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中國人是有些怕水的,明成祖創造了一個詞,至今仍然是有用的

古代中國人是有些怕水的,明成祖創造了一個詞,至今仍然是有用的

提示:今天,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詞——「西貢」——它就是那個時候的「創造」;今天,我們在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依然能夠聽到這個詞,它甚至成了某個地方的的地名。

中國人都喜歡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但實在上中國人至少在古代是不了解水的,不管今天我們對這句話賦予多少含義,或者怎麼理解它,從實際來講,我們都更多從哲學的角度來詮釋這句話,而忽略了其本質的內涵。

水,是什麼呢?在我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河裡的流水,來自天上雨水,它,能澆莊稼地,可以是萬物生長,所以,我們說它是有德的。但面對真正的水,我們卻有些恐慌,甚至害怕,那便是海水,我們似乎不易這種藍色的水,真正意義上的水。

一方面,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多是北方人,他們沒有見過「大水」,因此致使我們歷史從秦漢至晚清從來沒有真正地觸摸過這種水;另一方面,由於地理的因素,我們的文明似乎一直停留在以北方為中心的黃色文明裡,我們樂於這種文明,樂於這種文明中游牧與農耕的交流和壯大,進而忽視了這彷彿離我們有些遠的水。還有一方面那便是我們民族性格的使然,即是我們有時不喜歡去冒險,甚至缺少探索的精神,我們樂於在陸地上的安穩生存,甚至認為那一方藍色的區域對我們沒什麼用處,而且充滿了兇險。

被中國人稱作史太公的司馬遷就說,率先「起義」的人都是在東南一帶,但成功的大多都是在西北方(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我們今天不能狹義地將這句話理解為是說給農民起義的,作為一個政權,也是適於這句話的。

明成祖,這位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皇帝,在人們不經意間、在中國歷史漢唐之後政治中心逐漸南移時,成了這樣句話的一個偉大實踐者。他不但來到了北方,而且還給中國找到了一個在當時來說要比西安更適合作為都城的地方——北京。

北京(北平)雖然曾經是明成祖「擁兵自重」的地方,北京(北平)雖然曾經是明成祖苦心經營的地方,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但明成祖不會不知道將北京(北平)做為首都,會使當時的帝國離「危險」更進一步——雖說定都北京(北平)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但自北入侵的蒙古人是不是也離帝國近了呢?

知難而進,明成祖沒有躲藏在南方的「溫柔鄉」里,順利即位後,他立即開始準備遷都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公元1406年,上百萬被來的徵調工匠、民夫組成了浩浩蕩蕩的營建大軍開始修建北京的宮殿,同時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歷時十餘年建成了大明王朝的北京城。今天,我們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都是從那時開始陸續建造的,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當然,遷都北京也註定了大明帝國與朱棣本人的命運,雖沒有使明朝沒有像宋朝一樣偏安南方被動挨打,但朱棣本人於1424年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在北京,朱棣五次親征蒙古,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北京,朱棣收復安南,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在北京,朱棣鞏固了祖國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在北京,大明王朝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在北京,大明王朝於公元1419年取得瞭望海堝戰鬥的偉大勝利,殺倭擒倭千多餘人,載運倭寇俘虜的大車宣示大明王朝的海疆實力……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明王朝撩開了中國的另一種文明——藍色文明。

公元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30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此後,中國歷史便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詞萬國來朝。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於世界領先地位,深深地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他們不僅渴望臣服於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還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想親眼目睹中國與中國文化的風采,一時間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增至近百個。

今天,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詞——「西貢」——它就是那個時候的「創造」;今天,我們在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依然能夠聽到這個詞,它甚至成了某個地方的的地名。然而,一些目光短淺的史學家似乎仍然在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甚至還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當然,這些聲音都無法壓制或者掩蓋一個相對較為客觀的聲音:鄭和下西洋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使「貧民致富」 、「國用充足」,使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得到複員和提升。

這,在明朝的歷史上雖說是曇花一現,但誰又能不說這曇花美得讓人心醉?明成祖就這樣在北京撩開了中國近現代史的藍色文明。治水者治城,治水者治國。分明是從那一刻起,中國古老的黃色文明便開始了它向藍色文明的過渡與漸進。(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有兩座塔爾寺,其中一座唐僧講經半月,還在那裡遇到了孫悟空
丈夫在天山為烈士守墓,她帶著只有3歲的孩子追了過來,30多年了

TAG: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