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傾國以決之戰,歷時三載

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傾國以決之戰,歷時三載

戰局不可能長此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要麼按著廉頗的戰略思想發展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麼中生變故,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趙國方面首先起了變化,其結果是,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孝成王繼位,他年少氣躁,軍事知識貧乏,既認為廉頗後發制敵的戰略為不敢戰,早已怒不可奈;又惑於秦所施反間計的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於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遂強使「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為將;秦廷聞知趙括為趙將,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將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以王齕為尉裨將。這樣,形勢由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頗為主將的趙軍,對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王齕為主將的秦軍的格局,一變而為由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為主將的趙軍,對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成持重的白起為主將的秦軍的格局。從此,弱趙與強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終於被打破,戰局向著利於秦而不利於趙的方向急轉直下。

  前260年(趙孝成王六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括既代廉頗,一方面出於迎合趙孝成王所好,一方面本身就是剛愎自用、好勝逞強之輩,一旦為將,即全盤廢棄廉頗堅壁固守的戰略戰術,任意更換了將校,所謂「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他求勝心切,好大喜功,一到前線,無視主客觀條件,即下令趙軍西渡丹河,全線突擊。另一方面,白起亦一反王齕三年一味進攻態勢。他坐鎮戰略要衝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康營),除了對秦軍縱深陣地——丹河與野川河的分水嶺著力加固以萬無一失外,於正面製造頂不住趙軍傾巢而來的假象,佯敗後撤,以誘敵深入;同時分遣兩支奇兵從側翼迂迴包抄、分割趙軍空虛了的後路,斷絕其致命的糧道。這兩支奇兵,一支25000人,由沁河與端氏河匯流處的當今端氏鎮一帶,溯秦川水(今端氏河)河床迤東北至仙公山、丹朱嶺,直插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背後折東包抄,以阻絕邯鄲方面的趙援;一支5000騎兵,由泫氏一帶強渡丹河,溯小東倉河河床迤東北至秦關,與前一支奇兵會師,以分割趙軍為二,使北線大部隊斷絕了貯於南線大糧山的糧芻,而南線則失去與駐北線主將及大本營的聯繫。

 

正當突破丹河西岸秦軍防線的趙軍部隊長驅直進、而大部隊雲集丹河待渡的時候,相繼發現前方對深入縱深的秦軍營壘突擊受挫,而自己的後路已被包抄,糧道被斷絕,以至上下間失去了聯繫;同時,秦軍開始反擊。在戰局急遽惡化中,趙軍被迫放棄進攻,重新退回丹河—小東倉河—百里石長城三角地帶,倉猝構築壁壘,固守待援。趙國自從前295年 (趙惠文王四年)沙丘宮事變以後,戰略投機變詐,長期推行時縱時橫、縱橫無常的外交政策。當秦的壓力危及其安全時,它合縱抗秦;當秦的威脅緩解時,則又倚靠與秦的關係暖昧,向與國攻城略土,直至此役初戰小卻後,是縱是橫仍舉棋不定,以至與秦明來暗往,失去山東國家信賴而不願亦不敢援救。秦則密切注視著趙在山東合縱的成敗,所謂「齊、楚救趙,親(真誠、積極),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秦既見趙陷於孤立援,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徵調15歲以上丁壯,悉數發往長平,以阻絕趙援。這支臨時組成的河內秦軍,經碗子城(今山西晉城市東南)、天井關一線的太行道,至趙軍丹河防線南端附近,溯蒲水河河床穀道東北行,至趙百里石長城東端的馬鞍壑與白起奇兵會師。

  至此,趙軍陷入了這樣一種境地:由泫氏至長平關一線,丹西秦軍縱深壁壘森嚴而突擊不動;秦25000名奇兵已繞到百里石長城敵後,封鎖了長平關至秦關一線;秦5000名騎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關一線;秦河內部隊斷絕了可能來自邯鄲方面的任何增援。這就是說,趙軍主力被秦軍包圍於以韓王山為中心的丹河一小東倉河一百里石長城三角地帶;南線部隊被秦奇兵和河內部隊包圍於大糧山地區。北線主力兵多將廣而無糧芻輜重;南線部隊具有大量糧芻輜重,而兵力甚少又無主將。戰力迅速削弱,無論北線、南線均不能有所作為。  在如此糧盡援絕的極端困難條件下,趙軍廣大將士作了極其艱苦英勇的抵抗,堅持了 46天,終於發展到「內陰相殺食」的地步。9月,趙括把主力部隊分成四隊,組織輪番突圍不遂,最後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為秦軍所射殺。主將既歿,以下數十萬飢疲已極的將士,遂全部降秦。  白起疑懼數十萬趙俘一旦反覆生變,除遣返年少者240人回邯鄲,用以散布秦軍可怖而不可戰勝的言論外,使用卑鄙的欺詐手段,誘使數十萬趙俘放下武器後,全部就地屠殺於上述周回50公里的三角地帶了。是役遂告結束。

  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傾國以決之戰,歷時三載;趙投入兵力45萬,秦則至少投入兵力百萬,趙軍或陣亡或被坑殺,誠已全軍覆沒,秦則「死者過半,國內空」,當亦戰死 50萬左右,即雙方將士死亡將近百萬;戰事範圍,以今高平市城鄉為主戰場,擴及於今沁水、晉城、澤州、長子、長治、壺關、陵川等縣市,戰地直徑上百公里。長平之戰,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爭,古人所謂「長平之戰、血流漂鹵」。此役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全國的形勢已呈不可逆轉之勢,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并戰錚頻仍為特徵的戰國時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就要降臨了。從這一點說,長平之戰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趙軍之所以慘敗,在於:第一,不顧敵強我弱的態勢,貿然開戰,一味追求進攻;第二,臨陣易將,讓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執行正確防禦戰略的廉頗統帥趙軍,中了秦人的離間之計;第三,在外交上不善於利用各國讎秦的心理,積極爭取與國,引為己助;第四,趙括不知「奇正」變化、靈活用兵的要旨,既無正確的作戰方針,又不知敵之虛實,更未能隨機制宜擺脫困境,始終處於被動之中;第五,具體作戰中,屢鑄大錯。決戰伊始,即貿然出擊,致使被圍。被圍之後,只知消極強行突圍,未能進行內外配合,打通糧道。終於導致全軍覆滅的悲慘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長平之戰時,手握十萬重兵的趙括為何不突圍,卻要在原地等死?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