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不掙錢的事業,大多不靠譜

馮學榮:不掙錢的事業,大多不靠譜

1

我在香港有一個朋友,他年輕的時候出於一份熱心,曾經在一個慈善組織上過一年班。有一次吃飯,談起他的經歷,他對我說了這麼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他說,一筆收上來的善款,例如說港幣一萬元,要經過以下這麼多道損耗,才能發放到被資助人的手中:

銀行轉賬手續費,扣100元;

慈善組織員工工資,扣500元;

慈善組織老總工資,扣900元;

慈善組織辦公室租金,扣200元;

慈善組織電話費、電費、紙張等各種雜項開支,扣300元;

外勤調查社區窮人生活狀況,交通費,扣300元;

審查受資助人資產狀況,評估服務費,扣500元;

調查公司跟蹤受資助人使用善款狀況,服務費,扣500元;

慈善資助年度會計服務費分攤,扣200元;

受騙案件聘請律師起訴申請人追回善款,扣300元;

……

各種雜七雜八的,扣完之後,他說,一萬元善款,最終真正到了受助人手中的,一般只有一半左右。

他還說,全世界的慈善組織,大同小異。善款的使用轉化率能過做到超過60%的,為數不多。

這還是慈善組織不貪污的情況下。

如果有人貪污,那麼,轉化率更低。

2

有人在中國大陸,實驗過舊衣服回收計劃。在小區擺個箱子,發個公告:誰家有不穿的衣服,放到箱子里來,收集起來,統一捐給貧困山區。

但是,志願者很快就發現,衣服收上來之後,需要倉儲,需要挑選,需要記錄歸檔,需要分類,需要清洗,需要烘乾,需要整理,需要打包,需要快遞……各種成本,攤到每一件衣服上,竟然高達人民幣20多元。

人民幣20多元,已經可以在淘寶上買一件嶄新的衣服,直接發給貧困山區,而且還包郵。包郵啊,老大。

於是,志願者很快就意識到:社區舊衣服回收計劃,雖然很聖母,但是,並不經濟,不明智。還不如直接買新衣服。

這裡面的經濟學道理,足以讓一個人,回味一整天。

3

同理,香港也有一個慈善組織,曾經在香港各大超市,回收超市當天賣不完的蔬菜、肉類等等。回收之後,計劃是用來製作免費午餐,向公眾發放。

是不是很聖母?

但是,運營一年之後,會計結果顯示:該慈善組織當年一共花費倉儲、運輸、辦公、烹飪、工資等運營成本港幣1200萬,一共製作了24萬個免費午餐。平攤到每個免費午餐上,費用為50元。比去茶餐廳直接吃一個午餐,還要貴。

換句話說,你有1200萬的善款,直接在路邊發給路人,都勝過運營這個免費午餐計劃。

可笑不可笑?

這個組織運營了一年之後,就關門停業了。見報之後,淪為香港市民的笑料。

心地很好,智商很低。

自古聖母多壞事,從來情懷誤蒼生。

4

天下不掙錢的事業,大多不靠譜。

為什麼不靠譜?因為,不掙錢的事業,容易導致資源錯配,資源錯配則導致浪費。經濟學家們老生常談的「好心辦壞事」,說的就是這個。

經濟規律是冷冰冰的,但它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你無視它、違背它、與它作對,是要受懲罰的。

一千萬元的善款,捐給窮人,用來養一百個窮人家庭,只能養一年。

一千萬元的資本,用來開辦一家工廠,接單做出口,掙錢盈利,可以招一百個工人,間接養活一百個家庭。只要能做到盈利,可以養多久呢?可以養到永久。

同樣一千萬,用來做不掙錢的慈善,只能吃一年;而用來做掙錢的實業,則可以吃到永久。

哪個更善良?後者。哪個更明智?後者。哪個才是真正的愛社會愛人民?後者。

馮學榮

七十年代人

現居香港

中國當代知名作家,科學主義倡導者,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徒,廣受讚譽的認知啟蒙者,已出版《不忍面對的真相》、《日本為什麼侵華》等多部暢銷書,是「別等」效率手冊的忠實踐行者與受益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侵華日軍士兵藤原彰的回憶錄透露了什麼
富爸爸窮爸爸:教人成功學的清崎,自己卻破產了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