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看你處於族系發展中的哪個位置:閩東浙南張氏考略

看看你處於族系發展中的哪個位置:閩東浙南張氏考略

[ 編者按 ]福建張姓遷徙閩東浙南是一部悠長的創業史。有宋朝張闡遷永嘉慈湖說,有宋乾道年間的祖悅庵遷瑞安汀董鄉說,而最大的一支是張揮112世張珪及其子孫。但他們究竟走過怎樣的一個線路圖,現在多已成迷。而閩東浙南數萬張氏後人,也多隻知張姓,不知來路,何其遺憾。

建甌川石後山裔孫臣灶先生,不辭辛苦,多年潛心研究,特別抓住了先祖張天祥公這一關鍵人物,多方探索,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

天祥公祖源問題,涉及閩浙兩省八縣多張氏村房,人口多達6萬以上,考證起來千頭萬緒, 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精力和時間,一時難以形成完全一致看法和結論。今臣灶先生將所研究成果附上,一是希望各地族人積极參与討論,提供各類證據材料,二是供後人繼續深入研究,有所期待。同時,也歡迎不同意見,讓祖先遷徙之路瞭然於目。如此,實則閩東浙南張氏之幸也。

建 州 張 氏 溫 州 莒 溪 派 ※ ※ ※

閩 5 世張 美公, 【上接***頁&&&行】字天祥[約 920-980 年],原名自 友,行七七。高祖岩於唐末入閩,曾祖謹戰黃巢歿於鐵山,祖世表肇基建州水北, 善經營,是建州東溪流域大地主,田莊眾多,僅鳳凰山就有三十里茶園。因理茶 園,父文畝隨兄至鳳凰山,居住苦竹源。

至天祥公,由建州苦竹源遷溫州安固陶 山,再徙莒溪,是溫州張氏始遷祖。官銀青光祿大夫、前都尉郎、三司使。為吳 越王錢俶驅使,協助願齊和尚總理普照寺,因「王寵愛甚厚」而賜「廻圗使」, 有塑身在普照寺,葬普照寺後,卒後封「興福真君」,主當境土地,妣呂氏,子 六:張庸、張皋、張備、張奉、張用、張辛。

天祥公派下約有族裔六萬六千餘眾, 主要析居泰順、文成、景寧、壽寧、柘榮、福鼎等縣; 庸,居莒溪張家山。 皋,居莒溪松山。 備,裔居處州白鶴、黃坦。 奉,遷柘洋赤岸,裔張國諭支由平陽溪口馬洋析居世隆世安等處。 用,遷建州馬跡、政和苦竹黃源等處。 辛,遷瑞安陶山,有裔張郎中支; 註:浙江莒溪天祥公與建州水北張氏的鏈接,有以下幾方面依據:

1、《北苑拾遺》和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中有古地名苦竹源,苦竹源地名沿 用至今。苦竹源在今建甌市東峰鎮長源村蘇埠自然村南向約 2 千米處,與裴橋村 的壑嶺隔二重山,其溪對門是甌政路沿邊的霞鎮村。經調查,此處在 1960 至 1970 年代還住有三戶人家。苦竹源邊不遠處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苑御茶園 遺址」;

2、吉苑裡苦竹源距建州城近十千米,在建州核心區,此處稱建州苦竹源總 比建陽、政和等其他處建州轄境的苦竹源用稱建州苦竹源來得更合符情理。也許 天祥公兄弟子侄及父伯也在苦竹源聚居,以便於種茶及管理茶園。後來,侄兒輩 的安公五兄弟北上浙江縉雲及開封,去之前或許就在苦竹源居住;

3、壽寧龜嶺舊譜雲,「天祥公始從南京入浙」 「其祖上先居福沙,後居福州, 生下十二國公,派下分遷溫州」。政和譜雲, 「入閩始祖岩公,行十二,封梁國公, 居福州」。岩公長子謹公生世豪、世表、世表三子,豪居楊源,表居水北。由此, 可知龜嶺張氏為十二公岩公之後,水北張氏也十二公之後,對得上;

4、龜嶺,壽寧老一代人按當地方言就叫「岵嶺」。建甌水北張氏一直口耳相 傳, 「在浙江方向一個叫岵嶺或武嶺的地方,有一支嫡派宗親,據說人數挺多的, 是水北肇基初之三房中的一房」。還有就是福鼎碧峰和後坪等多地張氏,也普遍 有源於福建岵嶺之相傳。閩浙兩省三地傳說基本對得上;

5、據自文成黃坦譜「原敘 1277」載:「唐末避王氏虐,有過福州長溪縣柘 洋城裡住者,由柘洋過溫州西洋住者,續移過唐村陶山尾松山大安甲嶼等處。又 一本載,建州苦竹源一公諱自友,分六派,長房居漁溪鐵場,次諱皋居松山莒溪, 次居白鶴梅溪張坑,次居柘洋,次居馬跡,次居陶山。此皆宋太祖建隆年間所記 也」。意即至宋太祖建隆間[960-963],皋等六兄弟已成年並析居各地,由此推 算,自友公[即天祥]當生於 920 年前後,生活於五代末至北宋初。遷徙路線是, 建州苦竹源——長溪柘洋——溫州西洋[今平陽曰始陽]——安固陶山。建州苦竹 源即今建甌東峰鎮蘇埠村南側;

6、據泰順三魁譜雲,天祥公「自富沙秦川徙安固陶山」 「自東甌陶山徙昆陽 莒溪」,富沙為建州城別稱。南宋《苕溪漁隱叢話》有雲, 「北苑自有一溪,南流 至富沙城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七·福建三》記載: 「 《志》雲,府治西南臨 江門內有富沙驛,舊置於府西平政門外,曰富沙館。宋紹興十年,移建於城內, 改為驛。祝穆曰,府城北有大伏洲,或以為即富沙。閩主曦封其弟延政為富沙王, 蓋以此名」。唐建州剌史葉公廟,在城內尚書坊,俗名富沙廟。據葉氏族譜,首 任建州刺史葉灝,於唐武德五年[622]定居建州城,在當時城外(今管葡路)古富 沙地之沙灘上簡易搭蓋而棲。表明遷徙路線是,富沙[即建州]秦川——安固陶山 ——昆陽莒溪;

7、秦川,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川通溪、秦通錢,古秦川或即今錢溪,今 水源有水源溪[舊稱錢溪]和錢溪村。另一種解釋,「秦川」泛指山川肥沃之地, 今水源地界,地平土肥,對於唐末五代當時南下的北方人來說,有如「小秦川」, 故水源之地,舊時也有「別稱秦川」之說,故至今仍有沿用錢溪之地名;

8、據泰順三魁譜載,有後唐清泰元年乙未[935]文畝[畝]公所作之序,即「文 畝序」云:「今入閩生聚者,盈掬盈升之所室廬坵墓,已經三世矣。乖遭黃氏擾 亂,海宇靡寧。或遷於山之巔,或徙於水之湄。慰問既疏,慶弔亦罕。以致邂逅 而詢高姓,對席而叩台庚。此雖世變使然,實由譜缺流獘。予所以旦夕不安,鳩 集伯叔兄弟,協力同修,庶老師宿儒可傳奕世耳」。意即至文畝時,入閩先祖之 墓已有三代,岩公、謹公、世表公正好三代。推算文畝公應生於 895 年前後,文 畝為天祥[即自友]之父;

9、據壽寧龜嶺舊譜,文畝生韓、繼、疑、延朗、暉五子,暉派下伏居閩中。 據壽寧村尾譜,文畝生紅公、延繼、凝公、延朗、延暉五子,也有暉。據泰順三 魁譜,文畝生居翰、繼、疑、延朗、暉五子,也有暉居閩中之記載。據建甌水源 族譜,暉又名廷暉[約 913-978 年],為文畝長兄文明即欽受之長子,五代時閩 國人,是建州鳳凰山茶園業主,松溪流域大地主,後因獻茶園有功和精湛的制茶 技術,死後受茶農敬奉,宋廷封其為「濟世公」,立廟祀之,是為茶神。與天祥[約920-980 年],正好同時,為堂兄弟合理。總之,浙閩兩譜,一是文畝與暉,皆 為上下代;二是皆言暉居閩,只不過,一譜為兒子,另些譜是侄兒;三是年代完 全對得上;

10、水北譜載,世表公第三子為欽仰字文慕,讀音:mù。畝即畝之繁體字, 讀音:mǔ。慕與畝,讀音一樣,僅是聲調差一,一為第三聲、一為第四聲。據水 北譜,文的下一輩為廷字輩,廷,讀音: tíng。天祥公之天,讀音: tiān。廷[tíng] 與天[tiān]也是極相似之音。考證認為,文慕與文畝是同一個人。水北文慕即文 畝宗支,後裔在今政和楊源安章、鎮前湘源和周寧桃坑洋等地,當然泰順、壽寧、 福鼎等地天祥公後裔也包括其中;

11、據後唐清泰元年乙未[935]文畝序推算,文畝公應生於 895 年前後。而 據莒溪墓誌、莒溪普照寺相關史料考證,天祥公與吳越王錢俶有交集。天祥公當 主要生活於五代末至北宋初,即約生於公元 920 年前後,死於公元 980 年前後。 文畝公與天祥公是父子關係,為上、下代合理。文畝公與天祥公間多出延朗、元 獻兩代不合邏輯,且延朗是五代時後唐宰相,別是開封人,與文畝生活年代一致。 因此,延朗、元獻二代疑附會顯要名人所成;

12、據壽寧泰順等多地張氏族譜,可明確天祥公源於閩即福建,壽寧泰順等 多地族譜序,少有福州、福寧、連江或長溪之記載,多次提及建州。如莒溪普照 寺遭盜掘,張梅軒公狀告柳四官人未果,還曾到建州搬救兵。可作旁證,天祥公 一系與建州張氏之密切聯繫。如原敘 1277,明確天祥公源於建州苦竹源;

13、五代時,建州[今建甌]是當時福建少有的發達地區,其經濟、文化、政 治諸多方面具備強大的輻射力,是時水北張氏也是大地主,是興旺家族,任憑財 力、人脈及文化,水北張氏子孫也能遠達,遠徙浙江溫州沒問題。如,北宋開寶 元年[968],水北張氏族人張安自建州遷浙江縉雲凝碧,為縉雲凝碧始遷祖[今有 族裔萬餘人],安公五兄弟從建州北上,三個在浙江,兩個一直到開封;

14、天祥公祖源問題,涉及閩浙兩省八縣眾多張氏村房,考證起來千頭萬緒, 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精力和時間,一時難以形成完全一致看法和結論。本 人僅從建州張氏方面作些粗淺探討,因《水源張氏大宗》編寫在即,下次族譜編 修又要歷時一代[約三十年],只能草以錄之,也是無奈之舉;

15、對於相傳「岵嶺或武嶺之地」,現經本人考證研究,傾向於認為是今壽 寧龜嶺。2017 年福鼎張川生邀編者參加「天祥公研究會」微信群,從上傳「原 敘 1277」「莒溪墓誌」「文畝序」等舊譜信息看,莒溪張氏與本支建州水源張氏 正好對得上,故深入研究,有所心得。今將天祥公派下相關信息附上,以供後人 繼續深入研究,有所期待。

閩 6 世張 庸公,天祥公長子,居溫州莒溪張家山,葬栗園,妣吳氏,子:中簡;

閩 7 世張中簡公,於北宋景佑二年[1035],從莒溪徙居建州漁溪鐵場[今壽寧南陽 村尾],為壽寧村尾開基祖,妣蔡氏,子三:慶祈、慶育、慶三; 村尾張氏,本村有衍 35 代 70 戶 300 人,包括外遷共有千餘人。

閩 6 世張 皋公,天祥公次子,遷居莒溪松山,葬莒溪張家山栗園即陳鹿洋,妣 王氏,子二:張評、張福。評葬溪底嶺頭;

閩 7 世張 福公,約生於 970 年,先遷居建州岵嶺[即今壽寧龜嶺],後轉居峽嶼 宅底[即今泰順大安],葬溪頭上奧坑[即今炎嶼],淳熙辛丑年承務郎遯齊忱立石 為記,公生平削直、處事至公,歿後之神靈赫然,能護民消災,被尊為「飛符地 主」,妣許氏,繼妣葉氏,子四:張瑩、張道、張德、張泰。德遷管陽;

閩 8 世張 瑩公,行十,葬半嶺[今大安]有碑,妣林氏葬武洋水尾龜肩,繼妣陳 氏,與公合葬,子:張鄒;

閩 9 世張 鄒公,行八,一曰居大安葬戩洲種洋底種德庵後[按三魁譜],一曰居 建州岵嶺[按龜嶺譜],妣陳氏,子五:張懽、張熙【下接&&&行】、張徹【下 接&&&行】、張田【下接&&&行】、張貽【下接&&&行】;

閩 10 世張 懽公,行千二,字悅道,遷大安溪邊,宋嘉定癸卯五月初八卒,享 年七十一歲,葬湧泉庵東山之麓,妣陳氏葬大安溪邊,子五:仁羨、仁勇、仁德、 仁測、仁芨;

閩 11 世張仁勇公,字伯達,妣王氏,合葬鄒公墓左,子三:張朋、張翅、仲宣;

閩 12 世張 翅公,行三三,字仲飛,妣陶氏,繼妣陶氏,合葬鄒公墓左,子二: 張威、小八;

閩 13 世張 威公,行十,居大安溪邊,葬溪口大洋頭蛇形,妣蔡氏,子三:廷 選、廷造、廷厚;

閩 14 世張廷厚公,遷龜岩即今泰順三魁張宅,為泰順三魁開基祖,三魁張氏現 有近 5000 人[包括外遷宗支]。

閩 10 世張 熙公, 【上接&&&行】行千三,鄒公次子,遷洋頭峽東,一曰居 鐵場,妣金氏位五,子三:義厚、義端、義存;

閩 11 世張 端公,遷嶺北村尾,妣 氏,子:小九; 閩 12 世張小九公,自嶺北村尾遷居梅塢,為梅塢開基祖,妣 氏,子:十五;

閩 11 世張 存公,於北宋崇寧三年甲申[1104]遷泰順嶺北張村,為泰順嶺北張 村開基祖,妣金氏;

閩 10 世張 徹公, 【上接&&&行】行千四,鄒公第三子,仕侍省進士,國子 監丞,徙大安窯下,葬龜洋,妣毛氏位九無出葬半嶺,繼妣王氏,子八:禮昶、 禮薌、禮節、禮闊、禮開、禮晉【下接&&&行】、禮和【下接&&&行】、禮清【下接&&&行】; 昶,行十三, 薌,行十四,妣徐氏,遷龜伏; 節,行二十,遷安仁洋邊; 闊,行廿一,遷溪坪; 開,行廿二,遷龜洋; 晉,行廿四,遷際下,後裔國諭析居福鼎管洋碧峰; 和,行廿五,遷青峰,後裔邦平析居福鼎磻溪後坪; 清,行廿六,遷新安榴厝[今壽寧鳳陽劉厝];

閩 11 世張禮晉公,【上接&&&行】遷際下,妣毛氏,子:子一;

閩 12 世張子一公,妣 氏,子:東三;

閩 13 世張東三公,妣 氏,子:坤七;

閩 14 世張坤七公,妣 氏,子:國諭;

閩 15 世張國諭公,行廿四,原籍建州岵嶺[今龜嶺]人也,宋淳佑二年[1242]鄉貢 士,至六年授迪功郎出任尤溪縣主學,三年秩滿,與兄弟禮和遷柘洋張源,居十 八載,以次子三子相繼而殤,於咸淳四年[1269]又與長子遷徙勸儒鄉遙香里管溪 碧峰[即今福鼎碧峰]居焉,為福鼎碧峰開基祖,妣謝氏,子:永隆; 碧峰張氏,現已衍 26 世 4800 人[包括外遷]。

閩 11 世張禮和公,【上接&&&行】遷青峰,妣 氏,子:寅二;

閩 12 世張寅二公,妣 氏,子:南五;

閩 13 世張南四公,妣 氏,子:震六;

閩 14 世張震八公,妣 氏,子:邦平;

閩 15 世張邦平公,行廿五,官溫州參尉,原籍建州岵嶺[今龜嶺]人也,後隱居 柘洋張源, 1276 年轉遷磻溪後坪[今福鼎後坪],為福鼎後坪開基祖,妣丁氏,子:; 後坪張氏,現已衍 26 世 8000 人[包括外遷]。

閩 11 世張禮清公,【上接&&&行】遷新安榴厝[今壽寧鳳陽劉厝],妣 氏, 子:百三公;

閩 10 世張 田公, 【上接&&&行】行千五,鄒公第四子,居大安練源,葬種 德庵,妣蔡氏位二十,同千四毛氏葬半嶺,子二:智全、智滿;

閩 10 世張 貽公,【上接&&&行】行千六,鄒公第五子,遷鰲陽,一曰遷石 硑,葬種德庵,妣涇口朱氏,繼妣胡氏,二妣合葬杜松門石硑,子五:信驄、信 驥、信騶、信駁、信驊。驄居泗溪,騶留居祖地生九子,駁居安前,驊居秀村;

閩 11 世張信驥公,行二,於南宋建炎間[1127-1130]由浙江溫州遷建州政邑安昌[今壽寧城東郊安章]居焉,為壽寧安昌張氏始遷祖,即壽邑太始祖,後裔主要 析居西溪龜洋茄嶺竹洋楊梅洲九嶺可慣等村,即今平陽蒼南福鼎泰順壽寧轄地。 妣李氏,子:張發;

閩 12 世張 發公,繁體字髪,諱纓七,卒葬西溪仔,宋咸淳五年[1269]九月十 二日遷葬安昌深溪大崗獅子岩,妣楊氏,子:張縣;

閩 13 世張 縣公,妣何氏安人,合葬西溪,子三:世一、世六、世七。一諱發, 六諱財;

閩 14 世張世七公,諱隆,妣楊葛氏,子六:張成、張耿、張詠、張烈【下接 &&&行】、張休、張余。成,行三三,居楊梅村村尾[今壽寧城區溪頭],後遷 斜灘。耿,行三五,字顯道,居安昌,並析居漁溪上洋邊。詠,行三八,先遷西 溪仔後遷龜嶺[又名齡陽]。烈,行四一,遷暘尾。休,行四二,字體即,先楊梅 村[即縣城]後遷大韓。余,行四三,居泰順毛洋峽下;

閩 15 世張 詠公,【上接&&&行】世七公第三子,遷西溪仔,妣 氏,子: 張佚、張秩;

閩 16 世張 佚公,遷居龜嶺,妣 氏,子二:四千、四萬;

閩 17 世張四千公,妣 氏,子:兆五;

閩 18 世張兆五公,妣徐氏,繼陳氏,子:張珎;

閩 19 世張 珎公,字君達,妣謝氏,子:宗五;

閩 20 世張宗五公,妣陳氏,子:瑞十四;

閩 21 世張瑞十四,葬龜嶺灰樓墘,妣儒坑繆氏葬麻竹坪厝後左邊,子五:錢四、 亦二、亦三、亦六、亦七; 龜嶺張氏,現有 300 戶 1300 人。

閩 15 世張 烈公,【上接&&&行】世七公第四子,先暫居翠竹源[今大洋坑 頭]旋遷鄰近陽尾,為壽寧陽尾開基祖,妣李氏,墳葬安昌金釵洋金鐘撲地形坐 壬子,子:張隆; 陽尾本村張氏,現有衍 28 代 360 戶 1700 人。

閩 16 世張 隆公,又名洪祚,葬翠竹源坑頭後門山,妣 氏,子:千十六;

閩 17 世張千十六,號萬石,諱鉦,官禮部尚書,妣繆氏,葬望德堂龍手坐辛向 乙,子二:開劭、開先; 閩 18 世張開劭公,行慶六,留居洋尾,葬洋尾龍手,妣吳氏、程氏,子二:壽 二、壽十;

閩 18 世張開先公,行慶七,千十六公次子,由陽尾遷居大實[今壽寧鳳陽鄉大石], 為壽寧大石開基祖,大石張氏,現有衍 26 代 400 戶 1800 人。

天 祥 公 祖 源 閩 1 世第 113 世張 岩公,【上接 000 頁88888 行】字可永,入閩始祖,原籍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三井村地名德里[今河南固始趙崗鄉七井寺一帶]。歷仕唐宣、懿、僖、昭四朝。宣宗大中四年[850]初任升州[今南京]而暫家焉。懿宗時南方變亂迭生,公於咸通末[874 年]拜福建團練招討使、監察御史,自升州奉旨入閩鎮守,而舉家徙福州,居烏石山、南台二處。僖宗中和四年[884]補御史大夫,敕封右僕射梁國公。大順二年[891],拜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敕封上柱國公、穎川縣開國男[爵]、食邑三百戶。

公自升州奉旨,拜福建處置使,進貢銀馬盂,並解赤符,有稿,至今[指宋代]尚存,事迹載入《閩中記》。公於天佑三年[906]與三子隱居西壁源首後龍窠[今資源寺地]。後梁開平元年[908]十月初二申時去逝。妣陳夫人、雄夫人、韋夫人,公妣同葬閩省資福寺左邊主龍山尾坐丑向未[資福寺在今福安市溪尾鄉下邳村附近之三十六都坑源村仁倉里地方]。

子五:張謹、張津、張砥、張睦【下接 1085頁18155 行】、張灝。次津,曰仲梁,九公,拜殿中御史,居古田縣埔村[今周寧六埔七步一帶];三砥,曰仲柱,十公,號十軍將,拜殿前將軍,居長溪縣溪南[今屬霞浦];四睦,曰仲雍,十一公[以福安甘棠譜修正],另隨「王潮固始軍」入閩,居福州,王審知「榷貨務」,後封右僕射梁國公,生廊、廡、膺、賡;五灝,曰仲端,廿四公,拜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御史大夫,居浙江平陽前倉村[今錢倉],福安大留譜云:岩公季子御史中丞顯生俊,俊遷溫州永嘉;

註:《閩中記》,唐大中間林諝所著,宋慶曆間林世程重修,今已散佚,殘存條目收入《三山志》;長溪縣,唐武德六年[623]置,治所在今霞浦,轄今福安、周寧、寧德、霞浦、福鼎及柘榮境;福建都團練,相當於今省軍區司令。觀察處置使,為地方軍政長官,次於節度使;招討使,遇戰臨時設立,相當於今剿總司令;「開國男」,古代功臣爵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中之末等,唐時可憑爵位獲得永業田或衣食民戶之賦稅。「食邑三百戶」即可享用 300 戶賦稅;榷貨務,為[閩國]主管蠻夷商賈交易和外事活動之重臣,相當於今經貿海關稅務部門長官;資福寺,在今福安灣塢鄉坑源村仁倉里,一曰在福州但具體不詳;楊源張厝有口耳相傳張八公生三子,各居西里楊源、屏南甘棠、建甌水北;相傳,開姓始祖揮公四月初九誕、漢初留侯良公五月十八誕、唐宰相九齡公二月十四誕、入閩始祖岩公正月初九誕、英節侯謹公八月初六誕、祐靈公郭榮二月初九誕、福州始祖睦公九月初八誕、茶神廷暉公八月初八誕[忌日為四月十四];

閩 2 世第 114 世張謹公,岩公長子,曰仲謹,字美信,號自勉[835—878 年], 大行八,後人稱張八公,英節廟或英濟廟神主。生日為八月初六丑時。唐僖宗乾 符五年[878],黃巢率數萬義軍由浙江衢州入閩,過浦城後分三路往福州,右路 折經邵武順昌南平沿閩江而下,中路徑由建陽直插建州抄古田而東,左路經今松 溪境攻政和,謹公時任福建招討使,率官軍迎敵堵截,在鐵山屯尾與敵遭遇,九 戰激烈。終因「賊以奇兵絕援道」,矢盡糧絕,而全軍覆沒,副帥郭榮及姚祖等 十八將校戰死。「謹被創甚握槊箕踞瞠目大罵」。是年[878]八月初二,謹公遇 害,壽四十四歲,邑民義而收葬,墓在建安縣團練鐵山官路後壑坵地[今政和鐵 山村屯尾橋頭壑坵後]。

相傳,朝廷封其三十六葬,現已在鐵山屯尾橋頭、水源 田源青蝦山、楊源王大厝、鎮前齊家洋、鎮前何山及小橋霞抱等多處發現墓葬。 後人又在夏山[今屬鐵山元山村]建張謹廟,在飛鳳山建張將軍廟。北宋崇寧間追 溢「昭烈」,大觀初追封「英節侯」敕令立廟祀之、後加謚「英濟廣惠靈佑顯德」 累進至王。明清追旌崇祀,並增建楊源、鳳林、邑南、屏南後峭、周寧芹家峭及 建甌水源等六處「英節廟」。《政和縣誌》、《建寧府志》、《八閩通志》均有其記 載。妣柯氏敕封昭順一品夫人,曰或葬今城關飛鳳山西側穴坐東向西,子三:世 豪、世傑【下接 904 頁138100 行】、世表【下接 921 頁15000 行】。

謹公遇害 時,仨男在福州,聞難攜室徙居官塘[今屏南甘棠],以省父廟墓,往來於鐵山官 塘之間。至唐朝末五代初,仨男又各自擇地肇基。長世豪居福州感德場[933 年 升為寧德縣]西里十七都黃源[今政和縣楊源],次世傑居建州建安縣感化里鐵山 張源[今屬政和縣鐵山元山村],三世表居建州建安縣東萇里水北樓下洋[今建甌 市水源鄉水源村樓下洋]。據福安大留譜,謹公尚有一子曰錦,或為隨征長子。 謹公一脈,肇基政、建、屏,繁衍播遷至閩北、閩東、浙南各地,以至海內外, 現已枝繁葉茂,族裔逾十二萬,為閩浙巨族。

閩 3 世張世表公,【上接***頁&&&行】號彪三,謹公三子,大行十一, 原籍[今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三井村地名德里,入閩後居閩縣[今福州], 官授監察使[據周寧芹源譜]、以父功勛敕封助順侯[據屏南甘棠譜]。後避亂,同 兄豪、傑等仨人,自閩縣暫居古田縣官塘[今屏南甘棠],以趨赴鐵山為父省廟墓。 唐朝末五代初,相山川之勝,開基建州建安縣東萇里水北街嵐下洋[今建甌市水 源鄉水源村樓下洋],為水北肇基祖。公聰慧通達,經營有方,是建州大財主, 置有大量產業,田莊、茶園遍布東溪流域,並派長子長孫理茶事。妣游氏孺人。 相傳公妣仝葬水北樓下洋後門山。子三:欽受[字文明]、欽顯[字文達]【下接* **頁&&&行】、欽仰[字文慕]【下接***頁&&&行】。相傳三房之裔, 一支留居本水北,一支遠徙浙江括蒼[今麗水一帶],一支遷居西里黃源[今楊源]。 又雲「有安公者遷浙江麗水」。

閩 4 世張欽仰公, 【上接***頁&&&行】世表公第三子,字文慕或作文畝, 約生於 895 年前後,為理茶園由水北樓下洋徙居建州城東面苦竹源[舊址在今建 甌東峰蘇埠村附近],妣 氏,子三:張盛[字廷昌]、張美[字天祥]【下接*** 頁&&&行】、張榮[字天慶]。

天祥公派下各地字輩對照表:

(歡迎大家發表意見,同時關注本公號)

尊重 觀點 人生

不同維度,不同視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鄉de味道 的精彩文章:

閩西客家人:盤旋在土樓上空的雄鷹

TAG:下鄉de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