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中常說的「天龍八部」都是什麼?

佛教中常說的「天龍八部」都是什麼?

天龍八部,佛教術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具體如下:

「天眾」,佛教宇宙觀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說,欲界有六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十八天:梵輔天,大梵天,梵眾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凈天,無量凈天,無想天,少凈天,廣果天,福生天,無雲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天眾」就是生活在各層天的眾生,他們的生活比人間優勝得多,壽命也長得多。天眾當然也包括天王,如帝釋天主、大梵天王等,民間常稱天王為神。中文常用省略語,所以「天」字至少包括四義:一、蒼穹;二、天界;三、天人;四、天王。天眾指的就是天人和天王。

「龍眾」中的「龍」,跟我國傳說中的「龍王」或「龍」不同,主要生活在水中。我國「龍」的歷史已經被推到8000年前,就時間來說,應該是我國的龍文化被印度吸收,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非常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尊稱德行崇高的人為「龍象」,如「西來龍」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天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這點也和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龍很相近。曆書上註明幾龍取水,表示該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意為海)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靈鷲山前,聽釋迦牟尼佛講說《妙法蓮華經》之後,向釋迦牟尼佛進獻寶珠,即刻轉為男身,騰空而起駕祥雲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度眾。這一罕見盛況,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其中首領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夜叉」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人們說到「夜叉」常指惡鬼。但在佛經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轉為護法善神,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又稱為「香神」,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天的專管奏樂演唱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有「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隱約縹緲,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往往戰敗,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

「迦樓羅」指「金翅鳥神」。這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體內積聚諸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曾有舊小說稱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

「緊那羅」是歌神,是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在《首楞嚴經》中對摩呼羅迦有以下解釋:「摩呼羅伽,此雲地龍,亦云蟒神,腹行之類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聾呆無知,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脫彼倫類也。」也就是說,摩呼羅迦是與天龍相對應的地龍,原本是腹行類,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於「聾呆無知」,反而能「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最終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脫胎換骨。

長明燈

燈是智慧、光明的象徵;燃燈乃佛教重要的供養方式之一,其意義即是通過在佛前供燈,能夠迅速積聚福報,焚盡無明業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無阿彌陀佛 的精彩文章:

受了菩薩戒又犯,罪業是不是比不受來得大?
面對「垃圾人」,修忍辱是不是一種縱容?

TAG: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