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 攜手奔小康·西藏篇

新時代 攜手奔小康·西藏篇

祝全國各族人民狗年大吉

喜馬拉雅山腳下,「七大戰略」「十大工程」……一項項政策、一個個舉措勾畫了富民興邊的宏偉藍圖。西藏320多萬各族群眾正像糌粑一樣,捏成團、聚成團、抱成團,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共同目標上,共同建設著美麗富強的新西藏。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西藏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全面奔小康!奔向好日子!這是全國人民發自心底的呼喚,也是時代發展的最強音!「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落下」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各族人民的莊嚴承諾。

大美西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西藏是青藏高原和第三極的核心,是我國乃至南亞、東南亞的「江河源」和「生態源」,生態至為重要。為築起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西藏以「兩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獅泉河、尼洋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為重點,實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林業重點工程,綠色漸漸化為高原主色調。

「日光城」拉薩風景優美,被稱為「藍色歡樂之波」的吉曲河(拉薩河),從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噴珠吐玉,雪浪飛翻,穿過無數森林峽谷,田園牧野,在曲水地方象鼻灣匯入雅魯藏布,形成了藍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域奇觀。拉薩古城就佇立在這條蔚藍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達拉宮高聳雲天,街道縱橫,高樓群集,車水馬龍,色彩繽紛。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宗教與世俗,轉經筒與電腦,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這裡碰撞、凝聚和交融。

此生一定要去一趟珠穆朗瑪,哪怕無法完成登峰的壯舉,但就在珠峰的山腳下,喟嘆造物主的偉大和自然界的神奇,相信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陶怡,從此看開、看透很多世事滄桑的。

納木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藏語「納木」,是「天」的意思,「錯」是湖,納木錯意即「天湖」。納木錯的水,是大片大片的藍,藍得清澈見底,藍得令人心醉。當湖畔的風輕輕吹拂髮絲時,彷彿整個人都要墜入這藍色的迷夢裡。

絨布寺,全稱「拉堆查絨布冬阿曲林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巴松鄉南面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東西側的「卓瑪」(度母)山頂,海拔約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這裡是觀賞和拍攝珠峰的絕佳之地。日出時分,向南眺望,看到的珠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彷彿近在咫尺一般,令人望而生畏。

在藏南地區的門戶江孜城中央,至今挺立著高達百米的宗山城堡。如果你看過電影《紅河谷》,或如果你想知道當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江孜人民不畏強暴,浴血衛國的歷史,就請到江孜宗山古堡里慢慢探尋吧。

到西藏,看措,看山,也一定要看「溝」。從亞東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吉隆縣,喜馬拉雅被「砍」出五個缺口,被譽為世界十大最美景觀之一,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吉隆溝、樟木溝,五條南北縱向的裂谷,五處遺世獨立的桃源,若卧龍蜿蜒盤旋。

奔小康

新時代,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在命運的悄然變化中擁抱幸福,上層決策與民間期待在無縫銜接中,澎湃出了新時代動人的樂章。

西藏,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呈現出發展速度快、質量效益好、民生改善實、改革開放深、生態環境優的良好態勢。西藏人也正站在新起點,與全國人民一道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西藏,譜寫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奮鬥!

萬眾期待的川藏鐵路預計於2018年完全通車!從前坐3天才能到達西藏,現在只需13小時,它將帶我們邂逅靈秀蜀地,走進雪域天堂,這是一條真正的「史詩級」的進藏天路。

墨脫公路建成通車。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結束了不通公路的「孤島」歷史,我國從此縣縣通公路。墨脫公路通車,對進一步完善西藏路網結構,增強區域抗災救災能力,對西藏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邊防鞏固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同時,墨脫公路也直接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

西藏實施「金太陽科技工程」,建設西藏國家級太陽能產業化基地,加強以太陽能為重點的新能源技術研究和產品推廣,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形成。

通信網路實現與內地同步發展,以光纜、衛星、網路為主的現代通訊網路體系已逐步建立健全。截至2016年底,實現了全區所有鄉鎮全部通光纜,行政村移動信號基本覆蓋。

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15年免費教育。

文化Style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個國家的發展前行,離不開文化的呵護滋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上,過去的五年,西藏已經基本形成區、市、縣、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累計創作各類文藝作品5000餘部,開展惠民演出10萬餘場次……西藏廣大的人民群眾切身體會並享受到西藏文化繁榮發展所結出的累累碩果。

丁嘎熱巴是藏北那曲地區比如縣夏曲鄉丁嘎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最早的丁嘎熱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和熱窮巴在原有的民間熱巴基礎上創作和發展出來的一門獨立的舞蹈藝術。這種熱巴舞經歷了從民間進入寺院,又從寺院回到民間的發展演變過程。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藏北草原地廣人稀,那曲地區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長期以來,馬不僅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交通工具,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草原最美麗繁盛的夏季,牧民聚在一起以賽馬展現英武之氣,並祈禱「心愿像賽馬」一樣。誰家取勝,就預示著這一年會風調雨順、節節高升。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藉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報 的精彩文章:

從「多元互構」的體系史看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
清朝前期經略東北邊疆的得與失

TAG: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