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讓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來算筆賬

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讓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來算筆賬

原標題: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讓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來算筆賬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因為秦剛剛統一天下,所以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勝利的秦軍後來得到的命令卻不是繼續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三十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形成了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去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呢?



這麼做是勞民傷財,本末倒置嗎?

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算一筆經濟賬。


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大數量的騎兵。


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這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還要要送他們到北方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



其次,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史記中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就達到了192石。而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游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他們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太多了。

第三,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不僅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且作戰的收益也少得可憐。


即使是秦軍佔領了廣袤的草原,他們也無法耕種,因為中原的稅收主要是從農民的頭上獲取的,沒有了農民,要大片的草原有什麼用?即使打贏了,秦朝也會被高昂的戰爭成本壓垮。



漢武帝雄才大略,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間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五齣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最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游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而且輕而易舉,收益驚人。

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麼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所以,秦始皇借鑒戰國時期的經驗,想到了修築長城。有了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游牧民族就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他們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獲得糧食,進攻的游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為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堅固的關隘,步兵只要固守防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

綜上所述,秦始皇修長城,他的成本比收益是要大的,所以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


魏蜀吳之外還有個國家打算一舉吞了三國,此國比劉備的蜀國還命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你不知道的歷史冷知識,其三國可稱為四國爭霸,其國主又是何人?
神評論|三國志11有什麼好玩的玩法?網友:觸發鳳儀亭劇本,選呂布,爽到飛起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