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處不在的快樂

無處不在的快樂

悟讀論語〔001〕

無處不在的快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論語》開篇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的嗎?有朋友同學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或誤會時而不去抱怨,難道你就不是君子嗎?」

孔子這段話,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樂」字。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乎,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內在、內心的快樂。

我們抽取本文涉及到的「而、時、習、樂」四字作一番破解,也許是個有趣的話題。

關於「而」字,有多種語義,但有兩種最為重要:一是遞進作用;二是轉折作用。

遞進和轉折在現代漢語里不是實詞,是虛詞。經前人考證,在殷墟挖掘的甲骨片上發現了這個字,與許慎說文解字對照就是「而」。

「而」是一個象形字,它像是男人的鬍鬚。如「耍」字,上「而」下「女」組成。古代男人為什麼要留鬍子?用鬍子可以來挑逗女性,所以叫耍。又如「耐」字,古代人犯了罪,有一種刑叫「耐刑」,就是把鬍子剃了,這是一種羞辱刑。

「而」和遞進、轉折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鬍子的特質是軟,容易彎曲。王夫之《說文廣義》認為,除了男人的鬍子叫「而」,也將魚的鰭叫「而」。

仔細觀察,魚有腹鰭、背鰭、胸鰭、尾鰭,像小翅膀似的,特別像鬍子,先人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當魚要奮進的時候它會使勁撥動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撥動尾鰭就能拐彎,這就是「而」的轉折和遞進。

關於「時」字。日是太陽,寸是尺,連起來就是太陽行走的刻度。世紀壇有一個跟避雷針似的是日晷,看時間就是看它的刻度,時間是以太陽為參照的。

關於「習」字。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習」字的大寫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表示老鷹的小孩在學飛。引申出的意思,不是複習功課,而是做事、反覆實踐。孔子講「學而時習之」。「學」是模仿或接受;「而」是遞進的意思,學了更要去習之。這五個字,講的恰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只有學了又去做了,那才是最快樂的。

關於「樂」字。這個字還有個讀音讀快樂的「樂」,這兒所說的「樂」和快樂又有什麼關係?甲骨文里的樂字是象形字,是指樂器,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木架上崩的絲弦。「樂」發出了聲音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我們琢磨這幾個字也許是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因為漢字有一種神秘感,通過研究漢字來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一部著作,一個詞語,可能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還是對立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麼想的那是最好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多數解釋說,經常複習功課是很快樂的啊。

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僅作上述解釋還是不夠的,不要以為孔子所說的這句話就這麼平常,其實它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一樣懸!《論語·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和方法等等。

「不亦說乎」的「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為什麼明明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嘛!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也是似通非通,為什麼?從一般人到公務員,靠薪水吃飯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也是痛苦萬分的事啊。那不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內心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麼,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試問哪一個真能做到?

所以,「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和「習」上。當對孔子的全部著述學完了,就知道孔子的全部思想是什麼,就知道什麼是「學問」。讀書就是學問?學問在儒家不是文學。文章好是文學好、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你不認識一個字照樣有學問!作好人、做好事這就是學問。《莊子》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後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實際上所謂「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相對稱的是「假人」,假人也是人,只不過是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標準。

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學而之人。於是,一個「學」字,這麼多觀念,都被它包括了。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中來,從作人、做事中體會而來,絕不是從書本上念出來的。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看見人家犯了錯誤,自己便反省,今後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同樣是「學問」。這種研究方法,要隨時隨地去見習、去體驗、去反省,這就是學問。

反省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興趣,就會「不亦說乎」(高興)了。做學問要「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去做。「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就是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做。因此,為學問就得有一生寂寞的思想準備。

孔子一生很寂寞,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恭敬),可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孔子時代,人口只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都是國家的精英,那真是一股了不得力量。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要有這種精神和態度,才可以談得上學問二字。

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會了解,但孔子認為只要有學問,自然就有知己。因此,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著眼的時候,也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此時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多麼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當然不是從外國來的,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幾個錢罷了。「遠」是形容知己之難得。「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一個人作了一輩子人,包括自己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就一定是你的知己嗎?答案是否定的。

人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一個人那怕轟轟烈烈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它告訴我們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個人在哪兒?在遠方!孔子的學問到漢武帝時才興起來。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讚揚孔子,時隔五百年。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做學問的人可能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碰到艱難困苦,遭遇打擊,就罵人,嚴重的連對天都怨,這就是「怨天尤人」。而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就不會怨天尤人,他會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是自己的學問不夠,如此痛切反省,內心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才是健康的心理,真正的君子。

作學問要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明代陳眉公)有此胸襟氣度,自然也就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了。

一個人知識愈多、地位愈高,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不怨天尤人,從容不迫,做一個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於奔命,讀書囫圇吞棗,人情淡薄,交友工於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風範蕩然無存。不禁捫心自問,何時才有那種儒雅的君子風度、幾多衷心的喜悅、無猜的歡樂呢?

相關鏈接:《論語》精華50句轉自:學習語錄)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當今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立場、觀點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真誠,不虛偽。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但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即使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像糞土的牆面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遇事總要深思熟慮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真正樂在其中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不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虛無縹緲。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繫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儘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老師傳授的東西有沒有經常溫習。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下屬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下屬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並且時常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範的嗎!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有缺點錯誤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個寒冷的冬天,可以讀點……
農曆冬月最後一次!佛祖邀你轉動命運之輪,今天請為全家激活福報,聚福轉運改命,保佑2018年財氣衝天,世代富貴吉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