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為什麼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為什麼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阿政說動漫

漫評/觀點/雜談/資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約內容

嗨,先祝各位春節快樂。

今兒是正月的開頭,年味正當濃郁,拜年,吃喝,看燈會,與家人團聚,或者與朋友回望過去一年的辛酸和喜悅,祝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這也是一年中難得最為放鬆的時刻,可以看幾部存了好久的番劇,開荒一部精品的遊戲大作,或者一覺睡到自然醒,醒來吃飽繼續睡。

沒錯,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慶典。

我們每年都要過節,關於節日的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甚至是日本的一些節日,作為動漫愛好者的我們也一定不會陌生。

好像我們每次看到一些日本動漫里出現夏日祭的場景的時候,馬上就會想到下一步,穿上浴衣,吃章魚小丸子,撈金魚,看煙花大會。

這些都很美好。

但是反應在現實里,卻是傳統節日的式微。

我們會發現,隨著我們的長大,節日越來越多,節日的味道卻越來越少。

春晚一年比一年無聊,過年,也好像只是為了讓大家一起坐下來吃飯找個借口,但是原本的說說笑笑,變成了各自低頭玩各自的手機。

那些失去的年味,到底去哪裡了呢?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有必須重新思考「節日」的意義。

一、哪裡有人類,哪裡就有慶典

夏日祭,在日本動漫里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幾乎每一部戀愛番劇里,都有男女主角一起去慶典的現場,吃美食,玩小遊戲,或戴上日本的傳統面具,抬頭數天上的煙火。

它和我們的春節一樣。

是一個需要「笑容」的節日。

就像我們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大過年的。」

只要這句話一出現,馬上就要挨揍的熊孩子立馬破涕為笑,因為每當熊孩子鬧事,家長正要教訓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在旁邊說,「大過年的,打什麼孩子啊,大家都開心一點。」

節日文化,好像就有一種豁免權,豁免一切不開心的權力。

哪怕你在前一年裡過得多苦,你都要在新年裡換上一身新衣服去期盼明年的順利,不管其他情況怎麼樣,節日來臨,大家都得吃頓好的。

我們會互相祝福,節日「快樂」。

對於這些,我們都習以為常,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節日里,我們需要「快樂」,而且會享受到平常享受不了的「特權」呢?

比如我們可能常聽家裡長輩說,他們小時候一年只有除夕這天才能吃頓餃子,吃碗紅燒肉,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天天都像過年一樣,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需要回答,因為大家應該會覺得,這一切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節日當然要開心,要玩耍,要團圓,沒有什麼「為什麼」是需要討論的。

但是,實際上,越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和理所當然的話題,越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尤其是節日,幾乎在世界上,哪裡有人類的生存,哪裡就會有節日的慶典。

節日,對於我們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我們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即使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如何的現代化,我們與古代有多少天翻地覆般的差異,但只要有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我們與遠古的中國文明,就會有一種聯繫。

所以,即使中國的新生代看著最流行的綜藝節日,在春節這天,也會提起古老的十二生肖。

即使日本已經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國家,在傳統節日這天,女孩也要換上浴衣,去古老的神社裡祈福。

我們會發現,節日是一種對傳統的延續,人類文明在蠻荒時代的習俗,無不凝固在了節日文化里。

古老的節日,和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般都會有一種宗教性的信仰體系為基礎,形成一個最初的原始部落,這樣,就會產生祭祀的功能。

因此,節日從宗教活動發展成社會活動,信仰和社會功能相輔相成,節日便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即使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古老的王朝深陷黃土,即使書籍失傳,古代的器物遺失,節日慶典的傳統都會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思考節日的問題,其實相當于思考一個「我是誰?」的問題。

「中國文明來自於哪裡?」

「中國人來自於哪裡?」

我們在節日里,看到了自己文明最初的模樣。

二、歡樂的儀式

但是,節日的體現是歡樂的。

我們可以說,不管節日的源頭是什麼樣子,可以追溯到多麼古老的過去,在演變的過程中,節日慶典都會變成一種「歡樂的儀式」

也就是我在之前說的,節日天然的擁有「紀念,祝福,歡樂」的意義。

而這是因為節日慶典的「社會化功能」。

首先從群體性的節日來說,比如春節,端午節,女兒節,夏日祭等等,節日慶典,有一種強大的向心力,可以讓節日中的所有人都凝聚起來,參與到同一種氣氛之中。

原本存在的社會,經濟,職業,地位的差異, 在這一刻化為烏有,大家都是狂歡中的一份子。

比如在一些日本的傳統節日中,會有戴面具的傳統,人們可以通過戴上特定的面具,來取代自己原來的社會身份,慶祝屬於所有人共同的節日。

在一些西方國家裡,會有一種狂歡節,在一段時間內,人們可以大吃大喝,肆意的玩耍,然而最早,它也是用來祭祀農神或者牧神的慶典。

但是,這種「歡樂的儀式」,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意義更加重要。

群體性質的節日,是比如春節,端午,夏日祭,狂歡節,聖誕節這一類。

而個人性質的節日,是比如生日,情人節,日本女兒節,成人儀式,情人節。

因為我們需要這種個人化的節日的儀式,去區分我們人類與動物的區別。

我們從小時候就會聽到一個說法,說人類站在生物鏈的最頂端,相比於其他的動物,我們有智慧,會使用工具,是靈長類的高級動物。

但是這些,還不足以成為我們人類之所以是一個擁有智慧高度開化的智慧族群的理由。

因為,人類與動物的區別,與其說是智慧,不如說是文明(文化)。

這讓人類的群落,可以形成一個複雜的社會。

以《星際爭霸》的蟲族為例,即使蟲族擁有智慧的母體,擁有著高度的蟲族科技,在人類的眼裡,蟲族依然是一個簡單的野蠻社會。

因為他們的社會構成非常簡單,依然是自然性的。

又比如說,在古代中國,即使周邊少數民族,比如戎,狄,夷,可能作戰比中原漢族更加兇猛,力量更加強大。

但在古華夏的人眼裡,這些人依然是野蠻的,因為他們不像華夏人一樣,尊詩書,知禮儀。

詩書,禮儀的文明賦予了華夏人除了同為人類的自然身份—高級的靈長類動物,也擁有社會身份—市,農,工,商,君,臣,父,子。

而這種社會身份,與其說是一種文明的贈予,不如說,是通過一種儀式感得到的,也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個人性質的節日」。

因為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都是人類的自然的生物現象,而不僅人類,也屬於世界上所以的生物。

但是在人類世界裡,我們必須通過「節日」來解釋這些現象。

因為,如果沒有「節日」的儀式,我們無法將人類的自然生物規律與其他動物的生物規律做出區別。

比如說,嬰兒的降生,絕對不能是簡簡單單的就生出來,必須要經過「滿月」「百日」的儀式。

男人或者女人的成年,也不能說是歲數到了就算成年,必須通過成人儀式,比如古代的「冠禮」「笄禮」。

我們現在在日本,還能看到這種「成人儀式」的重要性。

這就是節日,最重要的功能,通過儀式,讓人類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

我們的生命的年齡,是大自然賦予的,比如說我今年十八歲,他今年二十歲,這是自然年齡,但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必須要通過經歷一場「生日」的儀式才能讓年齡的增長被我們所意識到。

這也叫做「過渡儀式」

當我們經歷了一些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者要進入一個新的社會地位之前,必須通過一場「過渡儀式」來獲得一種合法性。

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結婚就會有婚禮,會有結婚紀念日,進入一家新公司,會有入職的歡迎儀式。

甚至春晚,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過渡儀式,即使我們口頭上覺得春晚多麼無聊和難看,但是春晚已經成為了一種過年的重要標誌。

即使我們不看春晚,也需要春晚這一節目形式的存在,告訴我們新的一年,已經到來。

但是,在事實上,雖然春晚還起著一種「過渡儀式」作用。

我們在春節這一中國民族的盛大慶典上,體驗到的年味卻越來越少了,雖然我們的物質條件比以往都要更好,但快樂反而會覺得不如從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三、年味去哪了?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儀式感」的問題。

在一部以戀愛為主的日本動漫里,通過夏日祭或者女兒節等日本傳統的節日的劇情引入,我們可以見證男女主角的愛情發展和心理變化。

比如《冰菓》——

比如《月色真美》——

當女主角身著傳統的和服浴衣出現的一剎那,讓我們感覺整個世界在這一刻都在發亮。

節日的慶典氣氛,在戀愛番中天然具備愛情的氣質,男女主人公同時進行一些節日的傳統遊戲。

像是夏日祭動漫中常見的撈金魚,掛圈子,打氣球,這些增加了「儀式感」,也是戀愛的「催化劑」。

所以,顯而易見,我們在節日的慶典中,體會不到一點節日的氣氛,就是因為在我們如今的節日中,儀式感缺失了。

正如我之前所說,節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我們文化的延續和傳統的證明,我們可以看到一百年前,一千年前我們文明的形狀。

然當,這些習俗和儀式感逐漸消失的時候,節日也就名存實亡。

所以,中秋節,會變成了互相送月餅節。

端午節,會變成互相送粽子節。

春節,變成大家在一起開著電視放春晚但是都在玩手機節。

當一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越來越薄弱,它的傳統意義也會喪失。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把聖誕節過成情人節?

因為我們沒有基督教的文化和傳統。它的宗教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價值,所以它轉化為一種純粹的商業節日。

但是春節,中秋,端午,這些與我們血脈相連的節日,卻面臨了「儀式感」逐漸消亡的困境。

我們越來越感覺,節日的意義不在於過節,不在於紀念,而只在於放假。

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問題,節日的意義是快樂,放假的意義也是快樂,但是我們需要儀式感。

「過渡儀式」的作用,是讓人類的身份屬性從自然轉化為社會。

結語:

這種「儀式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升學,結婚,生日,紀念,過年,通過這些「儀式活動」,我們才能感覺到生命真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在踏實的活過。

這樣,我們才會認可自己的價值,也許那麼一點點的「儀式感」,會讓我們去真正的,做一點什麼。

文:思桐 編:阿政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政說動漫 的精彩文章:

什麼樣的動漫才能被稱為「神作」?

TAG:阿政說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