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o.337迎新春特輯京劇史上的名票(六)

No.337迎新春特輯京劇史上的名票(六)

我們在這個「名票」系列的第二期介紹了梅派名票楊畹農先生,但提起梅派名票就不得不再提到一位梅派票友大家,他就是有「上海梅蘭芳」之稱的包幼蝶先生。包先生和楊先生可以並列為南方票界梅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二位先生十分忠實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其藝術造詣,特別是梅派唱腔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其二,二位先生在傳播和發揚梅派藝術上不遺餘力,培養了大量梅派藝術接班人,為梅派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我們手頭包幼蝶先生的生平資料有限,但我們還是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忠實的梅派繼承者和推廣者。

包幼蝶(1915~1997),原籍浙江湖州人,生於杭州,出生書香世家。他十五歲就讀杭州之江學院,1932年起定居上海。後曾任上海國華銀行副經理。幼時受大哥包小蝶的影響對京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初學攻老旦,後因被梅大師藝術所吸引,開始習唱和研究梅派,終生樂此不渝。由於包家的三兄弟包小蝶、包肖蝶、包幼蝶均票旦角,而且水平非常高,又都就職於銀行,因此有「金融三蝶」的稱號。

1933年,包幼蝶經大哥包小蝶的引見而見到了梅蘭芳先生。他的唱得到了梅先生的讚賞,從此他和梅先生逐步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在藝術上得到了梅先生很多指點。1933年十七歲的包幼蝶正式登台票戲,直至1962年間,他與程君謀、姚玉蘭、趙培鑫、李白水、徐琴芳等京劇名家、名票合演數百場,所演劇目有《四郎探母》、《霸王別姬》、《汾河灣》、《武家坡》等數十齣。1938年到1942年期間,包幼蝶先生還應上海藝華公司之邀,拍攝了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及《坐宮》;又曾在唱片公司灌錄不少梅派唱段的唱片。此外,包幼蝶先生亦擅長話劇,在1940年代中期他先後參加話劇《秋海棠》義演三次,演出場次達近百場之多。

早年包幼蝶先生和夫人顧琴陵女士攜子女合影

包幼蝶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鑽研梅派劇目的曲譜、念白和唱詞上。他每天精心研摩,把梅派的唱腔和過門背得滾瓜爛熟,直至對唱腔的吐字、發音、勁頭、氣息的運用都駕輕就熟。後來包幼蝶曾經對人說起他早年跟隨唱片一字一句地學唱梅蘭芳聲腔的經過,並謙虛而且幽默地稱自己是梅先生的「留學生」,即每天跟著留聲機學習和揣摩梅先生的唱。包幼蝶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研究,終使他在梅派唱腔上有了大成,1940年代,包幼蝶的梅派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於是「上海梅蘭芳」的美譽不脛而走。

包幼蝶所唱的梅派,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大方自然,雍容中正。其行腔換氣,不露痕迹,完全效仿了梅先生中期的唱法。他的很多唱片及錄音,幾乎可亂真。據說,1950年代的某一天,梅蘭芳先生與朋友在家閑敘。正巧收音機正在播出京劇《玉堂春》。梅先生的這位朋友是一位研究梅派的專家,他一聽便稱讚梅先生的這段唱,但遺憾的是說不出這是哪年錄的音。於是他便向梅先生請教。可梅先生心裡也正在納悶,自己確實曾在百代公司與鮑吉祥、律佩芳合灌過一套《玉堂春》唱片,可電台播出的這個錄音雖然聲音和唱法和自己一樣,但配角的聲音卻不是那兩位。事後,梅先生通過友人向電台的人打聽,這才得知當天電台播出的《玉堂春》的演唱者並非梅先生而是包幼蝶。這一段梅派《玉堂春》不僅讓研究梅派的專家難以分辨,就連梅先生本人竟也被騙過,可見「上海梅蘭芳」真箇美不虛傳。

包幼蝶先生的另一大功績是對梅派藝術的推廣、傳播和發揚。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包幼蝶除了一直不間斷地研究梅派唱腔藝術外,尚在利用業餘時間將梅派藝術無私授予他人。童芷苓、王熙春、胡芝風等京劇名家經常向他求教,票友向其請益者為數更多。當時在上海教授梅派的還有楊畹農先生,因此梅氏夫婦稱楊、包二位是梅家大大的功臣。1962年,在梅先生去世一周年後,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請包幼蝶先生灌錄了一些唱片,主要就是為了填補梅先生聲音資料上的一些空白。

在教學方面,包幼蝶先生自創了整套適應於梅派唱腔和念白的記譜方法。他所記的譜仔細周到、明白清晰、便於學習,使學生們既可根據符號掌握輕重緩急、陰陽虛實,又便於日後查考,以求永不走樣。他在教學時反覆強調梅派唱腔「單純樸素、大方自然、明朗圓滿、乾淨利落、吐字清楚、 虛實分明」 的特點,並親自假嗓示範,同時自己手上拉琴,腳上打板,使學生們能直接在胡琴上學習和練習,再配以自拉自唱的教學示範,大大加速了學生學習的進度。

198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藝術中心聯合聘請,包幼蝶先生赴港教學,從此他舉家遷往香港。1989年,他創辦了香港京劇研習社,被推為永久名譽社長。包幼蝶先生在港期間,世界各地的梅派愛好者紛紛慕名前來學習,總人數超過一千人,就連台灣的名演員徐露、王復蓉、姜竹華、魏海敏等都專程赴港請益。可以說包先生對梅派藝術乃至是京劇藝術在華人世界的傳播和發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包幼蝶先生(右一)晚年在香港與友人合影

包幼蝶先生和夫人顧琴陵女士相濡以沫生活了五十六年,育有二子二女,名字以「龍鳳呈祥」為排列。長子包起龍、長女包起鳳現居美國,次女包起呈、幼子包起祥居港多年。包門後代亦能繼承乃父的藝術。特別是包起龍先生,不但梅派唱腔精湛,而且六場通透,可謂奇才。同時他也在推廣梅派藝術上不遺餘力,向他請益的票友不可勝數。

最後我們請大家欣賞包幼蝶先生1947年在大中華公司灌制的梅派名劇《生死恨》的唱片。在這張唱片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包先生提倡的「單純樸素、大方自然、明朗圓滿、乾淨利落、吐字清楚、 虛實分明」 的學梅準則,也能感受到包先生「知行合一」的風範。

《生死恨》

1947年大中華唱片

包幼蝶 飾 韓玉娘

沈雁西 京胡

朱慶觥 二胡

【西皮搖板】

侍候罷主人前卧房來進

見了那程相公細說分明

(白)

相公啊

【南梆子】

勸相公你不必太疑心

聽奴家說出了肺腑之情

但願你回宋邦力圖上進

奴情願隨相公一同潛行

【西皮二六】

奴家本是宋室民

被擄金邦侍奉他人

得配程郎同衾枕

勸他逃走奔前程

張賊一怒將奴賣

情願守節不偷生

【西皮流水】

淫尼為人太可恨

她將奴賣於胡舍人

逃出庵來魂不定

不知道今夜在哪處安身

披星戴月往前進

兩足疼痛就步難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舟有戲 的精彩文章:

No.328京劇公曆1926年2月8日 陳德霖 高亭鑽針唱片廣告
No.306京劇公曆1928年1月17日 朱琴心 即將公演於上海舞台

TAG:方舟有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