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勞心與勞力·老子孔孟與王陽明

閱讀·勞心與勞力·老子孔孟與王陽明

王川

2018年2月19日

閱讀。持續的閱讀。長期的閱讀。

我想,即使我手不釋卷,我也不可能在死之前讀完我所有的藏書。而那些別人正在構思著的書、正準備交付印刷廠的書,還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我的收藏里。

閱讀其實是很累人的,我做不到王陽明說的那樣:「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這話更像是勵志的「雞湯」,把讀書與得失放在一起講,似乎在說:要想讀書不累,必須不計得失。我不知道此話有無可操作性,只覺得如此境界,很少有人達到,所以也難以真正把書讀好,更多人讀書是做一個「知道者」而已。

讀書,所為者何?小一點說,過去為了功名利祿、現在為了成名成家;大一點說,過去為了江山社稷、現在為了國計民生。既是目的明確,又有幾個人能做到不計得失呢?便是「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倒海亦英雄」的大人物,讀書在他看來不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像我等這樣,讀書僅為了說明非「白丁」之輩,可謂小之又小、少之又少,意義就更談不上了,不過是與讀書人對談不至於一竅不通、啞口無言罷了。

過去貶低勞動人民有一句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文革」中對「孔老二」最典型的一句評價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看來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的最顯著區別在身體與腦子。好像腦袋發達,身體一定羸弱;身體強健,腦子一定不好使。這簡直是不懂常識,甚至是別有用心的兩分法。只有中國才會產生這類有悖常識的認知。不過,倒是有一個旁證:國外的足球明星很多是博士,中國的足球健兒基本都是「無知大小子」,人家不但學歷高,足球踢得也好;而我們這邊兒,球的水平比人家差十萬八千里,除了身上有幾根花花腸子,腦子裡基本沒貨色。也難怪有這種認知的土壤。

我們老祖宗不是這樣的。孔子絕非只會讀書不事勞作,否則他老人家如何教學生「六藝」,能拉弓射箭、御馬駕車嗎?若非身強力壯「四肢發達」,能經得起從五十多歲到近七十歲周遊列國十幾年的折騰嗎?雖然孟子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與勞力,仍是兩分法,但他並未講「勞心者」就不能「勞力」,他活到八十四,除了會得天地正氣,我看也善於勞動筋骨。孔孟儘管認為知識分子有從政掌權的合理性,卻對專事稼穡的勞苦大眾講仁講愛,並不貶低民間的勞動與智慧,孔子甚至還見到過民間的「智者」,讚歎為「君子」「聖人」。

有人講,知識也是種權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不假,但誰得到了權力都不想放棄,也是真的。於是,就有更多的人希望擺脫「勞力」而拚命向「勞心」的隊伍里擠,只有那樣,才能獲得「治人」的權力,才能光宗耀祖、恩澤後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維模式才能以最強大的慣性,推動人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走向廟堂,走向人民仰望的高處。然而,實現了「理想」,擁有了「黃金屋」「顏如玉」,切切實實感覺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了,有幾個人不會忘本、不會蠅營狗苟呢?從這個角度將。老子所謂「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真是洞若觀火的高見。

其實,一個簡單的社會分工,用不著拿讀書來說事兒。腦子一擰巴,反而失去了洞察力與邏輯性。勞力者之中也有真正的知識分子,恐怕是真正的知識分子。讀書人之中未必都是知識分子,大多不過是為「稻粱謀」的芸芸眾生的一員而已。「學而優則仕」,「學而優」之前,「舉仕」之前,古代的知識分子多是從事稼穡的勞動者,漢代的「孝廉」當然也是指民間發現的德才兼備者,不但品德好,還得有學識,會勞作自不必說,專職說不定就是農民、鄉紳。有的人通過舉孝廉而高居宰相之位,恐怕「大老粗」是幹不了的。

可惜的是,讀書之途一旦成為體制,讀書人一旦被體制把控,就只好淪落為「御用」的「工具」。漫長的學業不過是一種訓練,只有進入模具,才能變為成品,期間,幾乎所有的個性都被打磨殆盡。人只能在一條通道里尋找自我的可能性,不可隨意發揮、突圍,否則只有付出代價,甚至是一生潦倒的代價——「且去填詞」——這就是柳永的命運。

因為體制的強大,個性的發展都被壓抑。大多數的讀書人並不缺乏適應的本能與智慧,在選擇面前,他們只能「乖兒乖兒」放棄自我意志的空間,以獲得「舒適」的存在感,沒有風雨,沒有危險,說不定還能擁有傲視別人的地位與財富。他們以某種洋洋自得,解構著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他們甚至早就感知不到自由的意義,他們以「順從」的方式塑造著平庸的人生。他們當然也是讀書與學習的受益者,甚至曾經是「學霸」「精英」,卻與讀書與學習的目的背道而馳。他們沒有通過學習而日漸成長,相反,他們實際是在日漸萎縮,通過學習,變作了一個被「矮化」的自我、一個不斷趨近完美的「工具」。他們喪失了所有的創造性。

由此觀之,王陽明關於讀書的意見,我看是最高明的。坐而忘憂,唯有讀書,不及其他,何干風雨。「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讀書便是讀書,事功便是事功,王陽明乃人中之龍,哪件事做得不好呢?

讀書不該有目的性,捧起書本,便是書中境界;放下書本,便是大千人生。一捧一放之間,修養有了,事理明了,萬物通透了,生命通達了,境界升華了。人不就一輩子么?都是小事而已,都是過往煙雲。反而是更多讀書人根本沒把書讀深讀透,不明此理,作了牆頭草、半瓶醋,結果是到處不滿、呼天搶地、自尊自大、自私自利、勾心鬥角、狗屁不是。

寫至此,錄《道德經》以為結尾: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可嘆的是,我們「為學」往往沒有「日益」,卻常常讓自己不斷「有事」,醒著睡著煩惱不止,「不足以取天下」倒還無妨,書讀不好則是活該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川 的精彩文章:

TAG:王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