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古代花鳥畫形成發展略述

我國古代花鳥畫形成發展略述

中國畫根據繪畫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花鳥畫畫法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工筆花鳥畫即用細筆勾勒對象,分層著色,十分細緻;寫意花鳥畫描繪對象簡練概括,剔形去骨,唯有神在;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形神兼備,形態逼真。

一般認為,花鳥形象出現的時間極早,蘊含了人類先祖對花鳥某些特徵的崇拜,如鳥兒可以飛,無憂無慮,魚兒多子等等。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銅器上,「花鳥」形象充滿神秘色彩,遺留著圖騰的氣息。

一般認為,花鳥畫起源於六朝時期。在此之前,花鳥多被用於畫卷的點綴裝飾,在此期間,出現了大量獨立的花鳥作品,如顧愷之的《鳧雀圖》、史道碩的《鵝圖》、顧景秀的《蜂雀圖》、蕭繹的《鹿圖》等,雖然已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文獻資料已表明當時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了。(圖為顧愷之洛神賦圖)

至唐代,花鳥畫業已獨立成科,形式技法上也比較完善。名家極多,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韋偃畫牛,李泓畫虎等等。

五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以徐熙、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確立了花鳥畫發展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類型,「黃筌富貴,徐熙野逸」。黃筌的富貴不僅表現對象的珍奇,在畫法上工細,設色濃麗,顯出富貴之氣,徐熙則開創「沒骨」畫法,落墨為格,雜彩敷之,神氣迥出。黃筌、徐熙子孫都是當時花鳥畫的重要畫家。(圖為《雪竹圖》徐熙)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一個高峰。北宋畫風接五代的傳統,早期以黃筌之風格為主導,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濃艷,墨線不顯。到了南宋,畫院一半以上的畫家畫花鳥,花鳥大盛。在題材上,宋代出現了水墨梅、竹、松、蘭四君子,將精神與花鳥形象聯繫起來,為花鳥畫注入新的內涵。

元代花鳥畫受宋代文同、蘇軾的影響,出現了一批專門畫水墨梅竹的畫家,他們以柯九思、仉瓚、吳鎮、王冕為代表,表現了文人的「士氣」,如倪瓚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不再取悅於工麗,以清淡的水墨寫意為主,是元代花鳥畫的一個特點。

明清時代,花鳥畫正式劃分為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大風格,並且每個風格都發展良多。明清時代名家輩出,徐渭的大寫意畫風,陳道復的雋雅洒脫,八大山人的孤高憤懣,石濤的揮灑自如。清嘉慶、道光後花鳥畫逐漸冷落,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花鳥畫出現了一次小的高峰,對近代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的饅頭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要了解:九州最早是誰劃分的?

TAG:吉祥的饅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