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三槐堂銘》里的家風家訓

【家風家訓】《三槐堂銘》里的家風家訓

原標題:【家風家訓】《三槐堂銘》里的家風家訓



元豐二年(1079),蘇軾上任湖州。正好,好友王鞏家中重修莘縣故居「三槐堂」,為了傳揚祖先的嘉行懿德,傳承家學淵源,勉勵王氏後人,王鞏逮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請蘇軾為「三槐堂」撰文。蘇軾當然義不容辭,援筆立就,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三槐堂銘》。後來,這篇美文不僅入選了《古文觀止》,比喻朝廷三公的「三槐」竟然還成了王姓氏族的代稱。


一篇為私家祠堂而撰寫的銘文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三槐堂銘並述》

在這篇不到700字的文章里,蘇軾可謂是用心良苦。「天可必乎」?文章以一句天問開頭,斬釘截鐵地拋出了「仁者必有後」的觀點,記敘了王鞏的曾祖父王佑手植三槐的傳奇,王鞏的父親「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的事迹,說明仁愛厚施、積善成德,才使王氏一族得到了子孫多賢,福祚綿延不絕的福報,使三槐堂名揚天下。良好的家規、家教、家訓、家風,是家族興旺發達的根本。


忠厚傳家


忠厚不是老實無用,而是為人處世盡職盡責,厚道仁義,施不望報。有一副經世楹聯寫道: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這方面,「家長」王佑起了典型帶動作用。當時,宋太祖手下有名大臣叫符彥卿,鎮守大名府,受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務腐敗。宋太祖命令王佑調查符彥卿的情況,看他是否圖謀不軌。如果符彥卿獲罪,株連坐牢的將達一千多人。王佑仔細查明真相後,把事實稟告皇上,並且願以自己全家老小性命擔保符彥卿無罪。他直言上疏給皇上不要猜忌大臣,濫殺無辜。符彥卿因此免於獲罪,許多無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詩書傳家


中國人歷來重視「書香門第」「家世因緣」,一門三傑,滿門忠烈向來為人津津樂道,如漢朝班固、班超、班昭,魏國曹操、曹丕、曹植,西晉張載、張協、張亢,宋朝柳永、柳三複、柳三接,明朝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都是一門三傑的傑出代表。「淵源有自」,名門望族不是家財萬貫,不是暴發戶,它更多更重要的是優秀的基因遺傳,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厚的氣質學養。三槐王氏中,王佑,「雄才直氣」,王鞏,「好德而文」,不僅如此,上至王佑的祖父,下至王鞏的後人,上下幾代,都是綿延不息,人才輩出,皆成楷模。可以說,詩書的傳承,影響至遠。


三槐堂匾額


清白傳家


王鞏的爺爺王旦清正廉潔,除了皇上的賞賜之外,從未收過任何人的饋贈。家裡的衣服被褥,傢具炊器,都樸實無華。不僅自己簡樸,他還諄諄善誘,教導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帶的商人上門推銷,弟弟王旭覺得玉帶很好看,想購買一條。他拿著玉帶去請示王旦,王旦也不說什麼,只是讓他系在腰上,然後問他:「現在還好看嗎?」王旭說:「系在自己腰上,怎麼能看得見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說:「自己負載著重物,目的是讓別人說好看,不是太勞神了嗎?」王旭恍然大悟,趕緊把玉帶還給了商人。還有一次,真宗見王旦的住所過於簡陋,多次提出幫他建新宅,王旦都以先輩舊居不忍拆除為由,多次推辭。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置田宅,為什麼不留些家產給子孫經營?他回答道:兒孫當要自立自強,如果父母留下這些田宅財產給他們,無非就是要讓他們造成不義之爭而已。


一千多年前,一位老人獨自在庭院中栽下三棵槐樹,自信滿滿地說:「我的子孫將來一定有做三公的。」

一千多年後,聽到這個故事,彷彿是在聽一個神話,或者一個傳奇。因為,神一樣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老人的兒子魏國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時當了宰相。不僅如此,長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頗有政聲。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多有卓越的政績。



三槐堂銘


是什麼使老人擁有這樣堅如磐石的信念,擁有這樣百分百的底氣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三棵枝繁葉茂的槐樹,正是深深根植於忠厚傳家、詩書傳家、清白傳家的沃土中,才長成了這樣葳蕤峭拔的參天大樹!

(來源:黃岡新聞網·王小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榕城故事】第一位土地公與昭忠祠摩崖題刻
伊犁河畔林則徐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