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膽囊息肉不痛不癢,到底該怎麼辦?

膽囊息肉不痛不癢,到底該怎麼辦?

膽囊息肉大概是肝膽超聲波最普遍的異常之一了,和脂肪肝、肝臟囊腫都是報告上紅字的常客。

拜大腸之賜,許多人聽到任何地方長了息肉都聞之色變,深怕它會變成癌症,甚至拜託我們把它處理掉。也有人覺得,膽裡面的息肉不痛不癢,而且既然那麼常見,應該就跟鼻息肉一樣小菜一碟,不用管它啦!

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呢?如果都不對,究竟該怎麼追蹤和處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怎麼來的?

膽囊息肉主要的形式有三種,最常見是膽固醇沉積,這些膽固醇和脂肪堆積在膽囊壁上,就會形成一球一球的突起;不過誰會產生主要由體質決定,並非比較胖或血脂肪較高就容易產生,跟膽結石也沒有直接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膽固醇沉積的息肉是完全良性的,並不會產生惡性變化,只是偶爾會造成和膽結石一樣的上腹痛,極少見的狀況還可能引起膽道阻塞。然而有些人的膽囊息肉屬於腺瘤,我們的老朋友都知道這兩個字代表未來可能有惡性變化,下面會向各位介紹醫師分辨的方式。

手術

膽囊息肉會有什麼變化

如前面所說的,腺瘤之外的膽囊息肉除了偶爾會引發癥狀,原則上不影響身體,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問題在於,光從外觀很難去辨認超聲波下的息肉實際上是膽固醇沉積還是腺瘤;不過前者因為本身的性質,很難一直越長越大,因此目前的共識認為息肉的大小是最好的依據。

簡單來說,超過一公分的膽囊息肉都可能變成惡性腫瘤,而大於兩公分的息肉,幾乎都已經轉成惡性。而且在所有癌症中,膽囊癌預後相對較差;所以大多數的專家會建議一公分以上的膽囊息肉應該要接受外科的膽囊切除,萬一真的等到已經變成惡性,反而不好處理。

手術

很多有類似情形的患者在初次發現超過一公分大的息肉時,都沒有任何癥狀;大部分人也會希望能不能「再追蹤、再看看」?

通常我們會再次看過檢查圖像,或考慮其它檢查確認息肉大小;接下來我會說明癌化的風險,以及膽囊手術可能的併發症;一般我也會建議仍然猶豫的患者,可以到一般外科的門診詢問外科醫師手術的細節再做考慮;如果最後決定先不手術,我會確認患者充分理解可能變化的風險後,每三個月安排超聲波密切觀察。

另外如果是有癥狀的膽囊息肉(典型腹痛、黃疸),或是合併膽結石(息肉並結石癌化風險較高),都應該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至於比較小的息肉仍然是看它的尺寸。通常可能會變化的,都是 6-9 mm(0.6-0.9 公分)的息肉;因此會建議六到十二個月複查一次。而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更小的息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小知識大全 的精彩文章:

帶狀皰疹後遺症如此可怕!如何治療?

TAG:健康小知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