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家淇賀《寶色明金屋 清光滿玉台—明代湖州天啟甲子石蒲齋監造詩文鏡賞析》

李家淇賀《寶色明金屋 清光滿玉台—明代湖州天啟甲子石蒲齋監造詩文鏡賞析》

原標題:李家淇賀《寶色明金屋 清光滿玉台—明代湖州天啟甲子石蒲齋監造詩文鏡賞析》


寶色明金屋 清光滿玉台


-------明代湖州天啟甲子石蒲齋監造詩文鏡賞析


李家淇賀


在收藏網站上見到一面明代詩文鏡,圓形、圓柱陽刻印章鈕;鏡體呈現白光,直邊鏡緣,銘文字口清晰有力,部分可識可解,內容極其少見,品相上佳,看過之後久久不能放懷。


石蒲齋詩文鏡正面



石蒲齋詩文鏡背面


古物自有情,知遇有緣人。


這面惦記了好久的明代天啟甲子石蒲



監造詩文鏡,機緣所致終於被我欣喜入藏。


捧鏡細賞:白光可鑒,淺銹附體,藍綠相間;平頂圓柱鈕,上鑄篆書「天啟甲子」紀年,字體俊逸圓活;直邊鏡緣打磨精細,輕敲悅耳;鏡背銘文自右向左縱向排列,右銘隸書詩文「寶色明金屋,清光滿玉台」;字體方正有力,頗有魏碑風範。詩文內容富貴、對仗工整,在明代詩文鏡中極其少見。


左銘隸書「石蒲



監造」,端莊穩重,一面鏡子出現二種書體鑄造銘文,在明代銅鏡中是極其罕見的。銘文的字口乾凈利落、深邃有力,邊緣處理精細、光滑圓潤;鏡體厚度適中,手感極佳,屬於明代時期的精銅精工製作。



鈕上鑄銘「天啟甲子」,即為天啟四年,紀年明確精準;右銘「寶色明金屋,清光滿玉台」,雍容富貴之氣撲面而來;左銘「石蒲



監造」,監造二字引人矚目。此鏡鑄造精良,鑄銘紀年精準、絕非一般常見明代紀年定製詩文鏡。



鈕銘


良工背後自有風情。如此精美的銅鏡是何人鑄造而成?鏡子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愈發激起我解讀此鏡的迫切慾望,然而想要完全解讀此鏡,左銘是關鍵。


在喬喬老師(網路用名)和古文字博士柳洋博士大力幫助和啟發下,比對查閱《書法大字典》,左銘第三字「



」,為「齋」字少見隸書體。由此左銘應釋為「石蒲齋監造」。經查閱《湖州府志》、《長興縣誌》以及其他歷史文獻資料,石蒲齋乃明代知名書畫家、茶藝家馮可賓齋號。



中貿聖佳 2010年夏季藝術品拍賣會 竹石雙挖 立軸 雅昌藝術網資料


馮可賓,字禎卿,山東益都(今青州)人,曾編刊《廣百川學海》叢書、《石蒲齋詩集》、《岕茶箋》等,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甲子(1624年)元旦石有恆被殺後調知長興,官正四品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入清後隱居不仕。其父馮起震(1553-1642後),字青方,又字省予,號稷下門生。一生「不希仕進」,隱居鄉里,以教授為業,以書畫知名於世,為明代著名畫家。


凡是到青州為官者,必先到他的門下拜訪,希冀一睹風采。尤善畫竹,傳世之作有《墨竹圖》,《竹石圖》,《雪竹圖》等,山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青州博物館等均有收藏,被譽為明代畫壇「三絕」之首(「馮竹」、「冀雁」、「王葡萄」謂之「三絕」。「馮竹」即馮起震畫的墨竹;「冀雁」即冀旭的蘆雁,「王葡萄」即王曰叟畫的葡萄),崇禎二年(1629年),他與兒子馮可賓合作畫竹石圖10幅。同期著名書法大家董其昌、邢侗、李君實為之題記,同年刻石成屏,現藏山東濰坊市十芴園碧雲齋東廊。董其昌讚譽馮起震之竹為「文與可後數百年所僅見」,可見其推崇之至。馮起震著有《無聲詩史》、《圖繪寶鑒續纂》、《榆園畫志》等書。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曾製作專題節目《明馮起震<雪竹圖>》,節目亦提及馮可賓。



竹石圖碑拓



董其昌題跋碑拓


天啟年一共短暫存續七年,縱觀明史「天啟甲子」年已屬明晚期,國力衰減,內有宦官當權亂政,外有滿清侵擾,可謂內憂外患。湖州為中國歷史宋、明、清三代全國鑄鏡中心,自古制鏡多名匠精工。明萬曆湖州推官謝肇浙《西吳枝乘》云:「鏡亦以吳興為良,範金固不殊,其水清冽,能發光也,最知名者薛氏」。



馮起震(1553-1644) 墨竹冊 2014保利春拍


天啟甲子年正是馮可賓剛剛擢升湖州長興知縣之年,其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為自己選用湖州薛氏選煉精銅鑄造上等湖州鏡;其在擢升之年鑄鏡不用官名而以己齋號鏡背作押監造,用意不外有二:一則更顯其文人雅士風範,二則可能另有深情用意,但視同親造的涵義已是不言而喻,由此可見其對鑄造此鏡重視程度之高。


右銘「寶色明金屋,清光滿玉台」的內容絕不是出身名門、當朝知名書畫家的物質崇尚願景,更不是一位剛剛步入仕途上升期正七品知縣的自我媚俗炫富。銘文書法功力深厚,非同一般,是本為知名書畫家的馮可賓的自書?還是另請名家雅士?留待未來繼續探尋解讀。綜合考慮銘文內容、石蒲齋在任作押鑄鏡、鑄造工藝等諸多因素,完全可以大膽推測此鏡應為:馮可賓擢升湖州長興知縣之年調用湖州鑄鏡名師薛氏特製鑄造的湖州特產----「精品湖州鏡」,且當為私銘官造官用器物。



竹石圖

至於鑄造數量,則無從考證,但無論從考古發現還是銅鏡圖錄均未發現同類版式,可見彌足珍稀。此鏡必將對豐富湖州銅鏡題材種類,促進湖州銅鏡歷史文化研究產生積極影響。


「古人不見今時鏡,今鏡曾經照古人」。一面銅鏡,就是一扇通往歷史的窗戶。細賞此鏡,我彷彿穿越到了天啟甲子年的長興縣衙,石蒲齋中茶香四溢,筆墨飄香,身著輕紗長袍的馮知縣在娓娓講述著他的鑄鏡故事、描繪著他們父子的竹石書畫傳奇,如數家珍。收藏就是這樣,往往為了一件器物而翻閱一部歷史。當歷史因時光久遠而模糊不清,因史料浩繁而枯燥瑣碎,文物就成了歷史最生動的見證。文物背後的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歷史規律,而帶有鮮活的細節和豐富的情感和生活細節。


銅鏡收藏更是這樣,每一面銅鏡都有信仰的附托,承載著一個故事,縈繞著一種情懷。真心希望這青銅鑄就的文化和歷史,可以永遠延續。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頭頂上的繁華:宋元明清江南地區藏金銀器展特展
廣西壯族神物蛙飾銅鼓與嶺南越人神物羊角鈕銅鐘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