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誰「凍」了我的肩膀?

誰「凍」了我的肩膀?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又稱五十肩、漏肩風、凍結肩等,好發於 50 歲左右的中老年婦女。它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到一定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這是一種涉及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以前,肩周炎之所以被稱作「五十肩」,是因為這個時期有些人都退休了,每天在家打麻將,在此過程中,由於反覆摸牌、打牌的動作,使肩關節單一活動過多,時間一長就會致使肩部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出現肩部酸痛,引發肩周炎。如今,不少年輕女性經常穿弔帶裙、露背裝,再加上吹空調受寒,二三十歲時可能沒什麼不適感,但到了四十歲,肩膀就開始疼了,這算是「四十肩」。此外,現代人不經常干體力活,肢體普遍不夠強壯,很多年輕父母由於整天抱孩子肌肉原本就薄弱,突然臂力使用過度,很容易導致肌肉勞損,以至於孩子一天天長大了,自己卻落下肩背疼的毛病,這算是「三十肩」。另外,年輕的宅男、宅女們整天貓在家裡上網聊天、打遊戲,不加節制,致肩肌勞損,時間久了,「二十肩」也出來了。

肩關節容易並發廣泛的無菌性炎症,其病因尚無確切結論,根據多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觀察認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與骨關節結構特點有關

肩關節是多關節複合體,這些骨關節主要靠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維持穩定性,克服上肢的重力。由於骨關節結構不穩固,受到超強外力作用時,周圍軟組織極易被拉傷。例如盂肱關節的肱骨頭面積比關節盂面積大,肱骨頭在關節內需做多方向的移動與滑動,其穩定性主要靠鬆弛的關節囊維持,當提、拉或搬、抬重物時,關節囊受力最大,就容易被拉傷或長期受疲勞刺激而變性,最終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症。

與滑囊分布特點有關

肩關節周圍分布了眾多滑囊,如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等在肱骨大、小結節間溝兩側的滑囊等,這些滑囊在肩關節活動時,容易受到外力擠壓、碰撞,並且當肩關節頻繁活動時,其自身的肌腱也對其滑囊產生刺激,日積月累的磨損與刺激會使其潤滑機制受到影響,最終發展成慢性無菌性炎症。

與肌肉分布特點有關

人體肩部分布了豐厚的肌肉,在肩關節周圍有較多且集中的肌應力點,形成帽袖狀,如喙突為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胸小肌的附著點,肱骨大結節為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止點,這些部位都容易受超強外力作用,發生撕裂或累積性疲勞損傷而變性,最終導致無菌性炎症。

與關節功能活動的性質有關

肩關節運動靈活,活動範圍大而頻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時不在協調運動。例如刷牙、洗臉、梳頭、寫字、提拉和搬舉重物等,肩部軟組織承受著主要重量。當寫字時,表面上看,肩臂活動不明顯,但實際肩部各肌群仍承擔著不同的伸屈旋轉等協調運動。這些無休止的頻繁運動,難免導致肩部軟組織的拉傷或勞損、變性等,最終將產生無菌性炎症。

此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肩關節受風寒濕侵襲的機會也最多。例如淋雨時,肩部先被淋透;夜晚睡覺時,肩部經常是裸露於被子外面被寒涼刺激。風寒濕的刺激,會使局部軟組織內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障礙,新陳代謝減緩,如此長期的刺激,形成累積性傷害,使軟組織加速退變,發生無菌性炎症,最終形成了肩周炎。

(本文來源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微信公眾號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程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新視界 的精彩文章:

分清寒熱用川貝
紅薯發芽了還能吃嗎?紅薯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TAG:健康新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