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回首—影響世界的十本書「經典中的經典」

百年回首—影響世界的十本書「經典中的經典」

GIF

百年回首 ——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二十世紀影響世界的10本書

回憶往往和新的開始相伴相生,尤其在我們剛剛過去的一百年里,人類的歷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回顧的衝動也強烈得讓人難以拒絕。今天,我們按照不同的年代,回首20世紀的部分有影響的著作,它們或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意義,或切中了當年的時代脈搏。也許,同時代的巨作我們無法一一論及,好在我們的回眸重在展示而非比較,畢竟,在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難以忘懷的經典。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選擇僅限於國外作品,而對於中國人而言,許多國內的著作同樣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1900-1909《夢的解析》——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奧地利]

1900年至1909年

闖入神秘的世界

「我若不能讓天上的神低頭,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讓路。」

——《夢的解析》中引用維吉爾的名言

20世紀是人類生活變幻最為劇烈的時代,然而,在最初的時刻,剛剛進入新世紀的世界依舊沉浸在一種舒緩、寧靜的生活中。天空中沒有飛機的轟鳴,都市裡也沒有汽車的喧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20世紀人類的生活會有多大改變。在轔轔的馬車聲中,人類享受著最後的寧靜。

然而,這種寧靜很快就被打破。1900年,一本書遭到了人們最為猛烈的批評,人們帶著鄙夷的神情、用近乎刻薄的語言談論著它和它的作者,儘管該書在出版後的最初幾年裡只售出了幾百本。這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他的《夢的解析》面臨的最初命運。弗洛伊德公開承認,他的思想「肯定使人們厭惡」,但他仍然自信地堅持:該書有「精神分析和每個研究者必須接受的觀點並從中尋求其訓練手段的最可靠的基幢。

這本書原本計劃於1899年出版,但是,一位頗富眼光的出版商看出了此書的價值,將它的出版定在具有紀念意義的1900年。《夢的解析》之所以廣受非議,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更多地將目光集中於書中關於「性」的論述上。《夢的解析》著重探討了「性」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影響,無疑觸及到了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俄狄浦斯情結」這樣的結論,顯然為當時的社會道德所無法容忍。

1910-1919《相對論》——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美]

1910年至1919年

靠推論創造奇蹟

「E =mc2」

——愛因斯坦

1905年,一位供職於瑞士國家專利局、名叫愛因斯坦的26歲德國人,在德國科學雜誌《物理年報》上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提出了根本有別於傳統觀念的空間、時間理論,而在當時,它只在德國引起了一些反響,並沒有得到其他絕大多數物理學家的注意。今天,人們評價說,這3篇論文代表了世界理論物理學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即使作者此前從未寫過一個字,僅憑這三篇文章也足以成為偉人。愛因斯坦成了「天才」的代名詞。

在《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中,愛因斯坦一改以往人們頭腦中的觀念,論證了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只有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光速是個常數。愛因斯坦證明,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其長度就會減小,質量就會增加,時間就會放慢。由此推論,假如物體的速度與光的速度相同時,其長度為0,質量不會再增加,而且時間也就停止了。愛因斯坦根據這種不可能性得出了一個結論:任何物體都不會以光速和超過光速運動。這項被稱為「相對論」的理論彌補了牛頓物理學長達兩個世紀的不足,愛因斯坦將時間與空間相結合,創立了新的四維宇宙空間的學說。

1916年,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的基捶,完成了他對牛頓物理學的修正。這一次,愛因斯坦把「物質」的概念引入了他的相對論中,他認為,物質也是空間的一種屬性,同樣與時間密不可分。

廣義相對論在全球科學界引起了震動,質疑也接踵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完全是靠個人的非凡智慧完成的純理論探索,他所有的假說都不是源於觀察,而是來自推測,能夠驗證它的實驗非常之少。為此,有人甚至感慨:「廣義相對論是何等美麗的理論,可是實驗卻少到令人羞愧」。有人則說,廣義相對論是理論物理學家的天堂,實驗物理學家的地獄。

1920-1929《太陽照樣升起》——歐內斯特·海明威[美]

1920年至1929年

因思考而更迷惘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歐內斯特·海明威

20年代的世界,剛剛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殘酷的戰爭,使世界變得滿目瘡痍,留在人類心中的創傷更是久久不能平復。彷彿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戰爭能使人意識到和平年代不被珍惜的東西,而戰後留給人們的則往往是精神的幻滅。

儘管,20年代的世界經濟並沒有很快從戰爭中恢復過來,但參加過這場戰爭的青年人卻沉溺在享樂之中。戰爭的恐怖和對自己理想的背叛,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因此,當1926年,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出版後,「迷惘的一代」這一稱呼迅速被人們接受,這部小說被奉為青年人的《聖經》。使用海明威式的簡短而厭世的語言成了人們交談的時尚,而那種粗獷而敏感的敘事風格,同樣為人們所喜愛。

1930-1939《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J.M·凱恩斯[英]

1930年至1939年

掙脫漩渦的方舟

「有一個基本心理法則,我們可以確信不疑。一般而論,當所得增加時,人們將增加其消費,但消費的增加,沒有其所得增加得那麼多。」

——J·M·凱恩斯

1929年,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席捲西方,使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嚴重的蕭條和失業的漩渦之中,股市的崩潰,使人們終生的積蓄在頃刻間化為烏有。但是,經濟學家們仍然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任何干預都是有害的。因此,在最初的幾年,西方各國政府都採取了一種袖手旁觀的態度,甚至堅信「繁榮近在咫尺」。危機一發而不可收,1933年,西方國家的失業人口已達3千萬,是1929年的5倍多。對於普通人而言,30年代初,找到一份工作,是最為迫切的一件事。人們在問:這場大蕭條何時能夠終結,怎樣才能制止經濟衰退?

在苦苦的期待之中,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J .M .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終於為挽救資本主義經濟開出了「藥方」。在書中,凱恩斯對各國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凱恩斯斷言,市場不是萬能的。在對大蕭條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後,凱恩斯提出了一國總產量和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的理論。他認為,增加資本的關鍵是增加需求,而這需要依靠大量、穩定的就業。失業的直接原因是社會對企業生產產品的需求不斷減少,導致資本家不再增加投資,而引發就業減少,造成工人失業。消除失業的辦法,在於實行國家干預。當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增長的力度不足以完全實現市場調節時,國家必須使用財政政策,把資金直接投資於「公共工程」,以便擴大內需。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西方經濟學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迅速被各國廣泛採納。凱恩斯甚至被譽為「經濟學領域的哥白尼」。有人說:「如果不讀凱恩斯的著作,就沒有資格談論經濟學。」事實證明,凱恩斯的經濟學觀點不但避免了大蕭條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所遭受滅頂之災,而且在高經濟增長、低失業率的五六十年代,凱恩斯主義及其衍生的宏觀經濟理論,被驚人地證明富有成效。

作為現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通論》在西方同《物種起源》和《資本論》相提並論,直至今天,它仍在為西方經濟學提供著學術源泉。

1940-1949 《存在與虛無》——讓·保羅·薩特[德]

1940年至1949年

存在著並自由著

「我的位臵將不是一個聚焦點,而是一個出發點。」

——讓-保羅·薩特

戰爭,再度降臨世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災難,遠非前一次世界大戰所能比擬。人類再度面對一個動蕩不安的世界,目睹一個個人為的慘劇。同時,本世紀科技發展帶來的種種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信仰危機和科學危機同時降臨在世界。人類的出路在哪裡?曾經歷過「一戰」洗禮的人們不再迷惘,在各種幻想破滅的信仰廢墟上,他們渴望找到人存在的真諦。

1943年,法國思想家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一書,樹立起存在主義的大旗,號召人們在危機中尋求自由和光明。從30年代起,薩特就被認為是一個社會的反抗者,一個「不斷地以個人的名義和人們自由的名義向現代世界提出抗議,想恢復人的價值」的哲學家。

薩特的思想一生都在變化,但「人」和「自由」一直是他理論的出發點。在薩特看來,人之所以比物高貴,就是因為人可以自由決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本質。薩特說出了那個時代許多人的心理感受:世界令人失望,人生充滿荒謬。但薩特並不因此絕望。他告訴人們,人類的希望在於,用自己的行動反抗荒誕的世界。因為人是自由的,人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沒有上帝,沒有任何超人的力量,更沒有任何他人能改變你的命運。人是成為英雄還是成為懦夫,全靠你自己去選擇。每個人都應該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道路,為自己的生活創造獨特的價值。

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以人為中心,號召人們在無法改變的情境下,通過自由選擇不斷創造自己的存在,承擔自由的重負,對自己、對整個世界承擔責任。這種哲學引起了飽受戰爭創傷、目睹人性慘遭踐踏的迷惘的一代的強烈共鳴。成千上萬的青年人自封為「存在主義者」,身穿「存在主義服裝」,過「存在主義人生」。人們在咖啡館裡談論存在主義、在劇院里觀看存在主義。此前,還沒有一種哲學思潮能夠如此深入人心,存在主義運動從哲學和文學運動,擴展成了一場群眾運動。

1950-1959《在路上》——傑克·凱魯亞克[美]

1950年至1959年

迷狂中尋求解脫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在衣阿華,小夥子們總是不停地騷動喧嘩,因為是那片土地使他們無法平靜。」

——傑克·凱魯亞克

50年代,無論是二戰中的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在忙於醫治戰爭的創傷,經過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階段,但是,與生活的安定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們精神狀態的極度緊張。戰爭的陰影依舊沒有消失,冷戰的恐怖氣氛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麥卡錫主義瘋狂的反共鬧劇,使許多人無辜受害,也使人無法表達自己對公共生活的看法。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種個性壓抑的氣氛中。循規蹈矩但近乎麻木的生活與戰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機尖銳對立。

50年代後期,以小說《在路上》的出版及其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為代表,一群號稱「垮掉的一代」率先向這種麻痹狀態發起了挑戰。他們自認為是被壓抑的社會所打垮,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很簡單,就是「與社會所公認的一切背道而馳」。《在路上》集中描寫了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不務正業的流浪漢瘋狂而自得其樂的生活。他們鄙視那些依靠循規蹈矩而獲得社會承認的人,他們對政治不聞不問,摒棄一切傳統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只追求無拘無束的自我表達。這無疑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抗,然而,他們畢竟走得太遠了,性、毒品、瘋狂的爵士樂成了他們的代名詞,而他們最終也淪為這種迷狂生活的犧牲者。

「垮掉的一代」是一種悲劇,今天,仍然有人在為其當年的荒唐舉止所懊悔;然而,正是當時社會造就了這場悲劇。對全人類而言,都應該從中汲取教訓。

1960-1969《寂靜的春天》——蕾切爾·卡森[美]

1960年至1969年

關注生命與環境

「如果說《權利法案》中沒有保證每個公民享有不受致死毒藥危害的權利,那絕對是因為我們的先父,儘管足智多謀、深謀遠慮,也想像不出這種問題。」

——蕾切爾·卡森

現代社會的發展,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在所謂文明進步的背後,人類對自我生存環境造成的破壞,往往容易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60年代,殺蟲劑被世界各國的農場和家庭廣泛應用,而在是否需要控制殺蟲劑使用的問題上,人們還在進行著利弊之間的爭論,更不用說全面禁止這些有毒產品的使用了。

1962年,原本是海洋生物學家的蕾切爾〃卡森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當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卡森大聲疾

呼,請關注生命與環境,制止那些因為使用有毒化學品而導致毀滅生命的種種計劃。否則,「寂靜」將不再代表「安祥」,而成為「肅殺」的代名詞。她讓讀者想像一個沒有鳥鳴、雞蛋不能孵化、蘋果樹不能結果的地方,牛倒斃在田野里,孩子們死在操場上。而後,她告訴大家,「這個地方」確實存在,所有這一切都是正在發生的真實故事。

「有史以來第一次,每個生命從有思想時開始一直到死,註定要與危險的化學物品打交道。無論老少,這些化學物質現在正貯存在絕大多數人的身體當中。它們出現在母乳中,有可能會出現在未出生孩子的血管中。」《寂靜的春天》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呼喚人類的環保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力圖改變著人類的命運。

儘管受到了來自各種利益集團的壓力和詆毀,卡森卻從未屈服。她積極協助創辦環境保護組織。在卡森和眾多環保主義者的共同奮鬥下,經過了近10年的努力,在70年代,環保的重要性逐漸被各國政府所認同,環保日益成為世界性的主題。而這一切,也許正是始於卡森和她的那本《寂靜的春天》,難怪有評論者說:「她只用了幾千個詞就使這個世界走向了新的方向。」

正因為如此,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這位現代環保運動的先驅。

1970-1979《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美]

1970年至1979年

揭示危機的本源

「人們十分自然地歡迎和採納那些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術,但是,人們卻拒絕接受新技術所必需的社會變化。」

——斯塔夫里阿諾斯

世界文明是全人類的共有財富,然而,世界史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始終沒有擺脫以西方為中心的研究角度。因此,1970年,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出版時,格外引人注目。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全球通史》分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後的世界》兩部分。作者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歷史事件,著重分析了各種歷史事件之間的有機聯繫和相互作用。作者在記錄西方文明發展的同時,同樣對在儒家文化、阿拉伯文明等影響下的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作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對世界文明進程所作出的貢獻。作者認為,1500年以前,各種文明是相對平行發展的,而在這之後,隨著「發現新大陸」,各地區文明才真正走上了相互交流之路。

《全球通史》並不是簡單地對人類文明的進程加以總結,它的精華在於,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歷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創造性的見解。作者對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至70年代的這段歷史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對於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作者認為,其根源在於技術革命在全球範圍內突飛猛進地發

1980-1989《時間簡史》——斯蒂芬·霍金[英]

1980年至1989年

破解時間的咒語

「時間-空間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奇點處或黑洞的一個奇點處結束。任何拋進黑洞的東西都會在奇點處被毀滅。」

——斯蒂芬·霍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988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讀物《時間簡史》,使他們開始知道斯蒂芬〃霍金,這位英國物理學家和宇宙論學者的名字。其實,早在1974年,霍金就曾使人為之側目。當時他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結論。他斷言,黑洞能夠釋放放射線。而根據科學界的「常識」,黑洞是一種假設的衰弱星體,其吸引力極強,甚至連光都無法擺脫其作用,怎麼可能釋放放射線呢?據說,霍金在牛津大學附近舉行的一次天文學會議上所做的這番講話曾把他的一位同行氣得暴跳如雷。

事實上,霍金一直試圖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量子理論綜合起來,這也是愛因斯坦和其他科學家一直未能獲得成功的領域。霍金提出的方程式有助於揭示,為什麼宇宙在150億年的時間裡由一點

1990-1999《未來之路》——比爾·蓋茨[美]

1990年至1999年

聆聽未來的召喚

「這是一個絕妙的生存時代,從來也沒有過這麼多的機會,讓人去完成從前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比爾·蓋茨

20世紀90年代,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近了,近到來不及仔細地回味,近到看不清我們昨天所親歷的一切,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因此,選擇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其非同凡響,而是它代表了對人類必將跨入信息時代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提起蓋茨,有人會帶著複雜的表情說:「哦,那個沒有讀完大學的傢伙。」但是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

45歲的蓋茨已經在世界首富的寶座上坐了很長的時間。在短短20年內,從白手起家到擁有150億美元的個人財產,與其說這是蓋茨創造的奇蹟,不如說是信息技術創造的奇蹟。

未來會怎樣,我們期待著。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

(外國篇)

1、《尤利西斯》——喬伊斯

2、《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

3、《變形記》——卡夫卡

4、《局外人》——加繆

5、《洛麗塔》——納博科夫

6、《小徑交叉的花園》——博爾赫斯

7、《百年孤獨》——馬爾克斯

8、《黑暗的心臟》——康拉德

9、《喧嘩與騷動》——福克納

10、《雪國》——川端康成

紐約藏文書吧

????????????? ????????????????????

編輯:卡奇瓦·諾魔

KQW · N U M I G

?????????諾魔·出品

訂閱:紐約藏文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紐約藏文書吧 的精彩文章:

TAG:紐約藏文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