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BBC的「大貓」實在好看!您吸過了嗎?

BBC的「大貓」實在好看!您吸過了嗎?

「即使人類對花豹了解再多,當你面對這一隻活生生的捕獵者時,你會知道,人類永遠不可能懂得自然」,紀錄片《大貓》的導演之一保羅·威廉姆斯這樣說。

作為BBC開年力作,《大貓》口碑不俗。片中聚焦貓科動物的大家庭,從生活在最南的美洲獅到最北的加拿大猞猁,從速度最快的獵豹到體型最小的銹斑豹貓,從最古老沙漠深處的獅子到人類社會中心的花豹,藉助最新的技術手段,循著貓科動物的足印,鏡頭記錄下大貓們不為人知的秘辛,推翻人類自以為是的成見,放大我們熟視無睹的細節。於是殘暴的可愛起來,遠在天邊的好似觸手可及,獨居者透露出它複雜的社交地圖……大貓的世界以我們意想不到的形態在眼前鋪展。

愛貓者可以盡情來「吸」,長焦、廣角,高速攝影、隱藏攝影、夜視成像、移動延時等各種手段讓你能站得夠高,貼得夠近,看得夠細,即使是超級大貓也「吸」得動,「吸」得過癮,但這並不是全片的精髓所在。

畫面的考究、節奏的精準、故事之間的反差,這些對於BBC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創造。作為自然類紀錄片,《大貓》只是在這些方面達到了應有的標準,好,但談不上突破,甚至它的故事性是在我期望值之下的。每集約50分鐘,7到8個故事段落,信息量大且密集,不過多數故事的時長介於5到7分鐘,留給每種動物的篇幅非常有限,再加上野外拍攝的條件限制,很難保證每個故事都有較強的敘事性,因此一些捕捉簡單行為的段落難免流於平淡。要論情節的跌宕或者對貓科動物研究的全面、深入,都有比它高明的紀錄片在先。但《大貓》能夠用一種輕巧的結構方式將一個個簡短的故事圍繞主題有機串聯並逐層遞進,主題鮮明又舉重若輕,在目前同題材紀錄片中無出其右。

這個主題不是替貓科動物痛說革命家史,也不是為人們清除對大貓認識的盲區,而是人和動物在彼此生存空間中的進與退,或者再說直白一點:探討人是不是到了必須立即讓步的時刻,為野生動物「貢獻」一些原本屬於他們的天地。

3集不到150分鐘的體量決定了這個貓拼盤做不到十全大補,但它勝在了大局觀。它的視角不是自然界的大貓,而是人類世界的大貓,這個大局觀因為人的介入而珍貴。片中並不諱言我們對自然的探索,以及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有意無意間不斷擠占動物的生存空間;也不掩飾我們為了研究動物而給他們佩戴儀器,或者將我們的監控鏡頭喬裝打扮,侵入它們的領地。因為不管出於何種動機,客觀的結果都是它們的生存環境正在惡化,貓科動物的種類不斷減少。面對這樣的境況,《大貓》的觀點不是一刀切地讓人類退後,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智慧。有謙讓,也有共享。

比如約翰內斯堡工業基地藪貓數量的劇增,正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工業中心隔絕了藪貓的天敵,又順便養肥了它們的獵物,讓藪貓得以繁衍生息。又如孟買居民區花豹傷及人畜的事件,居民區是誰祖上的地盤已不重要,重要的我們不能去捕殺花豹,而人生存的權利也同樣需要維護。於是人們研習自我防護的技巧,還想出把狗裝扮成花豹的法子避免它們被捕殺,或許解決這種矛盾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案,努力要一直堅持下去,才能共生。我們在變,它們在變,環境也在變,而平衡本就是在搖擺中獲得。

片中前兩集都是以動物的分類作為故事劃分的依據,第三集不僅換了方式,而且突然增加了分集名,叫做《大貓的科學》,每個故事都聚焦人類如何去加深對大貓的認識,以及為了保護它們,我們所做出的努力和正在進行的探索。多數紀錄片每集結構方式相同、命名原則一致,強迫症患者看到《大貓》第三集可能想殺人。但如果從它的目的性去評判,這種靈活、不落窠臼的方式沒毛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洞察形形色色的貓科動物,摸索它們的生存邏輯,聚和散、愛與怕,從而對這個群體形成比較充盈的認知,也看清人類在自然界同時扮演的正派和反派角色。最後一集重點出擊,緊扣人和大貓的關係展開,進一步明確主題。

在這一部分當中,打動我的是動物的眼神,人的行為。雪地里被科研人員套上定位項圈的美洲豹幼崽,漂亮的湖藍色的眼睛裡映出的凄惶實在惹人憐,好在這只是它們與人類短暫的無害接觸。就像它們搞不懂我們一樣,我們也只能試圖不斷接近,卻無法真的搞懂它們,各安其命,互生敬畏,興許才皆大歡喜。而人類花哨的語言有時候還比不上動物的一個眼神。在講到對老虎的保護時,雖然那位女博士滔滔不絕地表白對老虎的熱愛,甚至流下眼淚,但在我看來並不感人,因為沒有敘事的鋪墊,很難產生共鳴。反而是接下來村民搬家的一組畫面讓我觸動,這個行為背後的邏輯雖簡單,做出的選擇卻很沉重,它意味著家園的割讓。他們的村莊在國家公園裡,只有離開,才能給老虎更多的生存空間。當保護動物意味著要出讓自己的家園,有多少人能拎得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所以《大貓》不是對動物關注的空洞呼號,它務實地在考慮人類自身的危機,社會屬性常讓人們忘記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失衡的自然對一切物種來說都是災難。

我們沒有能力更無權為自然制定規則,卻常常妄圖凌駕其上。我們是自私的,幸而我們當中有人是清醒的。《大貓》對於問題探討低姿態的切入沒有華麗的主義,真實賦予它力量,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影像曾記錄下那些不平凡的時刻,記錄下我們的焦慮、思辨、悔過、轉變。消逝的不會再有,人與自然,這個讓我們體會切膚之痛的古老話題還將在未來痛下去。只有痛了,才不忘。

認清我們與自然的疏離,或許才是真正去了解它的開始。

文| 梁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泰伊思的沉思與升華
從《羊城暗哨》到《風箏》:用諜戰講述的中國現代史已經大不同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