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雨水至,桃始華。養生重在:防寒、除濕、疏肝、健脾!

雨水至,桃始華。養生重在:防寒、除濕、疏肝、健脾!

今日雨水。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的形式減少,雨的形式增多。

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就是說,雨水節氣,前面5天,水獺開始捕魚;中間5天,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後面5天,草木伴隨陽氣的升騰開始抽出嫩芽。

因此,雨水節氣意味著: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雨開始、雨量漸增,與此同時,雨潤萬物,大地回春,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順應四時」,根據雨水節氣的特點,養生重在:防寒、除濕、疏肝、健脾。欲問緣由,速戳下文。

一、防寒

雨水時節,降雨增多,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驟然下降,此時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倒春寒」。俗話說「春捂秋凍」,因此雨水節氣養生第一點在於:防寒,要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物,以防寒邪、風邪侵襲,引發疾病。

1

寒邪——春捂,重點:下半身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中醫養生諺語「寒從腳起,濕從下入」講的也是關於下體腿腳的保暖。

人的陽氣根於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而腎居腰府,陽氣由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被困於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症。

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後易傷肺,易引起感冒、哮喘、老慢支等呼吸系統疾病,老人還易導致關節疼痛。

因此,雨水時節要記得春捂,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2

風邪——防風,重點:頭頸背部

春季以風氣當令,風為六淫之首,《黃帝內經》認為「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為陽邪,有易襲陽位、善行數變的致病特點。頭部為諸陽之會,肺臟位居最高,故而在受風邪侵襲後,人易出現頭痛、頸項轉動不利、背部強硬、咳嗽、哮喘等癥狀,甚至誘發高血壓、中風、關節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所以,雨水時節要記得防風,尤其是頭頸背部等為「陽」的部位,其上有風池穴、風府穴、風門穴通於腦絡,命門穴、腎俞穴對應「先天之本」腎。此外,還要特別注重一個非常重要的陽穴——連接人體諸經百脈的神闕穴(任脈的陽穴)。

外出時,尤其是風大時,不要穿低領鏤空的上衣、低腰褲、短裙等,最好戴上圍巾、套上風衣,幫助抵禦風邪。

二、除濕

體內的「濕」分為兩種:外濕和內濕。

外濕: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雨水時節,春雨綿綿,空氣中濕氣過盛,人也難逃濕氣的侵襲。尤其是像小編這樣生活在南方的人,特別需要注重防禦外濕入體。

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導致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停聚體內所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是哪種「濕」,都會導致人體出現昏昏欲睡、身體沉重、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皮膚起疹等癥狀。因此,在降雨過多的雨水時節,為身體除濕是很關鍵的一步。

【小貼士】

風濕患者宜艾灸

雨水時節,雨水增加,加上風氣很重,風濕病容易發作。艾草性溫燥,可以祛濕,特別適合風濕病患者。經常用艾條熏豐隆穴、承山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湧泉穴等穴位,可以健脾祛濕,溫陽利水。

三、疏肝

春屬木,肝也屬木,因而春氣通肝。雨水時節,春木得水則活,肝氣也隨之旺盛,肝火便處於上升勢頭,容易出現氣亢而脈不暢的情況。

肝喜疏泄厭抑鬱,若肝氣升發不利,人就容易情緒波動,易使肝臟氣血瘀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因此雨水節氣養生第三點在於:疏肝,讓肝氣調和順暢,以便人體保持情緒穩定。

1

避免動怒

肝應春,四季之首,主管全年。怒傷肝,春季動怒會導致「焦芽敗種」,影響隨後一年的生長收藏。所以民間有「春季動怒,抑鬱一年」的說法。尤其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要注意,建議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以保持情緒的穩定。

2

飲食調理

營養均衡,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

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尤其是青色蔬菜)等;

多喝溫水,避免出現上火癥狀。

3

艾灸療法

建議每天按揉、敲打肝經。肝經絡於膽,直接與肺、腎、胃、腦相聯繫,意義重大,「天天刮肝經,無病一身輕」!

肝膽互為表裡,在刮肝經的同時,也不可忘了膽經。一般建議:早晨敲膽經,昇陽氣;晚上推肝經,助睡眠。當然,相較於按揉、敲打,艾灸的效果更佳。

如果時間緊張,建議艾灸肝經自帶的四大「撒氣穴」——期門穴、大敦穴、太沖穴、行間穴,以暢達肝氣!

四、健脾

雨水節氣,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肝主生髮」,肝木易克脾土,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故而,雨水節氣養生第四點在於:健脾。

1

飲食調理

雨水節氣天氣較涼,禁食生冷瓜果等寒涼的食物,也不要喝涼茶;

不可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髮太過,克傷脾土,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

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甘味的東西都是養脾的,此類食物可以多吃,如山藥、栗子、茯苓、甘蔗等;

「春天喝粥勝吃補藥」,春季應多喝粥,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於吸收,還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藥材後,還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

2

情志健脾

脾主思,思慮過度,就會氣血暗耗,導致身疲體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因此健脾不可忽視精神調攝:

一方面,心平氣和,則肝氣不橫逆,使脾胃安寧,讓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

另一方面,靜心養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

雨水時節,天氣陰晴不定,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飲食調養加上情志相適,健脾效果才能顯著。

3

艾灸療法

中醫認為,艾絨性溫,有散寒邪、通經絡、防疾病之效用,雨水節氣春寒未退、又兼多濕,易導致寒濕困脾,此時艾灸有利於養護脾氣、清利濕邪,達到健脾的目的。

此外,現代人大多脾胃不好,中焦瘀阻,造成上下陰陽不交,也就是所謂的上熱下寒的情況,而艾灸暢通氣機、補充中氣,是解決中焦不通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建議艾灸:脾俞穴、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公孫穴、太白穴等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艾灸排病反應及解決方案,請灸友收藏!(中)
大家好,我叫痰濕,怪病、癌症最愛的體質……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