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可以不乖,但你不能學壞」

「你可以不乖,但你不能學壞」

#1#

乖=好。

我是在這樣的家教下長大的。

媽媽提起來,說我小時候跟她一起去別人家做客,不管別人給我什麼,她不點頭,我都不會接。

嗯,我記得。

我記得我非常清楚地知道:不接一定不會挨訓,擅自接了很可能會挨訓。

為了避免挨訓,我會非常「平靜」地面對各種糖果和零食。

媽媽到現在都覺得很安慰,我是多麼讓她省心的小孩,多麼聽話啊,有家教啊。

我卻知道,原來我內心裡那個時時刻刻還在監督著我的一言一行,好不好,對不對的人,就是內化了的父母。出於不想被「懲罰」或「羞辱」的恐懼,我會抹殺自己的渴望。

這不是在控訴父母。

家教是非常好的,只是我已經不記得我是如何學會這樣的「禮貌」的,對孩子的細心,尤其是對待一個敏感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細心與耐心,他們沒做到,換成是我,我也未必做得到。

所以,現在,這是我自己的事,這是「我」,和我要選擇如何過活的問題。

是繼續做一個「乖小孩」,還是做一個真實的隨心派?

#2#

在準備內在小孩與外在關係二階課宣的時候,我再次讀橋西和衛華的推薦語時,才能深刻地共鳴其中的「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是成為一個不同的人」。

不再以「好」為目標和束縛,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當恐懼支配我們的心智時,我們便無法真實地去經驗和享受人生。然而,恐懼本身並不是問題,是那些沒有被認出來、沒被感覺到、沒被接受的恐懼,製造了我們生命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懷疑父母對我的愛,甚至憤怒。

因為我讀出來裡面夾雜的恐懼。

例如,他們曾經表達出對我讀書並沒有成就功名的失望,他們覺得到了年齡就應該儘快結婚的催促,他們是奇妙的重男輕女派等等等等。

我只想得到他們的愛,不想要他們的恐懼,更不想因為他們的恐懼而委屈自己做任何決定。

我們的鬥爭持續了很久。

現在我才能明白,他們也許永遠都無法拜託那些恐懼,恐懼與愛已經互相侵入,不分彼此。

但我相信,在最危急的時刻,愛一定會戰勝恐懼,讓他們奮不顧身地保護孩子。

了解並接受這些,感受到巨大的放鬆。

我們不是完美的孩子。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

兩相扯平,彼此都要說一聲:請多多照顧。

#3#

「你可以不乖,但你也不能學壞」。

多少年前,聽這句歌詞,只是普通的一句歌詞而已,也許還是為了押韻。

現在,能深刻體會其中給出的自由與深情。

竇靖童在多少人的矚目下,也許還有很多人早就算好了:她不會是個「好孩子」。

竇靖童轉校、輟學、紋身、染髮,公眾的心比她媽的心可能還要緊張,大家隨時準備好了看她捅更大的簍子,結果沒有,她果然只是「不太乖,但沒有學壞」。

不僅沒有學壞,而且真實得可愛。

雖然看過一些文章,對她印象頗好,元旦時因為太冷,穿軍大衣上台表演,真實得要死可愛得要死。當然,我還是「苛刻」地聽了當時的表演,發現雖然丟掉了形象,歌唱得不含糊。

我在想,如果我小的時候,爸媽也跟我說:你可以不乖,只要不學壞就行。

有了這個自由,我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4#

最近在聽《曉說》,記得高曉松有一期講到美國的自由精神。

說美國總統就職時,一般都是手按聖經宣誓。

後來就有人不滿,說美國並不是全部是基督徒,為什麼一定要按聖經宣誓。

大家一聽,的確覺得,是呀。

可是不論按什麼,都存在著為什麼不按其他的宣誓的問題。

這時候,另一個論點出現,說,總統按什麼並不是代表美國的選擇,而是他個人的選擇,這是他的自由。

換句話說,這時這個問題變成了自由與平等的問題。

那麼怎麼辦呢?

平等讓步於自由。

聽到這句話,心裡狂點了十個贊。

有趣的是,想像一下:如果自由讓步於平等,會怎樣?

或者說:如果自由讓步於平等,還會有真正的平等嗎?

#5#

不知道是否能說,父母那一代有些人有些時候還活在過去匱乏、貧窮的恐懼里,可能這些恐懼延續了好幾代人,這種恐懼約束了他們的頭腦與行為,構成了愛的品質。

小時候,我只能選擇認同這些恐懼,做一個他們認為的「乖小孩」。

但現在,我會把屬於他們的恐懼還給他們,把需要自己面對的恐懼,一一看清,誠懇地承認哪些敢打一架,哪些不敢。

我也深切體會到,只有在我面對恐懼,生出「打一架」的勇氣時,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活著」的感覺。

我也了解了那句聽上去很*¥#@的話:永遠選擇更難一點的那條路。

還真是,也許真愛,和真實的生活,都是屬於敢「打一架」的勇士。打得姿態漂亮與否不重要,輸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打」!

當然,自己選擇,自己承擔。

以及,願打服輸。

贏了呢,也別太驕傲。

內在小孩與外在關係 體驗工作坊二階

導師:巴克塔 阿瑪娜

時間:2018年4月13-16日

地點:大理

限定人數:35人

***

價格:7800元

早鳥價:3月13日前報名,享7300元

老學員復讀價:享半價3900元

鑽石之道學員:6000元

備註:住宿及餐費,需自理

報名及諮詢

內容

從恐懼到親密

此系列工作坊設計是從內在小孩的議題看向成年後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

許多人一看到親密關係,就覺得是「我」和他人的關係,甚至覺得一定要改造對方,才能解決關係中的問題。

但其實所有的關係,首先都是「我」和我的關係,是自我的關係。

所以說,每個人的內在小孩議題構成了一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內在小孩最大的特徵,就是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孩童時期的恐懼會幻化成憤怒、悲傷、嫉妒、自卑、自責、退縮等負面情緒,在各種情境下讓我們眼花繚亂,忙於保護自己免於受傷,而忘記了如何去愛,更不知道這些反應,其實只是一個受了傷的內在小孩被觸動了。

在二階里,我們將會去看這恐懼的源頭,深入了解內在判官和恐懼在我們裡面所生成的驚嚇與羞愧。透過各種練習,去接觸這些感覺,並將它們表達出來,由此學習親密關係的語言,並把覺知帶到我們成人關係中的衝突與困難的來源。

在生活中,重新發現自己的本質,為愛創造出健康且真實的基礎。

課程適用於:

對自我探索及關係探索感興趣的朋友

期待改善和提升各種人際關係品質的朋友

重要提示:此系列課程各階段可獨立報名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開心會死 的精彩文章:

TAG:不開心會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