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輯:2017年湖畔學子都讀了哪些書?
湖畔智慧分享 3280字 · 7分鐘閱讀
過去一年,有諸多老師在課堂上為湖畔學員推薦了圖書若干本,「湖畔大學三板斧」從中選出其中7本,借花獻佛,推薦給一直以來關注和支持我們的讀者,以供在享受美食盛宴、闔家團圓之餘仍有心學習者閱讀。
當然,如果你願意寫下你的閱讀心得或讀書筆記,並與廣大讀者分享。
書名:《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憑藉著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制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卡尼曼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他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推動的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推薦人:俞軍 滴滴產品副總裁
推薦語:思考、練習其實是開闊視野的,比如:圍繞社會上某個爭議話題,在閱讀他人各種維度思想的前提下,自己要思考做判斷,最後得出結論,再去和別人的結論做比對,再去思考判斷過程中哪裡錯了,是邏輯有問題,還是認知有問題,還是信息和知識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看《思考,快與慢》這本書,這能夠幫助你的理解和警醒更上一個台階。
書名:《自私的基因》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
生於1941年,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
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路調查,評選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他是英國最重要的科學作家,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其中於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推薦人:張維迎 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
推薦語:有一本書大家一定要看一下,叫《自私的基因》,作者在書中說:我們人本身是一個基因的載體,基因本身在不斷複製自己,這是他的利益所在,複製得越快越好。所以,我們無非是他的一個載體,為什麼你對兒女的愛超過對別人的愛?因為他們身上有50%是你的基因。你身上的基因不可能再延續下去,只有通過子女才延續下去。
另外一個觀點是人接觸多了就會有感情,比如:家裡有一個跟了你十幾年的保姆,當她的家裡有一些不幸的事發生時,你會報以同情。還有一方面是你要經受住誘惑,經濟誘惑或者權力誘惑,任何感情係數能支撐的經濟誘惑都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麼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書名: 《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
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生於1955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早年曾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996年創辦了自己的管理實驗室,與各種企業和社會機構的領導人一起開展對商業生活的研究。
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時代明鏡集團、麥肯錫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級經理和CEO。在發表《從優秀到卓越》之前,柯林斯與傑里·I·波勒斯合著了《基業長青》,是一部公認的經典商業著作。
推薦人:曾鳴 湖畔大學教育長
推薦語:我有兩本書還是建議大家去看一下。一本是《從優秀到卓越》,然後再回過頭來看《基業常青》,時不時的去翻一下,還是有很多的感受。如果你要的東西足夠大,又那麼想要的話,你最終總能做到。
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最後拼的是願景和使命,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價值觀。而要成為一個行業領先的企業,戰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你要創造一個新的產品,創建一個新的體系,就像造鐘人和報時者,是要有戰略思考的。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在一段時間內賺到足夠多的錢,其實只要具備足夠的商業敏感就夠了。
這三種發展狀態,不同的階段,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跟人的成長一樣,要想走遠的話,就不能有太多的缺點,所以,你要一點一點把缺點改掉,然後在高速成長的階段把優質做到極致。
書名:《物種起源》
作者: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1831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Beagle)」,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觀察和搜集了動物、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過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全面提出以自然選擇(Theoty of Natural Selection)為基礎的進化學說。
推薦人:段永朝 財訊傳媒首席戰略官
推薦語:人類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物種大滅絕,這是我們讀《物種起源》的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用大的歷史尺度來審視人的所作所為,所謂大的歷史尺度,就是你計算當下的損益、得失時,可能看不清楚(其將引起的後果),覺得餓了就吃,渴了就喝理所應當,但是用大的歷史尺度看,不是那麼回事。
書名:《信息改變了美國》
作者: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Jr.1918—2007),企業史學家、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 。
他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和霍普金斯大學。自1971年被哈佛商學院聘為企業史教授後,他一直在那裡工作,直至近80歲退休。
錢德勒終其一生,堅信現代大企業是國民財富最重要的創造者,先後出版過《戰略與結構:美國工商企業成長的若干篇章》、《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和《規模與範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等著作。《信息改變了美國》是一本經濟史書,由錢德勒主導編輯完成,另一位作者是詹姆斯·W·科塔達 。
推薦人: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
推薦語:錢德勒終其一生對巨型企業有極大的興趣。
首先他認為,亞當斯密的「市場看不見的手」理論在大型企業崛起以後失效了,因為大型企業通過內部降低交易成本,用看得見的手取代了市場看不見的手。那麼是什麼使得看得見的手成為可能呢?因為美國崛起了一代管理者,特別是耐心經營、打造大型企業的管理者。
所以,創業者並不是工業時代的英雄。這個觀點可能跟我們今天的認知是相反的,今天我們會認為大公司正在消亡,創業者是經濟領域最活躍的、最能夠幫助經濟成長的東西。但是當你認為你改變了很多東西的時候,你最好回去看一下,以前的人們做了什麼?有什麼是在你改變這個東西之前你應該看到的。
第三錢德勒認為寡頭並非是內在低效率的,錢德勒通過他對大型企業的研究,確定寡頭本身也充滿了創造力,而且會不斷的成長。
最後,是他關於戰略的著名論斷:戰略與結構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結構跟隨戰略,一旦戰略發生改變,公司的結構就會發生改變。
寡頭(Oligopoly)指為數不多的銷售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個廠家的產量佔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書名:《清教徒的禮物》
作者:肯尼斯·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哥哥。
1926年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終生致力於不同國家的製造業文化研究。他對美國工廠管理文化起源及戰後日本管理文化影響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在製造與管理方面發表了眾多影響深遠的專業論文。
威廉·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弟弟。生於1929年,現代語言學家、投資銀行家,曾經作為保守黨候選人當選過歐洲議會議員,為歐洲經濟政策的制訂提供指導。他是跨黨派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倫敦財政研究學院的創辦人、主席。
推薦人: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
推薦語:本書採取了一個很獨特的視角。作者從美國管理學的發展跟清教的倫理關係入手,這本書有一個附題,叫做「那麼讓我們在金融廢墟重拾夢想的饋贈」。
這本書整個講的是基於清教徒的四個精神特點,加上法國人給美國帶來的尊重技能、技藝的特點,造就了美國企業在20世紀20年代—70年代的黃金年華,造就了美國的企業管理。
但是,清教徒的禮物被美國人拋棄了,為什麼呢?因為華爾街把企業家變成了營銷人和資本人,最後導致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作者認為是美國人忘記了當年清教徒的忠告,丟掉了上帝贈與的禮物。所以該書又叫「重拾夢想的饋贈」,本書的核心在於此。
內容源自湖畔課堂


TAG:湖畔大學三板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