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鄉行-南京的一條小街

故鄉行-南京的一條小街

長江流經南京市時,轉而向北偏東而上行。繞過南京,再向東流去。南京就像長江下游段的一個小河套地區。古代,南京市被古城牆包圍著。這古城牆再被古護城河環繞著。可謂固若金湯。現在,儘管這護城河大部已乾枯,甚至消失,遠非連貫。現在,只剩下了孤立的水塘,或湖泊。但是還能算是一串零星散落的寶石項鏈,繞著南京城牆,掛在「南京的脖子」上。南京的古城牆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好,最完整,最長的城牆。傳說明朝的時候有十二城門。所以,朱元璋出葬時,為了防止後人盜棺,號稱十二門出棺。這樣子來讓人沒法確定他到底是葬在哪裡,雖然有明孝陵,為規模宏大的地上陵和地下宮。

古有的,加上後添加的,現在,已遠遠不止十二門了。這些厚實的古色古香的城牆門樓建築群,這些散落的河,湖,為現代的南京老百姓,增添了為數眾多的小公園。成為南京的驕傲,成為南京的名片。

南京市西北角上的非常著名的城門,叫悒江門。

南京的中軸線是中山路,位於新街口到鼓樓的連線上。從新街口向南繼續延伸,叫中山南路。從鼓樓向北延伸,叫中山北路。中山北路,穿出了悒江門,直抵長江邊的下關碼頭。在沒有長江大橋的日子裡,在長江中下游,下關的碼頭及火車站,就是南北連接的最重要的的交通樞紐。

沿著悒江門兩邊延伸著保護良好的古老而完整的城牆。不出悒江門,城牆裡,屬於鼓樓區。沿著城牆,左邊是八字山公園。右邊是無門無攔,沒有一個公園名稱。但是,可以很快拾階而上,漫步在古城牆上;可以「閑牆信步」,繼續向北走,直至下一個城門城樓,鳳儀門及閱江樓;也可以向左折回,走上悒江門城樓,看看畫梁雕棟的古式門樓建築。出了悒江門,是下關區。沿著城牆和護城河之間,左邊是小桃園公園,右邊是繡球公園。

中山北路上,在悒江門前的最後一個左轉,就是戴家巷,沿著戴家巷,曲里拐彎,大致平行於城牆,向西延伸一里路左右,就到了易發紅日養老院。出了悒江門後,往前走一點,第一條左轉的街道,叫姜家園,也與城牆和護城河基本平行。沿著姜家園,也是向西延伸一里路左右,就是南醫大二附院。從養老院到醫院,再從醫院回到養老院。在這兩條街夾著一段古城牆,連著穿過悒江門的一小截中山北路,形成的一個馬蹄釘式的「旅程」上,為了照顧兩個老人,我奔走了小半年。

這裡特別吸引我的是,從中山北路進入戴家巷之前的,垂直於中山北路的一小段。嚴格來講,這一小段叫龍池庵,我就暫且簡化了。每天兩趟。我會經過這條小街兩次,或出這條小街,左轉上中山北路,去醫院;或從中山北路右轉,進入這條小街,回養老院。這一段小街,攏共不到一百米的小街,兩邊排滿店鋪。每家店面平均約4米寬。

這五十來家店鋪中,都是各式各樣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小生意。微型小超市,買鞋的,修鞋的,油糧專賣店,微型小菜場,蔬果鮮花,微型按摩店,微型理療,理髮美容,名酒收購銷售,修鎖的,賣手機兼充值,。。。我說「微型」,是因為他們的門面太小,甚至不到兩米,就能開一個小店,甚至就一米寬就能擺一個燒餅爐了。

僅有一兩個店擴張到兩個店面。其進深也太淺,不過就是原來的簡易水泥居民樓,一樓門前的幾米空地,接著民居的外牆延伸出來,就形成一個店了。最好的情況是,一樓的居民,或是把居所賣給了店家,或者,房主就是店主。那麼,這家店就一直穿通民居樓;就是很有深度的,就是放在紐約,也是頗具規模了。到了街邊,還仍然必須要保留著最狹窄的「人行道」。就是這極其狹窄的「人行道」,還要被商家動態地侵佔著。或是大肚突出的大餅爐,或蒸籠,或湯鍋,或泔漿。。。打雜的僱工們在人行道操作著各種各樣臨時任務,宰雞殺魚,擇菜刷碗。。。臨時停放的摩托車,正在裝卸的小客車,小貨車。。。

最多的店家,是「民以食為天」的吃食。有賣油條燒餅的,有煎油果炸芝麻團的,有十多家的各色飯店:陝西牛肉麵,蘭州拉麵,福建炒菜,四川正宗夫妻肺片,河南人的油大餅,南京板鴨,燒烤。。。

走在這樣的小街上,被小店裡飄出的麻辣香甜的熱烈的空氣,蒸汽包圍著。。。耳朵里充滿了叮叮噹噹的炒菜鍋勺的撞擊聲。。。跑堂的(其實真是無堂可跑)的吆喝,「哎,一個炒三鮮,一瓶青島啤酒。。。」不時地繞道走過正在下貨,上貨的店主們。。。沉浸在濃濃的商業氛圍里。。。真是,用時髦的話來說,很接地氣。

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接地氣。其實,我就是從小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的。小時候,我家所在的地方叫板橋新村,是南工的教授宿舍大院。可是,我家窗外就能看到貧民窟。真正的貧民窟,簡陋得驚人,有些就是上海人叫「滾地籠」,再由此延伸,擴張。。。住的是拉板車的,踩三輪的,拾破爛的。。。我家的保姆,經常打開我家的後窗戶,招喊她的後面貧民窟里的朋友,把我們的多餘物資送給她們。她也是貧苦出身,決不肯浪費一點點東西。連稀飯餿了都不肯倒掉,說「作孽啊,你們享福慣了,不知窮人的苦。。。」保姆給我的教育是無價的。讓我從小就能看到社會的兩端。

每天上學,走出大院,就是從世外桃源進入市井鬧市。從家走到南師附小。那條街叫成賢街。在這南京美術館和人民大會堂(當初的國民黨首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旁,直通到南京工學院的成賢街上,及其延伸相接的小巷子,有各種各樣的小工業,小作坊。各種小吃,食物,民生用品就不用說了。還有鐵匠鋪,銅匠,銀匠,簚匠,釘馬掌的,打豆餅,榨油作坊,彈棉花,我還記得,還看過織布機,織南京雲錦的,腌制南京板鴨的。。。正是從這裡,我開始認識了,清明上河圖式的,中國社會老百姓的生活。

我從小就喜歡看呆。或站在櫥窗外,或站在工匠身後。看匠人的手藝,看一樣東西的製作過程,琢磨其中的技巧,解釋各種各樣的為什麼。。。養成了我對一切工藝過程都感興趣,喜歡看的習慣。隨著年歲和學識的增長,也積累了我對人類生活很大部分產品的生產過程的或多或少的了解知識。

走在這條小街上,既讓我回憶起童年的感覺,也讓我觀察著現代人的平常生活。

每天晚上回來,我就一家一家地看,邊走邊吃。頭一天吃粽子,第二天,換韭菜盒子,第三天蔥油大餅,。。。樂此不疲。

小街的端頭是一家蔥油餅鋪子,是那種我很喜歡吃的,遍布南京的頗受歡迎的河南蔥油餅。他們也做韭菜盒子。門口總是洗不完的韭菜。。。都是我所愛的東西。

接下來的小店,名叫「胖子小吃」。快到端午了,夫妻兩個整日忙著包粽子,煮粽子,賣粽子。我買了粽子,邊吃邊看邊聊。「胖子」是一個回城知青,在插隊的高淳結了婚,總算最終是能帶了媳婦回到南京。回城就很遲了。年齡大了,又沒有什麼技能,怎麼過日子呢?幸好,父母傳給了他們家這個臨街底層的房子,就在門口開了這個小店。男人肚大腰圓,女人纖細高挑,一左一右地面朝小街,坐在一盆泡好的糯米前。女人時不時地,立起身來,遞交粽子,收錢。男人一會兒通爐子,加水添煤,倒換著煮透的,新添的,搬米,理粽葉。。。

他們包的非常熟練,只見粽葉,手指翻飛。最後,一手拈著扎粽子的細線的一頭,另一頭用牙咬著,就見,線在粽上繞,粽在線上滾。最少的粽葉,最快的速度。大約二十秒,一隻粽子就成了,加上所有其他的輔助工序,我估計,平均兩分鐘能包一隻粽子。就算每小時60隻吧。下午6點鐘開始,包到半夜,5,6個小時,加上白天再包些,每天能包出4,5百隻吧。正是端午節,我問他們,一天500隻能賣吧?答曰,完全可以。起碼能買到六月底。白米粽子1RMB一個。肉粽子2塊。豆沙粽子1塊半。他們說,一年能賣上個半年。還不夠過日子,大城市什麼都貴啊!孩子要考高中了,上補習班,還要課外學點什麼。別人的孩子有的,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太寒磣。。。不夠用啊。所以,他們白天還要打一份零工,幫其他公司搬運裝卸。

傍晚,在轉彎進入小街前的大街人行道上,就布滿了各種小吃攤子。一輛三輪車,載了一個玻璃廚框,一隻爐子,就像《血色浪漫》里,退伍偵查營長,高幹子弟鍾為民練攤的,北京煎餅果子攤一樣。各種各樣的小吃攤。

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天天會出現在這裡,炸臭豆腐乾。這也是我很喜歡的,南京風味。每天「下班」經過她,我就會買上一串,邊吃邊看邊聊。5片一串,一元錢。一桶原料有三,四百塊左右,應該能賣出七八十元吧。加上其他,還炸韭菜,包菜,蘑菇,粉腸,。。。等等,什麼都能炸。很多年輕人,一買,就是四,五樣,十塊錢,有的人,一買就是兩份。她的女兒有時也來幫忙。我估計,一個晚上,3,4百塊能做到吧。我逗她們說,一個晚上能賣個七八百,千把元吧?女兒說,能做到300塊就不錯了。要是能上千元,我也不工作了,全力以赴來幫媽媽做了。她們是北方人。女兒畢業後,在南京找到了工作,媽媽也跟過來了。媽媽還健康,還能幹。做慣的,總得干點事。大城市,生活費用高。要掙錢,不做點生意,沒法生存。

這樣的商業氣氛,沿著戴家巷,一直繼續下去。不過,逐漸稀疏,沒有這一小段,這樣密集,完全徹底的商業化。但是,我住在戴家巷深處,仍然能感到這樣的欣欣向榮的商業氣氛。夜深了,商業活動的喧囂逐漸安靜下來。。。沒有多久,凌晨的準備工作又開始了,車輛的聲響,生爐子。。。

一大早,各種各樣的香氣就混合在清晨的空氣里,飄揚在小街的甬道里,冉冉而上。還有很多臨時的過路小攤販,見縫插針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小買賣。

街角,一個賣刷子的在吆喝:「哎~~~,早也忙,晚也忙,早晚都得下廚房;當領導,當小兵,回家難免洗鍋盆。。。」另一角,一個賣鍋子的,一邊演示,一邊把鍋子敲得像重金屬樂器一般,一邊吆喝,「哎,快來看,快來瞧」,「高科技,新材料」,「燒不壞,易清洗」。

他們的錢,來得不易啊!每一分,每一角,都是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但是,只要不剝奪他們的掙錢的權力,他們就能從求生存到求發展。

每看到這生機勃勃的街道,辛勤勞作的人們,總讓我心中有一種暖暖的感動。由不得地,讓我熱淚盈眶。。。他們,主體是農民,全國各地來的農民,和城市下層的平民,貧民,不等不靠,不期待奇蹟,不期待恩施,毫不猶豫地,俯身就乾地,勞作著,憑自己的幸苦誠實勞動,創造著自己的財富和幸福。他們像小草一樣,頑強不屈,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倔犟地生存,向上。

什麼是勤勞勇敢,吃苦耐勞,這條小街天天見證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時髦復古,毛衣就要有麻花,新一輪的復古風的代表,不來一件才out!
可能即將消失的露天素食餐廳—品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