的成長來說,這次深切的感受到了這個平台的力量。這個品牌不是幾個人能夠做到這麼大的影響力,背後有太多人的支撐。

紅星新聞:拍《舌尖3》做了哪些功課,有沒有對《舌尖1》、《舌尖2》反覆看?

劉鴻彥:當然會看。在主題的確定上,所有細節的深入程度上都做了很多功課。

紀錄片中的很多東西,一方面在於創作者,另一方面需要跟觀眾一起來完成,它畢竟是一種傳播。觀眾接受到了,他的反饋也到了,那麼你的傳播才完成。

《舌尖3》工作照。(欄目組供圖)

紅星新聞:拍攝過程中有什麼有意思或難忘的事?

劉鴻彥:我們比較特殊的情況是,對外拍攝時不能告訴對方我們是在拍「舌尖」。第一涉及到保密,不想過早泄露我們拍了哪裡;另外這個品牌影響力太大,一旦說了會有太多的人圍觀,很難保證現場的真實感。

比如說在某個地方拍攝的時候,旁邊有一堆大姐大媽在跳廣場舞。拍主人翁時,聲音需要安靜一些,我們的攝影師小夥子要想著法子跟大媽們溝通。

另外,我們轉場的設備量特別大,十幾個箱子都是少的。我們去的很多地方不可能都是大城市,也不可能都有機場,坐高鐵轉的時候,小站就1分鐘停車時間,十幾個箱子不可能從一個門下來,要提前算好,「嘩嘩」趕緊下,一下完火車立刻開走。

3、「君子愛食,食之有道。」

紅星新聞:《舌尖3》拍的是美食,實際上傳遞的是一種價值觀,您更多想通過紀錄片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

劉鴻彥:簡單說就是「君子愛食、食之有道」,這是我們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核心。也包括像我們海報上的宣傳語「品味中國、品嘗人生」是一樣的。

品味這個詞是多意的,一方面是指食物,因為食物不可能跟人脫離開,但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另一方面,通過展示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遞傳統健康飲食的理念。比如中國人是按節氣吃飯的,我們的先人是「不時不食」的,按季節吃才不會生病。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哲學觀的東西會附著在《舌尖3》不同集的主題上做不同的呈現。比如說第一集「器具」,更多地想呈現一種匠人精神;「小吃」這集,來呈現人身上的堅守。

大的概括就是「君子愛食、食之有道」,這個道是很多義的。八集中每一集不同的主題下,都會呈現不一樣的中國美食文化。

《舌尖3》工作照。(欄目組供圖)

紅星新聞:您最希望觀眾從《舌尖3》里獲得什麼?

劉鴻彥:觀眾會獲得對於美食的一種滿足感,會被食物背後的人物故事所觸動,同時也會有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感嘆。希望觀眾能有興趣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

其實在食物背後,我們想更多地去探尋文化性的東西。把文化吃到肚子里,這是真正的「咬文嚼字」。在發現食物之外,更多地去探尋美味背後更深層次的歷史淵源,或文化元素。我們想在前兩季優秀的基礎之上,更多地增加一些文化色彩。

期待除了勾起觀眾的食慾之外,勾起他們的鄉愁,勾起他們想去翻開書本,想去了解這個食物背後關於民族、國家更多東西的慾望。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丨張炎良 北京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新聞 的精彩文章:

10萬+導致的忘形,讓王利芬忘記了尊重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