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83歲拍攝48部電影,如今他也許要說再見

83歲拍攝48部電影,如今他也許要說再見

一直認為,我們作為與伍迪·艾倫活在同一時代的影迷,每年都能期待由他帶來的新作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情。雖說近期作品被認為不如鼎盛時期,但能見證《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藍色茉莉》等佳作的誕生仍舊是過去十年來電影藝術帶給人們最美好的體驗之一。

前段時間為了查看新片《摩天輪》(Wonder Wheel)的英國檔期,常在谷歌搜索伍迪·艾倫,幾乎每次都會發現新文章,但主題清一色是二十多年前的性侵醜聞:從聳人聽聞的煽動性文章開始,到抨擊出演過伍迪電影的電影人,再到各位影人紛紛出面主動或被迫劃清界限。新片《紐約的一個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可能無望在大銀幕觀看,只能在線放映;此後還有三部片約的亞馬遜影業,也正在認真考慮是否解除合作關係。

專家調查團得出了指控不成立的結果

回顧指控本身,絕對清楚真相的只有兩位當事人——伍迪和迪倫·法羅(Dylan Farrow)。1992年由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組成的兩組調查團對伍迪、迪倫、米亞、保姆等相關人員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獨立調查,均得出了指控不成立的結果。兩位當事人在過去26年間重複著同樣的立場,期間沒有任何新的證據,或者類似指控出現。反而能夠成為有力的新信息是,迪倫的哥哥摩西·法羅(Moses Farrow)在迪倫的指控後對養母米亞進行了反指控,聲稱米亞長期控制子女,對他進行虐待,認為她指使了迪倫做假指控,並希望迪倫能夠擺脫母親的影響,進行真正的治療。而眾多媒體卻選擇對摩西的聲明視而不見。

這則性侵指控本身也存在諸多疑點:比如指控時間,該指控是92年初伍迪與宋宜(時任女友米亞和前夫的養女)關係曝光後幾個月在撫養權爭奪的高峰時出現的,很難想像伍迪為什麼偏偏選擇這一極為不妥的時間點實施性侵;米亞提出指控後幾天,又在討論新片角色,同樣很難想像,如果米亞相信對方是性侵女兒的前男友,怎麼會若無其事的想繼續合作新片(原本在《曼哈頓謀殺疑案》中給米亞設計的角色被伍迪替換成黛安·基頓);調查過程中伍迪接受並通過了測謊鑒定,而米亞拒絕測謊,同樣事件爆發後,伍迪接受了CBS的採訪並回答了各種尖銳的問題,但節目組邀請米亞單獨訪談時,她始終沒有出現;92年兒科醫生問及碰觸部位時,迪倫第一次指的是肩膀,很快米亞介入後改為私處,今年初迪倫給出的說法是當時出於羞恥感才對醫生說了謊;再加上同樣由米亞養育的摩西又提出了相反的指控立場,我們應該相信哪一個版本?

伍迪·艾倫接受CBS《60分鐘》節目的採訪

對比以上諸多疑問,支撐指控的僅僅是迪倫七歲時在米亞支持下的描述,以及如今出自同一人的視頻採訪。有些人認為伍迪既然能與當時女友米亞的養女有染,那也可以做出性侵幼女的事情。但前者是不倫戀,後者卻是最大惡極的罪人,性質極為不同,這種推斷本身也是極不負責任的。據說,那段時間伍迪和米亞一直獨立生活,伍迪也很少接觸米亞的孩子們。人們還一直以為兩人生了一個叫羅南·法羅(Ronan Farrow)的兒子(指控時4歲,長大後成為捅了韋恩斯坦,開始這次整改運動的英雄),而到了2013年的《名利場》採訪,米亞親口承認孩子的父親其實有可能是她的第一任丈夫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也就是說,在伍迪和米亞的這十年中,米亞是一直與前夫有來往的。

波及的藝人們

其實外人在獲得更多證據、信息前,對於這起家庭內部糾紛,本就沒有立場表態,但各媒體又非要將所有人拉出來示眾,逼著大家表態,使得麗貝卡·豪爾(《午夜巴塞羅那》)、米拉·索維諾(《非強力春藥》)、科林·費斯(《魔力月光》)、娜塔莉·波特曼(《人人都說我愛你》)、格蕾塔·葛韋格(《愛在羅馬》)以及凱特·溫斯萊特(《摩天輪》)等影人,或主動附和,或迫於輿論壓力改變立場。發出另一種聲音的亞歷克·鮑德溫(《藍色茉莉》《愛在羅馬》等)和黛安·基頓(《安妮·霍爾》《曼哈頓》等)便開始遭受攻擊。

關於此事已多次否認的伍迪本人,重申立場後,未再參與後續澄清。他的冷靜讓我聯想起另一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獲得24次奧斯卡提名、4次獲獎、保持最年長原創劇本獲獎者記錄的伍迪,僅有的一次奧斯卡頒獎禮出席是在2002年,當年未獲任何提名的他為了表達他對紐約的愛接受了邀請,以此鼓勵各位電影人在9·11事件後繼續留在紐約拍電影。他在以行動支持電影,堅持他對電影藝術不應投票評價的立場。這次的不做過多回應,也只不過是無理世界中理性之人的合理做法罷了。

去年邊讀史提格·比約克曼(Stig Bj?rkman)的伍迪·艾倫採訪集《我心深處》(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邊按時間順序重溫了他的大部分電影,驚嘆於如同觀看喜劇史般,欣賞到了不同階段經典而創新的喜劇風格。同時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驚喜地重新認識了《我心深處》《另一個女人》等更為嚴肅的正劇。很難想像,我們也許正殺死一隻知更鳥般扼殺著一位大師的電影生涯和一位老者的個人名譽,也許正終結著另一部《安妮·霍爾》《丈夫、太太與情人》《曼哈頓》《午夜巴黎》或《藍色茉莉》的誕生。

47

奇招盡出

Anything Else

2003

這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不大對勁。賈森·比格斯(Jason Biggs)比做完根管手術(註:根管治療術,又稱牙髓治療,是牙醫學中治療牙髓壞死和牙根感染的一種手術。該手術保留了牙齒,因而與拔牙術互補)的傑瑞·斯蒂勒(Jerry Stiller)還要磕磕巴巴,而且他在私生活中常常表現的悵然若失就像剛處理完一堆麻煩事一樣。

他的女朋友由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出演。這個角色似乎是在塑造一個有身體畸變的病理神經症患者。同時她「另類的性感風情」也看起來很倒胃口。

只有扮演斯托卡特·詹寧(Stockard Channing)的寶拉給這段沉悶的的情事注入了些許鮮活色彩。寶拉是一位性格非常活躍的前室內設計師,她哀求比格斯為她寫新的「夜總會劇目」。

雖然艾倫的角色會冒出幾句俏皮話(比如「早在結婚當晚我就該知道不對勁了,她的家庭成員們在我的桌邊一邊跳舞一邊喊道:『我們要他成為我們中的一員!』」),但他卻把這個角色演成了一個魯莽的杞人憂天的啰嗦鬼,出場的之時咆哮幾句對猖獗的反猶太傾向不滿和和對我們日常生活的無意義的厭煩,並且這個角色還有愈演愈烈的暴力傾向。電影不停地哀怨地表現9·11之後美國人的快感缺失,具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奇怪的吸引力。但是不能僅僅因為這是艾倫最憤怒的影片之一就說它有任何出彩之處。

46

卡珊德拉之夢

Cassandra』s Dream

2007

《卡珊德拉之夢》無疑是伍迪最近「歐洲時期」的最低點,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伍迪職業生涯中最差的一部影片了。這部電影緩慢,過於直白,節奏拖沓,作為一部犯罪題材的片子情節完全不能使人信服 ,讓觀者很難擠出一絲笑容更別說哈哈大笑了。

故事的情節是兩個兄弟(伊萬·麥格雷戈[Ewan McGregor]和科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飾)答應為他們富有的叔叔(湯姆·威爾金森[Tom Wilkinson])去殺人,電影的節奏很滑稽,缺少能讓驚悚片驚悚起來的最低限度的節奏變化。這部電影的幕後不乏高手(維爾莫斯·齊格蒙德[Vilmos Zsigmond]擔綱攝影、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獻上了難當可貴的原創配樂),配角的演出也很值得稱道,其中有永遠被低估的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但最終還是走向了平庸的地步。就算劇透了結局也沒什麼,在最後一場中一個偵探描述一場對劇情至關重要的雙重謀殺,而電影里就沒有拍攝這場謀殺......電影在2008年初於美國發行,還好伍迪在那年的夏天又給我們一線希望, 用一部好的多的《午夜巴塞羅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挽回了聲名。

45

玉蠍子的魔咒

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

每一年伍迪·艾倫推出新片,評論界的聲音會有兩種:要麼是在抱怨這位拍出過《安妮·霍爾》(Annie Hall)的導演正在毀了自己的電影成就,要麼是在說這部新品標誌著艾倫回歸到以往的水準,大家不用再擔心了。這種模式最起碼可以追溯到15年前的《玉蠍子的詛咒》。

即使懷有最良善的心腸去看這部作品,你也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它有這麼槽糕。年代背景的設定,劇情單薄(講述了一個魔術師不顧艾倫的意願催眠使他成為了一個盜竊珠寶的小偷),隨後艾倫無法為他的電影在美國拍攝找到投資。這些都在證實當下流行的論調:艾倫正在走下坡路。艾倫的表演非常糟糕,他扮演的主角布里格斯是一位「膚淺的愛拈花惹草的自大狂」,也是一位「目光短淺的保險調查員」。與之聯袂主演的海倫·亨特(Helen Hunt)扮演一位會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耍娘氣花招的「粗俗」的效率專家。她與艾倫擦不出一絲火花。而且說實在的,那時的艾倫已經太老了,不太適合與袒胸露乳的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調情。

44

好萊塢式結局

Hollywood Ending

2002

如果你用一年的時間拍攝一部電影,不管你再怎麼天才也無法保證靈感在整個過程中源源不絕。然後你就偶然的得到了這部不著調的的諷刺好萊塢的影片。這部電影即艱深難懂又拍的泛泛而談。艾倫扮演了一個過了黃金期的著名導演(hmm...) 他與前妻組隊重返電影工業。過大的壓力致使他身心盲目。

演員並未給影片增色。這次的卡司陣容是艾倫群星閃耀的演員庫中極為平庸一期:狂躁的蒂婭·里歐妮(Tea Leoni)和古銅色皮膚過氣的喬治·漢密爾頓(George Hamilton)佔據了主要戲份,致使這部影片原想利用近期低迷的同時也想維持一種經典好萊塢式的風格,但兩手抓的下場是片子變的不倫不類。

43

無理之人

Irrational Man

2015

我們對伍迪在《咖啡公社》(Café Society)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非常不喜歡。我們對自己的厭惡程度之深感到震驚,相信沒有人能超過我們的震驚程度。

電影由艾瑪·斯通(Emma Stone)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擔綱主演,他們都是我們極其喜愛的演員,女配由帕克·波西(Parker Posey)出演。這部電影標誌著艾倫經歷過一段花哨時期(如《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後回歸當代美國,同時也似乎是對艾倫式謀殺+不忠劇情的回歸。在此這前這個路線可是碩果累累。但是無理之人卻成為了伍迪最糟糕的電影之一,淪為一部毫無笑點的的喜劇。

女主角的作用僅僅是在訴說男主角是多麼的飽受煎熬和風趣幽默。而男主角有些自我陶醉式的存在危機,導演顯然認為我們應該非常關心他的心理問題。電影里斯通在一場餐館戲中說出「謝謝您為我點菜」,以及標誌性的偽知識分子掉書袋橋段發生之前(斯通通過在《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書頁邊緣上的筆記發現了男主角在謀劃一場犯罪)的部分都清晰的說明了《無理之人》代表了艾倫近期電影中最為糟糕的傾向,其中包括性別歧視和自我陶醉,但是卻沒有了以往那些讓這一切都值得的經典笑話。

42

名人百態

Celebrity

1998

在艾倫的很多電影中,導演會按照自己的標準選找其他演員替代自己的角色。這其中最糟糕的選擇非《名人百態》中的演員/導演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agh)莫屬。他在名人中扮演一個當過小說家的小報記者(當然了,是在經歷了一場災難般的離婚之後)。就其本身而言,這樣的選角實在是詭異至極,而且《名人百態》上映之際正是肯尼思·布拉納令人印象深刻的莎士比亞劇目巡演的尾聲。但是布拉納近乎完美的模仿了艾倫那些面目抽動的小動作和結結巴巴的說話方式,這也許是名人百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了。

電影的問題比比皆是,與其說這是一部情節連貫的電影不如說這是布拉納夫如各路名人照面的插曲(通常這些名人都在扮演誇張版的自己)。電影中最出色的片段來自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他突破了以往壞男孩的形象,然而對於好萊塢虛榮空虛的諷刺,這本該是以含蓄和懟名人著稱的艾倫的拿手好戲,但《名人百態》卻百態全無。事實上《咖啡公社》在「名譽的代價」的戲碼上要好的多得多。

41

獨家新聞

Scoop

2006

很多人認為《賽末點》(Match Point)是艾倫職業生涯後期的一次勝利,但隨後發布的《獨家新聞》讓人傷心的看到艾倫又回歸到了粗俗的鬧劇。儘管讓人欣慰的是他沒有讓他的第二部倫敦片再次走驚悚片路線,但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無爛片的光環還是因為《獨家新聞》破滅了。

劇情是一位麻煩纏身的初級記者根據從鬼魂那裡得到的線索尾隨一位英俊的連環殺手嫌疑犯,這部電影就是像它聽起來這麼蠢,魅力組合約翰遜與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也無法拯救這部爛片。這部電影在混亂的超自然元素與主要連環殺手的陳述之間無法取得平衡,因此在情節與調子上都顯得極其不協調。如果這部電影做的不錯,那麼它公式化的傾向和單薄的劇情可以被掩飾為「毫不費力」和「如沐春風「。但是它失敗了,因此它的懶惰和僵化就更為顯現。艾倫這次毫無新意的發揮展示了他創作後期最為疲軟的創作動機。

40

仲夏夜性喜劇

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1982

你可能會認為一部叫《仲夏夜之性喜劇》的電影不會讓人感到無聊。但你錯了。這部難熬的電影,大致上基於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的劇情,但是的巧妙的改編動機在片頭字幕出現後就逐漸消失殆盡了(這片頭倒還做的亮眼)。儘管,或者也許,因為艾倫對伯格曼的敬重,他似乎不能讓這部致敬作品燃起火焰——整部電影都非常無趣,包括它的時代的背景,它直白的哲理探討近乎於生硬的學術論文,製作也很很平庸。

優秀的卡司陣容(包括瑪麗·斯汀伯根[Mary Steenburgen]、托尼·羅伯茨[Tony Roberts]和何塞·費勒[Jose Ferrer])也無法給這部令人昏昏欲睡的電影提氣。但是如果把這部電影放在艾倫的影片表和自傳中,它的卡司陣容可以提供一個有趣的註腳:這是第一部他未來伴侶米亞·法羅[Mia Farrow](現已離婚)參演的艾倫電影。這樣的遇見在他們的愛情開始的所有可能性之中,看來算是極為不吉利的一種了。

39

愛在羅馬

To Rome with Love

2012

過去的幾十年艾倫在歐洲各大主要城市拍攝的電影大部分都讓人昏昏欲睡,這部以時尚的義大利為背景的艾倫電影並沒有特別令人討厭之處,同時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部電影以「永恆之城」作為背景,包括艾倫的老牌陣容朱迪·戴維斯(Judy Davis)、佩內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和新鮮面孔傑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艾倫·佩吉(Ellen Page)、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你沒法兒不覺得這部電影的內容應該更豐富一些。

這部電影的部分問題在於四段獨立故事的融合比艾倫其他類似影片做的還要糟糕,從一個故事跳轉到下一個故事的時候很生硬,沒有行雲流水之感。 但是最主要的問題是這主要是一個關於浪漫的靈感和迷戀的故事,卻讓人絲毫受不到感染,並且調子奇怪的冷峻的很,而這座誕生過費里尼(Fellini)與馬斯楚安尼(Mastroianni)的城市本該點燃艾倫作為一個死忠影迷的拉丁激情。艾倫的所有歐洲系列的影片都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給背景城市的一封情書,羅馬在這場示愛中顯然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得到的僅僅是一張字跡潦草的明信片。

38

遭遇陌生人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2010

這部電影甚至在發行的時候就基本被忽視了。儘管電影的卡司陣容強大到很難不為其駐足(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喬什·布洛林[Josh Brolin]、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芙蕾達·平托[Freida Pinto]、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悉數參演。攝影師為才華橫溢的維爾莫斯·齊格蒙德[Vilmos Zsigmond],他同時也是艾倫的老搭檔),而且在戛納電影節上的首映亦是分外耀眼。

但是從那以後,這部電影就像掉入黑洞一樣再也悄無聲息。這部電影的主題基本是關於忠誠,這倒是蠻應景,因為喜歡這部片子的人一定是艾倫最忠實最不加評判的粉絲,他們依然相信艾倫對於人類處境還有很多見解,儘管種種證據表明他已經江郎才盡。但是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說,儘管有一些有趣兒的支線情節和讓人為之入迷的東西,整部電影空洞異常,毫無特色。電影交織的故事線讓人感到是靠巧合拼湊在一起的,很難讓其中的諷刺轉折達到效果。難怪在我們被要求儘可能多的說出艾倫電影名時,我們總是會忘了這一部。

37

雙生美蓮達

Melinda and Melinda

2005

在前期構思里,《雙生美蓮達》會是一部如信手塗鴉一般富有魅力的影片——作品同名角色由慣被低估的拉妲·米契爾(Radha Mitchell)飾演。劇中,她的經歷宛若一個鏡像,同時映射著一部悲劇和一部喜劇。到目前為止聽起來還好?呵呵悲劇了,這個電影還要更無聊。除卻曇花一現的精彩表演(威爾·法瑞爾[Will Ferrell]在影片中替代艾倫的角色,他的表演出乎意料好,他誇張了艾倫的面部抽搐的小動作),這部電影有些拖沓。在後半段結束前,觀者恐怕是已經被無休止的思維把戲搞乏了。就算阿曼達·皮特(Amanda Peet)、史蒂夫·卡瑞爾(Steve Carell)和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等配角的出場提供了一些轉折,剩下的部分也沒什麼生氣。

切瓦特·埃加福特是伍迪·艾倫電影里少有的黑人演員,他的表演流暢如天鵝絨,差點就能救該片於水火,不過也只是 「差點」 。順便說一個花邊新聞:法瑞爾和米契爾的角色本是為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和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量身定做的,而那時二人都無檔期,他們現在大概不再為錯失了這部片子而後悔了吧?

36

大都會傳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俄狄浦斯的煩惱》(Oedipus Wrecks)]這是短片集《大都會傳奇》中的一部短片,另外兩個部分分別由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指導。艾倫成功夾在馬丁導的「好片」和科波拉導的「爛片」之間, 像是三明治夾心,為廣大群眾示範什麼是「還好」的影片。媽寶艾倫對其母的大愛演繹成了輕喜劇「俄狄浦斯王」。

劇中某媽因一個魔術失誤喪失了實體,繼而被傳送到了紐約市。她隨後好不容易又顯形成了一個巨型鬼影,漂浮在曼哈頓天際,極盡令人尷尬之能事,大肆宣揚其子的私生活。紐約人很快就把這個媽寶的故事爛熟於心,也學會容忍甚至無視她滔滔不絕的母性泛濫。這個片的思想境界是有在高的,而超現實主義是艾倫的常態(這從他的短篇小說中可見一斑),不過該片總體上無非是炒了神經質和妄自菲薄的冷飯,只是這個題材還沒有做過搞笑版的而已。

35

怎樣都行

Whatever Works

2009

《怎樣都行》與瑞奇·熱維斯(Ricky Gervais)的《謊言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同出一年,虛浮的畫面是70年代早期伍迪·艾倫的高級喜劇概念的近現代典型。這部電影像極了現在熱維斯本人的樣子,一個要求你同情他的同時又以此為最為滑稽之事的自傲到令人生厭的人,通過竊取艾倫最喜歡的字體(Windsor-EF Elongated,印刷術的愛好者)用作片頭的行為喚回了艾倫的遺風。觀眾們會更好的完成對艾倫工作的檢驗,那些他承諾過的在一個混亂的歐洲停頓時期之後回到紐約後的工作,他重新潤色了一部遺失於1970年代的劇本(一部最初為澤拉·莫斯特爾[Zero Mostel]量身定製的電影劇本)和在艾倫諸多繼承人中處於領先地位的那一位。

他甚至與都沒有使用設計極端環境的手法,但對於那些消化不良的無神論者,《怎樣都行》里好玩的點到處都是:拉里·戴維(Larry David)最為一個失敗的物理學家深陷於與全球的潛在精神病患和蠕蟲們的對抗之中。神經地帶的鄉下人被過於粗暴的描繪了,並且與埃文·蕾切爾·伍德(Evan Rachel Wood)的戀情帶來的不相干的(並且令人作嘔的)自傳成分,但是《怎樣都行》至少比他在外的名聲要好。

34

魔力月光

Magic in the Moonlight

2014

如果他不在最爛的伍迪·艾倫電影榜單里,那也一定在最矯情的電影列表裡,在這難以令人信服但本質上還算充滿善意的故事裡看到艾瑪·斯通和科林·費斯(Colin Firth)兩位迷人的演員還是可以發生一點化學反應的,但與其說這個愛情故事浪漫不如說它柏拉圖來的貼切——對於一個情節混亂的鬧劇調侃來調侃去。穿著美麗的衣服——我們將會給它——並且盛裝出席類似於唐頓莊園般適度奢華的場景設計,這個俗套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無神論者(費斯飾)在愛上靈媒(斯通飾)的過程中,本決定揭穿她的騙局的心動搖了。

空洞的和無實質的話語往往可以算作小小的誇獎,但在此我們把他們放在了一個負面的語境之中:顯然,《魔力月光》本應是輕巧若鴻毛蛛絲並且劇情簡潔清澈如皎潔的月光,但浮游虛空和輕功水上漂這兩種境界之間界限分明,而最糟糕的是艾倫在這部片子裡面越過了這道界限。當然如果你只是在長途飛行的途中(打發時間),它還是合格的。

33

愛麗絲

Alice

1990

一位居住在曼哈頓不滿足於現狀、嬌慣的中年女人(米亞·法羅飾)放棄了她的事業去照顧她的家庭。當她在兒子的學校遇到了她篤定是她夢中情人的男人時(喬·曼特納[Joe Mantegna]飾)時,她平凡卻富足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她對其實還未付諸行動的出軌感到深深愧疚,她向一個中醫尋求幫助,而在此後,故事向一個奇異而浪漫的方向駛去。其中有一種草藥讓她對於自身性的吸引力信心滿滿,另一種給予了她隱身的能力,藉助這種草藥她得以監視她愛的人,還有一種草藥能讓她看見她過去生活中的鬼魂(亞力克·鮑德溫[Alec Baldwin],飾演她性格魯莽的前任男友的鬼魂),喚起了她過去的回憶。

這部影片由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布萊斯·丹納(Blythe Danner)和朱迪·戴維斯聯袂出演,儘管這為這部影片——這一部翻拍自費里尼的《朱麗葉與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並多處借鑒《愛麗絲漫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的影片——增色不少,卻也使其過目即忘。但如果把它算作失敗之作的話,那它在爛片中無論如何也算的上是善意的且殺傷力小的那一部了。

32

解構愛情狂

Deconstructing Harry

1997

作為艾倫最不妥協、最憤怒的作品之一, 《解構愛情狂》很不幸的由於糟糕的劇情而無法施展其諷刺力量。艾倫扮演的哈里·布洛克是一位飽受煎熬的作家,他在他的暮年卻經歷著精神崩潰的折磨,與此同時,現實與虛幻開始交融。哈里常常從自己的朋友和家人那裡獲取靈感,致使他的作品變得越來越真實而與他自己的生活交纏在了一起,使其生活變得混亂不堪。與此同時,他還在和一個情人戀愛並在處理一個他認為不是自己應得的職業獎項。

這部電影是艾倫最為最我反省的作品之一,承擔了他的自我批評和自我意淫的雙重任務,但它依然充斥著一群由一個奇葩的全明星陣容組成的一堆荒誕主義者的痕迹——瞧瞧看由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扮演的那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鬼魂。《解構愛情狂》里有著無拘無束歡欣的時刻,但他角色所透出的自私卑鄙的氣息,即使清新脫俗,也使其很難把他與一個正在經歷危機的藝術家的形象連接起來,正當他的作品已經開始解構他自己的時候,他一邊鞭斥著一邊責罵著。

31

情懷九月天

September

1987

除了擁有伊蓮妮·斯楚奇(Elaine Stritch)對一個糟糕、自私、無可救藥的母親角色的絕佳詮釋之外,艾倫的這部《情懷九月天》還是一個電影技巧展示,這一點大家的看法褒貶不一,它以利弊兼有的長鏡頭少剪輯而聞名。它是一部討人喜歡的電影,講述了秘密、謊言、無償的愛以及破碎的期望;它也是一部沉鬱、伯格曼式的戲劇,講述了在夏末時節的周末,前往紐約州北部出遊時的浪漫欺騙和背叛。這部悲中帶喜的電影由斯楚奇、米亞·法羅、黛安·韋斯特(Dianne Wiest)、傑克·沃登(Jack Warden)、丹霍姆·艾略特(Denholm Elliott)和薩姆·沃特森(Sam Waterson)出演,展現出了法羅性格中的憂鬱分子以及其他人對情感對象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狀態。

誠然,這部片並不是《秋日奏鳴曲》[Autumn Sonata](這是伯格曼在1979年末拍攝的大作,兩片擁有相似的母女主題),但它也並不是沒有情感充沛有力的畫面,這種畫面大體上圍繞著法羅、韋斯特和斯楚奇之間進行。有趣的是,本片總共拍攝了兩次,因為此前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莫琳·奧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和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三位演員出演的效果並不好。

30

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

What』s Up, Tiger Lily?

1966

作為導演和製片人,艾倫憑藉他獨特的言論和確切卻又抽象的政治關係立場在業界獲得了不少讚譽。不過,他開始電影生涯卻開始得很低調——他的目標只是讓觀眾爆笑而已——並且在他的早年,實現這個目標簡直太簡單了。雖然艾倫並沒有執導(也沒有拍攝)《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的大部分鏡頭,但是這部電影卻是《神秘科學劇院3000》(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之類電影借鑒的優秀前輩。

艾倫使用了日本連續劇《國際秘密警察》(International Secret Police)的兩段鏡頭,把它們重新編輯配音,直接把一部間諜片變成了尋找最棒的雞蛋沙拉菜譜的過程。所以這部片就是一張電影合輯(mixtape),或者說是一種飯製版的作品——它時不時告訴你,工作室讓艾倫來再剪輯影片首當其衝就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選擇。當然,雖說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堆特技,它在當今看來還是十分風趣的。即使當年條件極其有限,它也能夠證明艾倫對喜劇電影的深刻了解。

29

影與霧

Shadows and Fog

1992

這部名如其片《影與霧》是導演的一次有力嘗試,這部明亮卻神秘的黑白影片由安東尼奧尼的御用攝影卡洛·迪帕爾馬(Carlo Di Palma)擔綱,這位攝影在這部影片里將德國表現主義,喬治·威廉·巴布斯特(G.W. Pabst)和F·W·茂瑙(F.W. Murnau)的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這部設定在20世紀20年代的卡夫卡式的故事裡,艾倫扮演了一個好哭又懦弱的記賬人,他在義務警員一場對一個當地的連環殺手的追捕行動中被抓(主要致敬了弗里茲·朗[Fritz Lang]的《M就是兇手》[M])。第二個故事,最終還是會與第一個故事連結起來,圍繞著一個戲團小丑(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飾)尋找他那個捲入了一場發生在一家附近妓院陰謀的吞劍者女朋友(米亞·法羅飾)的故事進行。所有搖晃著的平行光和可怖的街道滿是隨意遊盪著的小偷和暴徒,並且這部影片的配角們也很亮眼——由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麥當娜(Madonna)、肯尼思·馬爾斯(Kenneth Mars)、凱茜·貝茨(Kathy Bates)、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朱莉·卡夫娜(Julie Kavner)、威廉·H·梅西(William H. Macy)、華萊士·肖恩(Wallace Shawn)和莉莉·湯普琳(Lily Tomlin)組成。這也是我們弄不清楚為什麼《影與霧》在有著如此優良的配置下依然顯得如此模糊和輕微。

28

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

1988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艾倫職業生涯進入了「金棕色時期」,彷彿進入秋天般,開始迂迴前行(這一時期的電影都是與攝影指導斯文·尼科維斯特[Sven Nykvist]和卡洛·迪帕爾馬合作完成的),電影的劇情更為戲劇化,主要集中表現女主人公的痛苦,主題往往與不忠和不幸婚姻有關。

這部電影,主演包括吉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米亞·法羅、伊安·霍姆(Ian Holm)、布萊思·丹納,以及出鏡不多卻大放異彩的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過於直接地呈現出伍迪·艾倫這時期電影的特徵。這部小成本影片(其出色的攝影由常與伯格曼合作的斯文·尼夫斯基特完成)的靈感來自於《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講述了一名沮喪的女人(法羅飾)和她的精神科醫生鄰居傾訴時,另一名女人(羅蘭茲飾)開始偷聽她身上的問題。他們之間的對話促使羅蘭茲通過夢境般閃回的方式思考自己的過去,讓她意識到自己曾經疏遠自己過去的朋友和情人的行為是多麼冷漠。這兩個女人的故事做到了自圓其說,但這幅小巧精緻、表演出色的肖像最值得稱道的還是故事中心的女人,豐滿、複雜、不一定惹人喜歡、但依舊才華橫溢。

27

業餘小偷

Small Time Crooks

2000

我們對於艾倫飾演一個神經質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習以為常了,而當他有時嘗試表演與這完全相反的形象時,我們往往會眼前一亮。他在《業餘小偷》這部電影中的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小群蠢蛋形象中的一個。至少有一部分是在伊林地區的犯罪喜劇電影例如《老婦殺手》(The Ladykillers)和《拉凡德山的暴徒》(Lavender Hill Mob)的基礎上進行了即興創作。

艾倫飾演雷,一個想要搶劫一家在麵包店旁邊的銀行的累犯。結果發現他妻子弗蘭奇(崔茜·尤瑪[Tracey Ullman]飾)賣的餅乾剛好可以為他的搶劫計劃做掩護,而且這樣做相當划算。坦白的說,這是一個天才的構思,本應該完全是一部比《業餘小偷》更好的電影。呈現的卻只是很古怪的敘事結構和一般般的演技,由休·格蘭特(Hugh Grant)飾演的這個低賤的藝術家惡搞階級制度的表現其實非常薄弱。儘管影片不是很完美,但這還是一部愉快、快活的電影。而其中由依蓮·梅(Elaine May)展現出的驚人演技的表演片段,簡明的說,可以稱得上是艾倫鏡頭下最棒的表演之一了。

26

非強力春藥

Mighty Aphrodite

1995

也許大多數人會記住《非強力春藥》是因為米拉·索爾維諾(Mira Sorvino)在徹底被人遺忘前憑藉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但這部影片仍是艾倫在他不算高產的時期里最棒的電影之一。儘管故事相當典型伍迪·艾倫式——他是一個想確定他養子生母身份的父親,儘管他自己(和海倫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的婚姻就壓力重重——但這種設置被另一種典型的花樣激活:希臘合唱團式的旁白(由 F·默里·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領銜),有時甚至會與角色互動。

讓優秀的邁克爾·拉帕伯(Michael Rapaport)特演了一個布魯克林的混蛋,索維諾飾演了一位嗓音尖厲卻心地善良的妓女,她的表演比我描寫的要好的多(儘管也許還沒到達奧斯卡獲獎水準)。可悲的是,一些噁心的事情發生(艾倫一度睡了索維諾),這使得善良和正能量的抒發有所減損,但是合唱的構想還是保持了艾倫的真誠(某種程度上),謝天謝地,這也阻止了這部電影徹底地淪為了一部希臘悲劇。

25

人人都說我愛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充斥著異國特有的浪漫情調,伍迪的這部現代歌舞片在他的作品中佔據了一個奇特的位置。這部電影將鏡頭對準了朱利亞尼時期的一個上東區紐約家庭,一探他們在紐約、威尼斯和巴黎發生的風流韻事。愛情讓他們相互糾纏,一排排褐石建築和紐約中央公園的落葉,或是電影歐洲外景的橋樑和水道,見證了他們衝動的求婚或是舊情復燃。

儘管有著相當不錯的卡司(阿倫·阿爾達[Alan Alda]、歌蒂·韓[Goldie Hawn]、德魯·巴里摩爾[Drew Barrymore]、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等),艾倫本人還是在電影中獻出了他的表演,飾演了一個逃到威尼斯與他的夢中情人(朱莉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飾)私會的單身漢。這裡巨大的年齡差很明顯未經妥善處理,而羅伯茨也成為了艾倫中期愛慕年輕女星的美麗和活力而不是給她們真正的好角色去演的第一個犧牲品。但其中未經訓練且時時不穩定的歌聲反而成為了上映後最引人爭議的一個部分,也許其實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

24

無線電時代

Radio Days

1987

這部影片尷尬的處於艾倫的優秀作品和明顯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之間,因此《無線電時代》往往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這段艾倫的高產時期里被人遺忘,但它理應成為艾倫最為成熟、最為不自我的電影之一。

它是一部浪漫化的自傳(可與費里尼的《阿瑪柯德》[Amarcord]、尼爾·西蒙[Neil Simon]的《布里頓海灘》[Brighton Beach Memoirs]等等相比較),又沒有陷入自我誇耀、神神叨叨的自傳電影的窠臼。的確,這裡沒有很多我們從未見過的東西——以此致敬我們久遠的無線電時代,它模仿了很多《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或《丹尼玫瑰》(Broadway Danny Rose)里的橋段,卻並沒有達到這些電影風趣且溫暖的高度。但它依舊算是對人們身上小怪癖的一首輕快的頌歌,模仿了三、四十年代家庭生活的各種小毛病。

23

賽末點

Match Point

2005

任何一份給大概有47部這麼多的影片排名的榜單中,總會存在著爭議。其中一個我們能提前預料到的關鍵點,就是這部膾炙人口、以倫敦為背景的懸疑片被排在了相對靠後的位置。但是我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當時正開始從性感清純路線逐漸向我們最愛的實力派演員轉型的斯嘉麗·約翰遜成了片中的亮點;但除了「成為別人的幻想」之外,導演並沒有讓她做其他的事。

當然了,難得有一次艾倫沒有直接把自己替換到角色中去也是一件好事。而我們看到的是性情捉摸不透的喬納森·萊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和一個稀里糊塗的戀愛故事。這個故事以倫敦為背景,就像一堆明信片一樣「原汁原味」。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和馬修·古迪(Matthew Goode)一配一主,頗為精妙。但是,《賽末點》這部電影卻缺乏了點靈氣。相較而言,《罪與錯》(Crimes and Misdemeanors)中那些相同主題的妙語可就好得多了。所以說《賽末點》談不上糟糕,但卻缺乏生氣,以至於在艾倫最嚴肅的作品中都顯得毫無特點。

22

咖啡公社

Café Society

2016

簡而言之,我們對艾倫的最新作品主要持正面評價。不過我們得出這樣的觀點可能是由於我們對艾倫的上一部作品太過失望,《無理之人》幾乎使我們產生了不再看艾倫電影的衝動,而《咖啡公社》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但是,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優秀的表演,給這個好萊塢黃金時期的甜美圖景和紐約黑幫夜店時期增添了不少現實生活氣息。她成功地做到了近期的艾倫女郎們(如艾瑪·斯通和斯嘉麗·約翰遜)沒太做到的事——她看上去還是她自己而非艾倫授權的附屬品(這裡就要提到傑西·艾森伯格,斯圖爾特與他幾乎貼近到令人感到不適)。此外,有了傳奇的維托里奧·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的驚艷攝影和優秀的美術設計,斯圖爾特閃耀、層次鮮明的表演把電影的短板幾乎都補上了,比如斷成兩截的敘事結構和某些不禁令人覺得老套的情景。不過如果這是艾倫在自己的基礎上發揮的話,至少他在參照自己此前更好的作品。

21

性愛寶典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1972

這是較為被低估的一部電影。《性愛寶典》是基於大衛·魯本博士(Dr. David Reuben)的同名自助類書籍改編而成。電影節選了書的部分章節,由七個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問題。這七個部分在基調、質量上差異很大,給了艾倫很大的自由實驗空間——由此這個很蠢的問題「春藥有用嗎?」(這部分讓艾倫宮廷小丑的形象永存人心)甚至比「為什麼有些女人沒辦法高潮」(這部分艾倫充分探索了他對歐洲電影的熱愛)要來的更藝術。

儘管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短劇合集,而不是一部連貫完整的作品,但它仍然是一部歡快、滑稽並且真實的電影,在我們回憶艾倫作品時太容易被忽視。而如果可能的話,那段艾倫飾演一隻戴眼鏡的精子的經典橋段是值得單獨成片的。

20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2011

伍迪·艾倫這部描繪華燈之都巴黎和其二十年代文學沙龍盛況的電影保持著一貫輕鬆浪漫的風格,這種風格在《咖啡公社》仍然依稀可見。兩部作品都有著懷舊主義的味道,而它們懷舊的對象就是懷舊本身,愛慕的對象是僅止為觀念的愛情。《午夜巴黎》故事表面上看很簡單,一場毫無解釋的時光旅行,把一個掙扎糾結的當代小說家(歐文·威爾遜[Owen Wilson]飾)突然置於海明威、菲茨傑拉德、 格特魯德·斯泰因等人之中。電影以愛戀的視角熱淚盈眶地打量著舊時光的美麗,審視著迷戀夢幻泡影一般的危險。

在觀眾的印象里,該片無論是客串、還是配角,演員陣容可謂是星光熠熠: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寇瑞·斯托爾(Corey Stoll)、凱西·貝茲(Kathy Bates)、艾麗森·皮爾(Allison Pill)、湯姆·希德勒斯頓(Tom Hiddleston)、瑞秋·麥克亞當斯(Rachel McAdams)、麥克·辛(Michael Sheen)等等。除此之外,《午夜巴黎》一共斬獲四項奧斯卡提名,且好評無數,倒也有些過譽。不過,鑒於觀眾們對於伍迪·艾倫此前一些作品有所失望,因而如此正面的反響也被視作人們對他的狀態有所回復的肯定和寬慰,但即使是這樣,這位電影人結結實實的魅力也是無法被掩蓋的。

19

午夜巴塞羅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

相比較於艾倫一貫對「性」更理性,也更諷刺性的表現手法,午夜巴塞羅那則顯得更為撩人情慾。電影仍然是講述一件基調相對輕鬆愉悅的瑣事,其間對於充滿異域風情的風逐浪蕩的表現並非如一些影迷所想的那般深入,恰好電影也志不在此。在這段朦朧的四角戀中,每一個角色都極具魅力,艾倫把故事建立在一個陌生海岸的設計收效不錯,雖然這樣做本身也沒什麼風險。

神經質的維姬(麗貝卡·豪爾[Rebecca Hall]飾)和任性率真的克里斯蒂娜(斯嘉麗·約翰遜飾)邂逅了胡安·安東尼奧(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飾),也遭遇了安東尼奧的暴躁前妻瑪利亞·愛蓮娜(性感風趣的奧斯卡獲獎者佩內洛普·克魯茲飾)。影片中因文化碰撞所產生的喜劇性情節具有奇妙的化學效應,給觀眾帶來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樂趣,直到奔放的瑪利亞性格發生了變化。有關拉美人的愛情傳說總是別樣的濃烈,不過在拍攝過程中,克魯茲和巴登兩人之間產生了神奇的化學效果(難怪兩人之後曖昧糾纏),並且電影的最後一幕隱隱投射出悲傷的色彩和一種給了角色深度的智慧,使其成為人,而不是那些愛情傳說中的原型,無論那些角色原型是多麼的引人發笑。

18

藍色茉莉

Blue Jasmine

2013

伍迪·艾倫在狀態時,大概沒有任何一位(男性)編劇或導演能夠在塑造複雜而「艱辛」的女性角色方面超過他。而一旦這位天才與一個同樣在狀態的女演員合作,其結果必然是令人驚嘆的:一如《丈夫、太太與情人》(Husbands and Wives)中的朱迪·戴維斯,《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中的黛安·韋斯特,還有《安妮·霍爾》中的黛安·基頓(Diane Keaton)。在伍迪·艾倫近些年的創作中,能與前面這些電影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他與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合作的奧斯卡獲獎電影《藍色茉莉》了。

影片中,自私而又神經質的社交名媛茉莉一夕之間家財散盡,生活完全依靠善良的莎莉·霍金斯支持,而茉莉的演員布蘭切特則絲毫不畏懼演繹人生的最低谷的種種情形。事實上,她的表演是如此的耀眼以致於讓整部電影的塑造幾乎鮮活到擺脫了熒幕限制的地步,即便這並不是艾倫塑造過的最引人入勝或獨到入辟的情節。這部電影在其他方面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金融交易黑幕而導致所有財產一夜之間蕩然無存的主題,這還是比與我們平日了解的伍迪·艾倫更加尖銳的。但這部作品幾乎是走向電影事業的巔峰的布蘭切特的一場獨角戲,又有誰會抱怨導演呢?

17

香蕉

Bananas

1971

在伍迪·艾倫最好作品中,《香蕉》算的是其中一個。開場講述了霍華德·考賽爾(Howard Cosell)對外國獨裁者的刺殺行動,並且以輕快的剪輯節奏表現出來,算得上是一個實驗短片。即便《香蕉》算不是伍迪早期荒誕作品中最獲贊的一部,也仍然十分有趣:電影里既有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時刻,又以一種標準化的視角來觀察紐約生活。

影片中的異國橋段,包括伍迪為打動一個女孩而成為了一個虛構的南美國家的領導等,與電影其他部分相比稍有遜色;也許導演是結合了自己的短篇小說進行創作,想傳達出一點超現實的意味,然而這種想法在電影中卻未能得到如小說中一樣充分的表達。在伍迪·艾倫早期的電影中,大量發生在曼哈頓的愛情故事是一所巨大的金礦,這其中就包括伍迪與情婦的分分合合,和關於「給予與接收」這一主題無休無止的爭論。《香蕉》並沒有到達《愛與死》(Love and Death)在荒誕戲謔上的高度,儘管沒有《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那麼老派,但在發人深省的層面上也有所欠缺。不過比之伍迪其他的電影,這部電影獨一無二的地方在於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在電影剛開始的場景里以地鐵搶劫犯的形象示人。

16

西力傳

Zelig

1983

主題的重複性是伍迪·艾倫電影生涯的一大特點,而作為其中的異類,《西力傳》這部先鋒性的偽紀錄片中保留了伍迪·艾倫一以貫之的抱怨和哲學思考。電影採用黑白畫面,將目光聚焦在雷納德·西力(伍迪·艾倫飾)身上。電影中,當主角發現他可以自如的變形成為周圍的人的能力後,長久以來作為局外人的他逐漸被社會所接納。通過在當年還很先進的藍屏技術,伍迪在電影復古片段中加入了卡爾文·柯立芝(註:Calvin Coolidge,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和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這種讓電影看似一部久遠歷史片的努力非常令人驚嘆,即使後來大家記住的卻是《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這種片子。

雖然西力和弗萊徹醫生(米亞·法羅飾)之間的愛情要是更自然些也算甜蜜,但或許觀眾會感興趣於電影中的歷史人物的客串,享受判斷虛實的過程,以及影片中出現的當代傳奇人物,比如索爾·貝婁(註:Saul Bellow,美國作家,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獲得者)和蘇珊·桑塔格(註:Susan Sontag,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著名女權主義者),儘管他們並未出名到一出場就讓人先大笑,但二人仍然努力地綳著臉一本正經地評論一件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15

傻瓜入獄記

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

與伍迪其他佳作相比,這部作品的光芒顯得有些黯淡,而事實上,這部伍迪第一次獨自導演的長片是他有史以來最有趣的一部電影, 因為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引人發笑。

電影以偽紀錄片形式(這在當時還是相當有創意的)講述了弗吉爾·斯塔克維爾放著成功的「司法領域」工作不做而去搶銀行的故事。雖然弗吉爾行事荒唐,但是他和珍妮特·瑪戈林(Janet Margolin)飾演的露易絲在那些魯莽的鬧劇中逐漸發展出一段真摯的感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了伍迪浪漫的一面最早的起點。不過,電影雖依舊以人物為中心,但仍然著力呈現著那些段子,在某種程度上給諸如此類的真誠惡搞作品確立了一個範例,而很多人後來錯誤地將這種範例歸功於《空前絕後滿天飛》(Airplane!, 1980)。伍迪給電影賦予了更為沉重的思考和含義,但是電影中笨拙的持槍搶劫、下雨天用肥皂做手槍越獄,以及經典的鬧劇橋段——弗吉爾在行進樂隊中演奏大提琴等情節也算的上是最忠於電影的設計了。

14

曼哈頓謀殺疑案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世界:在伍迪·艾倫經受其私生活醜聞的巨大打擊和陣痛的時候,他拍出了自己最滑稽、最樂觀也是最令人愉悅的作品。事實上,兩次由於外界壓力所帶來的兩個轉變極大地提升了電影的質量:伍迪選擇易怒的安傑麗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而非是一個更年輕的演員出演,這樣的選擇讓他可以拍出與年齡更相配的挑逗情戲,更重要的是,換掉米亞·法羅,而選用令人陶醉的黛安·基頓——雖說導演本意是要把自己塑造成風趣幽默的形象,結果黛安卻收穫了觀眾更多的笑聲。事實上,兩個演員的狀態在當時都處在巔峰。

影片中,二人這段長遠的婚姻因鄰居的死亡而得到了急需的調劑(電影最終演變成以兇殺為主線,愛情成為副線的電影。早在創作《安妮·霍爾》時,伍迪就希望創作這樣一部兇殺電影,但最後作罷,這一願望在多年之後終於得以在《曼哈頓謀殺疑案》中實現)。伍迪和黛安在電影中的這段關係可以說是伍迪呈現過的成年人關係之中最為柔情的。其中有很多向經典電影致敬的情節,這些情節一直都很有趣,直到在結尾處「無恥地」照搬了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但如果你把這說成是抄襲的話,那麼你無非就是在挑刺,尤其在這部電影把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和I·A·L·戴蒙德(I.A.L Diamond)都放在了致謝名單中然後逗得人咯咯得笑的時候。

13

開羅紫玫瑰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

伍迪·艾倫在其中年時期與前任米亞共同締造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這部《開羅紫玫瑰》。電影設定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戲中的妻子(米亞·法羅飾)飽受苦難。當她走進影院以尋求逃離現實的出口之時,戲中的男主角,湯姆·巴克斯特(傑夫·丹尼爾斯[Jeff Daniels]飾)打破了「第四牆」,走出熒幕到塞西利婭面前表達愛意。在這之後產生了一場好萊塢的喧囂與狂歡,大師們在創作諸如此類「圓夢」的劇本時引發了愈加複雜和困難的問題,而他們則正是依靠這些問題來區分開虛擬和現實世界。

這部電影無疑是伍迪·艾倫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他看來,《開羅紫玫瑰》應該是最接近他內心設想的作品)。不僅如此,這部電影以一種比其輕描淡寫的劇情更加嚴肅的視角探討了人對影像的著迷。實際上,電影花了大篇幅講述了一個自我代入的虛幻美妙的夢境,但這終究只是一出讓人苦澀悲傷心碎的故事,究其根本告訴人們,電影,只是個謊言。

12

星塵往事

Stardust Memories

1980

《星塵往事》被視為伍迪·艾倫對費里尼《八部半》的致敬之作,但就如托尼·羅伯茨說的那樣——「致敬?我們根本就是完全照搬。」在這部電影中,伍迪·艾倫打破了諸多社會和電影製作商的傳統。他談論到成功和出名的空虛(這在美國社會當屬禁忌)和所謂浪漫愛情的徒勞虛無。在伍迪其他的作品中,其實都或多或少對這樣的話題有所觸及,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哪怕其中夾雜著多少戲謔嘲弄,我們都感受到了一種前所唯有的絕望。這種夢幻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攝影師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

他運用黑白畫面,在鏡頭切換間,產生了鮮明而不失流動性的超現實主義效果。那些我們所無法確認的閃回倒敘也同樣令人眼花繚亂,並且戈登式的跳躍性剪輯增加了這部戲令人費解的程度。劇中角色更似是帶入現實生活的二維回憶,缺乏深度,但是他們所象徵的意義卻遠超於此。然而,這樣無意義地尋找各中深意正是電影中最終也是最好的笑話:有人問,勞斯萊斯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想那不過就是他的一輛車,僅此而已。「或許,答案也就是僅此而已。

11

丹尼玫瑰

Broadway Danny Rose

1984

伍迪·艾倫被視為電影屆的傳奇,但人們常常會忘了他的其他一面。事實上,除了其在電影屆的盛名,伍迪很早就在娛樂行業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早年,他作為喜劇作家,給赫伯·希里納(Herb Shriner)和席德·西澤(Sid Caesar)寫過一些故事,而在那個年代,演藝圈的推銷員如同他們的表演一樣豐富多彩。

電影中,伍迪飾演了一個百老匯的演出經紀人丹尼·羅斯。雖然出了名的笨手笨從腳,卻心地善良、堅定地力捧著那些「十八線」小藝人。他在讚美自己把玩酒杯的表演時,大喊道:「她這輩子從來沒長過記性!」這部黑白電影以閃回的方式呈現了一群有一個希臘合唱團規模的喜劇演員圍坐在著名的卡內基熟食店的桌旁,討論著這位經紀人的事情,以及當他發現和黑手黨成員以及情婦(米亞·法羅飾)時的場景。但是情節往往只是一個引子,其後牽扯出一系列有趣荒誕和感人的軼事。這樣的片段既是伍迪·艾倫對過往經歷的追憶,也是對丹尼(這個伍迪扮演過的最可愛的角色)在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的讚美。

10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

1973

2173年,一個地下革命組織在野外考察時發現了一個氮罐,他們打開並解凍了氮罐里兩百年前就被冰凍的邁爾斯·門羅(艾倫飾)。米勒斯是一個神經質的爵士音樂家,他同時也是個健康食品店的老闆。當時地球被一個殘暴的君主統治者,米勒斯必須潛入政府的一個秘密項目「阿爾斯計劃」,劇中嬉皮詩人露娜(黛安·基頓飾),起初非常不情願提供幫助最終卻還是轉入了地下事業。

電影中模仿了很多流行的科幻手法,比如劇中的非常像哈爾(註:英國小說《太空漫遊》中出現的擁有強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的全視電腦。與此同時,影片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和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作品的手法,尤其在機器人管家的行為設計上。《傻瓜大鬧科學城》這部電影真的很有意思,且額外融入了一些社會批判,例如所謂科學事實實際上變幻無常(影片中透過兩人的對話,我們得知脂肪、油膩的食物,包括香煙實際上非常健康);又例如現代世界對親密關係的侵蝕(電影中出現了一個可以幫助二人高潮的機器)。但是,儘管電影在對某些見地都非常犀利,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表現荒謬搞笑。影片中伍迪和基頓一起胡鬧,二人甚至要共同構建一個克隆的場景,這大概是他所拍過最搞笑的一幕了。

09

甜蜜與卑微

Sweet and Lowdown

1999

儘管伍迪在他創作中後期階段時而保留時而丟掉自己的典型標籤,這部電影仍然可以說是他這個編劇、導演火力全開後的扛鼎之作。電影中,西恩·潘(Sean Penn)的表演令人吃驚,具有啟示性,並且也收穫了奧斯卡提名,他扮演了一個自戀的吉他手埃米特·雷(這個角色顯然是以傳奇吉他手姜戈·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為靈感創造的),並愛上了一個可愛的啞女海蒂(薩曼莎·莫頓[Samantha Morton]飾)。

雖然畫面中充滿了那個時代極為真實且富有層次感的細節,偽紀實的電影本身強化了雷一生在藝術成就上的偉大。伍迪運用了大量有趣且嘲諷性的台詞,這是他在平衡電影中的戲劇性和幽默感方面創作過的最好的劇本之一。此外,伍迪一生都熱愛爵士樂,甚至自己也有過演出。伍迪仰慕根植在爵士樂的靈魂、神話,和那些偉大的品質,所以這部電影也算是伍迪寫給爵士樂最用心的一封情書。此種創作的情感投射頗類似於紐約之於《曼哈頓》(Manhattan),或者忘年戀之於……一切意會吧。

08

罪與錯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

「我猶記得我父親告訴過我:『上帝一直注視著我們。』上帝的眼神……我一直好奇成為專業的眼科醫生,到底是不是個巧合。」電影中,朱達·羅森塔爾如是說(馬丁·蘭道[Martin Landau]飾,當時他正處在晚期演藝事業的最高峰)。伍迪在這部電影中以一種有趣卻悲涼的視角,反思著爭議、神和其他一切事物。對於朱達來說,和情婦多羅瑞斯(安傑麗卡·休斯頓飾)的關係朝著毀滅性的結局發展著。他想盡辦法試圖擺脫掉,而這種種一切行為使得朱達不得不直視自己的黑暗面。

伍迪自己則負責了相對輕鬆的一條支線,他扮演一個失意的電影人克里夫,每天的工作就是報道浮華淺薄的製片人萊斯特(阿倫·阿爾達飾)所完成的「豐功偉績」。電影中夾雜著許多高質量的對生活的反諷,比如萊斯特引以為傲地講喜劇的重要法則時說道 「如果那東西僅僅是彎了,那你還能把這件事當做笑話來看;但如果它壞了,那便已經超出喜劇的範疇了。」儘管如此,朱達的劇情是被強調的主線,並且這條劇情線中有很多伍迪創作出的最好的角色。在伯格曼御用攝影師、攝影巨匠斯文·尼科維斯特的幫助下,電影場景不僅僅是冷幽默,同時也蘊含著流光溢彩的美麗和揮之不去的憂傷:這是一部對於最不優雅的人的優雅解讀。

07

我心深處

Interiors

1978

在《安妮·霍爾》這部冷冰冰地講述內心世界的電影備受喜愛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殊榮之後,伍迪做出了大膽的改變,拍攝了《我心深處》這部仍舊被低估並且大量模仿英格瑪·伯格曼風格的作品。《我心深處》真的是一部大師之作,一絲不苟的精緻場景,不斷強化著幽閉恐懼的氛圍,也加深了情感的疏離。戈登·威利斯在電影中一流的構圖和昏暗的打光,同樣也是被低估了。

電影圍繞神經質的三姐妹展開(黛安·基頓、瑪麗·貝絲·赫特[Mary Beth Hurt]和克麗斯汀·格里菲斯[Kristin Griffith]飾),父母之間看似突然的離婚將三姐妹的生活徹底顛覆,突如其來的變故撕開了這個家庭無法癒合的傷口,歇斯底里的情緒和病態的怨恨也把這個家庭推到崩潰的邊緣。正如電影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我心深處》完全是探討角色的內心世界,她們頗具破壞性地不斷反思著過去的成長過程和家庭生活。因為之前奧斯卡的光環,伍迪有了更多的底氣和籌碼,所以他加倍在悲劇結局出強化情感上的崩塌。這部電影位列十佳遭到了很多反對,而這恰恰說明了這可能是導演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

06

子彈橫飛百老匯

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在伍迪的電影創作生涯里,他很少和別人一起擔任電影的聯合編劇。而這部由伍迪·艾倫和道格拉斯·麥克格蘭斯(Douglas McGrath)共同創作的電影,則算得上是艾倫最巔峰時期的一部作品,七項奧斯卡提名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魅力。在很多人看來,《子彈橫飛百老匯》,是伍迪繼早期搞笑風格之後最純粹的一部喜劇。似乎他突然厭倦了被觀眾所廣泛認知的標籤,諸如長篇的抱怨和喋喋不休。儘管約翰·庫薩克可以說是最不像伍迪風格的演員,他仍然完美地出演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巴頓·芬克(Barton Fink)式的劇作家, 做著成為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那樣偉大的劇作家的春秋大夢。

剩下的演員則上演了一出有意思的奇葩秀,戲中既有怪胎,書獃子,也有其他各種形形色色的怪人。影片中,作為劇作家的情婦,珍妮佛·提莉是奇怪的,總是一驚一乍,木頭木腦,甚至不懂「fore」這個單詞的意思(「所以你告訴我我在說高爾夫?」)。而另一位女演員,黛安·韋斯特也貢獻了出色的表演,並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女配的殊榮。劇中她所扮演的自負的女演員海倫·辛克萊爾,在勾引庫薩克時猛烈地喘著氣,就像葛洛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把臉埋在處方葯中一樣沉迷瘋狂,她向庫薩克大喊道「別說話!」「世界會像女人張開雙腿一樣,為你打開大門!」

05

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拍到這一部作品時,伍迪電影職業生涯還只是雛形的階段,總是描繪那些因博學和知性而得到升華的荒誕之人。在這一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零散化的風格傾向逐漸形成,但他之前搞笑作品的龐大創作鬥志也沒有絲毫的減損。

電影講述了關於一個孤獨的人的冗長且雜亂的故事,他把一切都搞砸了,甚至連死亡也搞得如此狼狽。在影片中,伍迪扮演了一個懦弱的俄羅斯人鮑里斯,愛上了索尼婭(黛安·基頓飾),卻因對於攻佔俄羅斯的拿破崙軍隊的觀點不同而屢起爭執。

電影中充斥著大量後來成為招牌的標誌性鬧劇,和一些關於性非常直白的調侃(比如,當鮑里斯被誇讚是一個「強壯」[powerful]的伴侶,鮑里斯回答道:「謝謝,我一個人的時候有強加練習。」)。影片中還有很多伍迪標誌性的畫面,對於愛情悲劇結局的大量隱喻,以及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主義史詩作品的影子。儘管伍迪不相信他有能力把偉大的經典作品和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創作完美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電影領域,他仍然將經典作品以一種玩笑的方式,有感染力地呈獻給觀眾。

04

丈夫、太太與情人

Husbands and Wives

1992

婚姻很少是幸福到永遠的,婚姻僅僅只是到永遠而已,在這部十分尖刻的情景喜劇中,伍迪一如既往地描寫了住在紐約上東區、有點神經質的人們的生活。加貝和朱迪(伍迪·艾倫和米亞·法羅飾)夫婦是傑克和莎利(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和朱迪·戴維斯飾)夫婦最好的朋友。決定離婚的傑克和莎利二人也不可避免地將加貝和朱迪扯入了他們自己的矛盾漩渦中。才華橫溢的學生(朱麗葉特·劉易斯[Juliette Lewis]飾)吸引了加貝的注意,而朱迪則不可自拔地陷入了對同事(連姆·尼森[Liam Neeson]飾)的傾慕中。

四人組合貢獻了極佳的表演,尤其是讓人過目難忘的戴維斯扮演的神經質莎利(這部電影讓戴維斯獲得了奧斯卡提名,而艾倫也提名了最佳劇本)。從美學角度上講,電影本身是樸素的,甚至類似紀錄片,這說明伍迪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讓角色更貼近現實並訴諸於一種特殊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可以將這部關於關係破裂和把一切當做理所當然的反諷電影變得好像只是暴躁對白和對世事絕望的餘波。

03

漢娜姐妹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伍迪這部講述溫暖卻複雜的三姐妹之間的關係的電影,借鑒了英格瑪·伯格曼在《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鬆散、以節日為中心的結構(只不過原來聖誕節的背景被換為了感恩節),仍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好的電影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伍迪電影生涯中的最佳之作。漢娜(米亞·法羅飾)有兩個妹妹,輕浮的莉(芭芭拉·赫希[Barbara Hershey]飾)和神經緊繃的霍莉(黛安·韋斯特飾,職業生涯的最佳表演)。莉在與熱情的弗雷德里克(馬克斯·馮·敘多夫[Max von Sydow]飾)的戀情和與漢娜丈夫的婚外戀之間搖擺不定,而霍莉正努力尋找著自己的人生定位。二人溫柔脆弱又有些滑稽。

影片中伍迪完全抓住了人在中年的弱點和愚蠢,但他仍然可以偶爾偏離主線,懷抱著對家鄉深刻的情感,再次將鏡頭投向《曼哈頓》開場中的那些建築奇觀。在攝影卡洛·迪帕爾馬的加持下,那精緻的畫面,是伍迪給自己家鄉的製作的一張飽含鄉情的明信片。電影中,漢娜的丈夫艾略特(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飾,他的表演也可謂是非常精彩)說道:「我受的教育,我所獲得成就,以及那所謂的睿智,都是表象,最終我還是無法看穿我的內心。」這句話,也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註解。

02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安妮·霍爾》是他最深愛的電影,但《曼哈頓》無疑是伍迪·艾倫在視覺上最經典的作品:影片中慵懶鳴奏的格什溫(George Gershwin)《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開篇,與背景中黑白的紐約天際線相得益彰。影片不僅僅保留了伍迪的創作核心,它還以集體的電影式想像定義了他所熱愛的故鄉的影像。這一次,在複雜交織的悲喜劇故事中,艾薩克(伍迪飾)追求著17歲的特雷西(瑪瑞兒·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飾),同時其好友耶爾(邁克爾·墨菲[Michael Murphy]飾)在背著妻子與瑪麗(黛安·基頓飾)偷情。

伍迪此處的創作十分尖刻,對這個一貫陰沉的導演而言,他對於「生活為什麼值得去活」的思考是深刻而動人。但是真正絕妙的是一個關於「大蘋果」的畫面,以及把這個城市本身作為一種可以塑造你、慰藉你、使你年輕的力量的想法。《曼哈頓》體現了很多伍迪·艾倫的敘事偏好,不論好壞,和他做過的任何事一樣,有趣且悲傷。但從講述人和他所居住城市的關係這個角度上評判,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令人喜愛的電影了。

01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這部電影算得上是伍迪·艾倫早期喜劇電影和後期嚴肅電影的過渡,《安妮·霍爾》也是伍迪·艾倫迄今為止最具自傳色彩的一部影片。電影一共將四座奧斯卡小金人收入囊中,包括最佳女演員(黛安·基頓)、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影片。你當然也知道,這大概是艾倫最受歡迎的一部電影,被其他電影人奉為柏拉圖浪漫愛情喜劇的經典之作。當然這是因為這部電影出色、幽默、令人感動又引人深省。

演員的表演也堪稱完美,特別是基頓,她將一個狂熱追尋夢想的小女生的角色展現的淋漓盡致,那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情感,讓觀眾看到第一眼就覺得真實。她精湛的演技讓艾維的另兩個女伴(謝莉·杜瓦爾[Shelley Duvall]和卡洛·凱恩[Carol Kane]飾)顯得如此的蒼白。將《安妮·霍爾》排在第一位應該是眾望所歸,它是浪漫電影史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它充滿了世俗的智慧和自我覺醒,講述了愛情中的每一個瞬間,從開始時的熱戀,到激情褪去的幻想破滅。各個角色之間如此的尷尬卻又十分真實,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讓觀眾們彷彿親身經歷了整個故事。Lah-di-dah.

原文:http://theplaylist.net/best-rest-every-woody-allen-film-ranked-20160712/

文 | The Playlist編輯部

譯 | Stevie(武漢)、豬瘟(洛杉磯)、Alice、Irelyn(武漢)

校 | Stevie(武漢)、張炎燕(北京)、嚶嚶(北京)

編 | 尼儂叄(杭州)

[ 感謝今日作者 ]

深焦DeepFocus

ID:deep_foc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倉 的精彩文章:

情人節表愛意,這10款設計手錶時髦又不貴
戴上可愛生肖狗首飾,你的2018一定旺!

TAG:良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