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周軼君:文明與文化親緣考

周軼君:文明與文化親緣考

一日跟上海文化名士小寶論起香港。我說奇怪得很,香港生活井然有序,因為舒服讓人產出情感,但如果有一天要離開,也絕不會升起撕心裂肺、萬般難捨的依戀。周圍不少內地去香港的朋友,都是享受到這座城市提供的便利之後,北上再尋機會,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維港的浪花。小寶直斷:「這就是文明與文化的奧妙。」在他看來,香港、紐約這樣的大都市,文明程度高,融入門檻低,生活方式遵循普世原則,便利周到,卻不會跟人發生親熱到血液里的關係。文化最濃處,如熱帶雨林部落,就算你被他們收留了,呆一輩子也是個外人。但那個地方跟「文明」沒什麼關係。

這麼說來,解了我的困惑。但最近了解下韓國的文化輸出,又發現文明與文化不見得互不相認,甚至很可能是不太遠的表親。一場冬奧開幕式,也是一場韓式文化符號大拼盤,不管你喜不喜歡,也會驚嘆於韓國發展之迅速。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時,韓國GDP只有非洲國家迦納那麼多,而60多年後的今天,韓國GDP已經是迦納的近40倍。更要緊的,是韓國作為一個文化品牌,輸出規模龐大,近則橫掃東亞,遠則直抵紐約,吸收中東等地的粉絲亦如探囊取物。以男女戀愛為核心情節、現代古代不同服飾為包裝的電視劇為何吸引那麼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老男孩》、《辯護人》等燒腦劇俘獲擁躉,包括自詡知識分子精神的群體,可謂通吃大眾。

破解這個秘密,可以發現,韓式本身的魅力或許還在其次,亞洲擁有文化輸出價值的幾大體系,無外乎兩大特徵:經濟發展吸引人(這構成了宣揚的生活方式吸引人),文化產業自由。亞洲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斑斕雜處,但如越南、寮國、泰國,未能滿足兩大特徵的第一條,生活還不夠富裕的時候,文化產品中的生活方式便少說服力。

韓國電影《辯護人》劇照。

韓國也是經歷過經濟與文化的雙重黑暗期。直到1990年代軍政府完結,嚴管嚴控隨之落幕。第一位民選總統金泳三偶然看到好萊塢的《侏羅紀公園》賺得盆滿缽滿,驚呼其技之後要求韓國學習。除了拿錢出來「扶植」文化,還在審查制度上放寬。當時的審查主要是防止「親北」思想,也就是同情北朝鮮的念頭,同時建立電影分級制度,讓創作越來越自由。韓國本土市場有限,先東向日本,歌手們紛紛推出日語專輯,經過多年演化、歷練,才有騎馬舞橫空出世氣吞全球。今天,「北」也不再是絕對禁忌的話題,沿著三八線一路鋪陳的故事足夠蓋一個電影博物館。

韓國文化立國,實際上也是一部逐漸開放的社會「文明史」。日漸文明,何愁文化輸出。而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回報,總是慷慨。英國當年「辣妹」樂隊交的稅,高峰時期超過了全國一年鋼產業的貢獻。文明與文化的關係真是值得玩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一場演講引發的全民猜測:奧普拉會競選總統?
中國克隆猴誕生引發外媒熱議,他們怎麼說?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