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片忠心昭日月——《出師表》文本解讀

一片忠心昭日月——《出師表》文本解讀

一片忠心昭日月

——《出師表》文本解讀

作者:劉榮成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此後一直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率諸軍北駐漢中,準備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他給劉禪寫了這篇《出師表》,這篇奏章寫盡了諸葛亮對蜀漢和劉氏父子竭忠盡智的感情。

一、從蜀漢的振興措施看忠心

文章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寫起,流露出對劉備「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分析了當時的嚴峻形勢。公元227年,曹魏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東吳黃武六年。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民力睏乏。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率眾南征,七擒孟獲,撫定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又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這一系列的措施和成效既顯示工作能力,更顯忠心為國的情懷。

二、從三條建議看忠心

《出師表》中共提出了三條建議,第一條建議廣開言路。「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認為,帝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歷來王朝的滅亡,很多是因為統治者不納忠言,商紂王不聽比乾的忠言,商朝被周武王所滅;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言,吳國被越國所滅;召公勸諫周厲王說,為政必須注意老百姓的意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厲王不聽,被人民流放到邊遠地區。諸葛亮深刻認識到納諫對於治國的重要性,於是首先向後主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此處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諸葛亮建議,宮廷和相府對官員獎懲應有統一的標準。如有做姦邪事情犯法律條文的人,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有所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如果國君跟宮中親近,跟府中疏遠,有所偏私,則國家政局必亂。國君不要干預司法,依法治國才能使國家機器進入正常運轉的軌道。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諸葛亮向後主舉薦可信任的文官,強調了思想品德條件;又向後主舉薦可靠的武將向寵,評其人品,贊其才能。強調所薦者是先帝選拔和讚譽的,旨在提醒劉禪要充分信任和依靠他們,這樣才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是諸葛亮提出的第三條建議:親賢遠佞。

諸葛亮知道劉禪庸碌無能,害怕他不能親賢遠佞,又列舉了東漢桓帝和靈帝因為信任宦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敗的事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正反對比,說明國家的興隆與傾覆,關鍵在於是否任人唯賢,反覆叮囑劉禪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當中,親賢遠佞是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

三條建議,都是從治理國家的高度出發,以國家利益為衡量標準。且諸葛亮薦賢時,任人唯賢,不是任人唯親,表明了自己的用人和治國理念,可見赤膽忠心,毫無私心。

三、從諸葛亮的志向看忠心

當今曾經出現過諸葛亮可不可以取劉禪而代之的爭論,答案是絕不會。《出師表》中諸葛亮曾自述本志:「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家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山,只想在亂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文中多次寫到「漢室」:「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見他的志向僅僅在於興復漢室,回到舊都洛陽,達成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願望。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主張看清世俗的名利,依靠「儉樸」「淡泊」「寧靜」來修養身心,培養品德。綜上可見,諸葛亮絕無想當皇帝之心,他一生兢兢業業,死無剩財,子孫為國戰死,如果想稱帝,絕不至此。

四、從文中的大事看忠心

文中穿插寫了「夷陵兵敗而臨危受命」和「臨崩託孤」的大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在當陽縣長坂被曹操擊敗。戰後劉備前往江夏和劉表長子劉琦會合。常言說,「時窮節乃現」「患難見真情」,危難之際,諸葛亮不離不棄,大顯身手,前往東吳商談聯合孫權共抗曹操事宜。後舌戰群儒,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由此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此處記敘,高度概括了先帝創業過程中的艱難險阻,表達了作者願與先主患難與共的深情。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公元219年,吳國襲取荊州,俘殺關羽,劉備大怒,不顧一直奉行的聯吳抗魏戰略,於公元221年發兵伐吳,結果大敗。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後人傳為為千古佳話的白帝城託孤。君臣若非肝膽相照,劉備又豈敢委以如此重任?

五、從文章的語言看忠心

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全文624個字,先後13次提及「先帝」,7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貫穿全文。諸葛亮時時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完成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對劉氏父子披肝瀝膽相待,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出現得比較多的一個字是「宜」,如「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不宜異同」「陛下亦宜自謀」等,「宜」,是「應該」的意思。含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往往語氣比較緩和,帶有建議的口吻。諸葛亮恪守君臣之禮,說得極為委婉。希望皇帝去做的,說「宜」;不該做的,說「不宜」。不說劉禪現在做得怎樣,只用懇切坦率的言辭,期望後主聽信忠言,團結群臣,克服無所作為的思想。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文中用「愚」表明了自己謙遜的態度。「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更能變現諸葛亮謙遜的是「先帝不以臣卑鄙」「庶竭駑鈍」「卑鄙」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駑鈍」劣馬和鈍刀。縱觀三國歷史可知,諸葛亮是一個能力很強、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的人,「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他不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從他謙遜的態度可見他的人品和忠心。

六、從後人的評價看忠心

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出師表》一文,劉勰稱之「志盡文暢」,杜甫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頌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詩云之「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出師表》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至死不渝的忠誠,光昭日月,感天動地,歷來為忠志之士所景仰和讚頌,他齎志以歿的悲劇更是一麴生命的讚歌。他是中華民族誠信感恩的化身,他為國盡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必將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矢志不渝地去奮鬥。

【參考文獻】

[1]洪宗禮.語文教學參考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318-331.

[2]程楊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J].語文教學通訊,2018,(1):34-36.

[3]鄒博.中國通史[M].北京:線裝書局,2017:209-248.

作者簡介:劉榮成,江蘇省泰州市胡庄初級中學語文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語文心 的精彩文章:

TAG:詩語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