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的聲音才最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聲音?

誰的聲音才最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聲音?

誰的聲音才最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聲音?

——《美的歷程》第七八章讀書筆記

意氣盛唐

因為職業的原因,我對唐宋這段歷史更加熟悉。可是每次讀到盛唐,還是忍不住心潮澎湃。

畢竟,無論在政治、財政還是軍事上,李唐帝國都非常強盛,這種強盛不僅讓活在當時的中國人自足自信,也讓以千餘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之驕傲。

大概在我們的民族記憶里,一部唐史更像一部唐詩史,《盛唐之音》的第一節「青春·李白」 正是通過串聯詩歌的方式向我們一步步呈現出了當時社會的變遷與人們審美意趣的變化。從豪邁的邊塞詩開始,在那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瀰漫的社會氛圍中,在那時可以由考試做官、建軍功做官,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的現實中,在那南北文化交流、中外貿易發達的大融合時代,初盛唐的人像極了古希臘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武全才。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彷彿花季雨季少年空靈的感傷,初唐四傑已是壯志滿懷想要建功立業,陳子昂喊出開創者的高蹈胸懷,高適岑參、王昌齡,即使描寫艱苦戰爭,也都壯麗無比、爽朗明快。個人、民族、階級、國家都在欣欣向榮的上升階級的社會氛圍中,自信是他們最大的魅力。當然,最代表盛唐的當然要數李白,在李白的詩歌里,不止是一般的青春、邊塞、江山、美景,更有笑傲王侯、蔑視世俗、不滿現實、指斥人生、飲酒賦詩、縱情歡樂,他將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入自己的詩歌,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樂詩的極峰。

這是李白的盛唐,短促的盛唐,浪漫自信的盛唐。

還有一個杜甫的盛唐。

在《盛唐之音》的第三節「杜詩顏字韓文」中,李澤厚將杜甫的盛唐作了詳細的論述。為了便於感受,我們還是借用李澤厚的比較來進行說明吧。——以李白、張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藝術特徵是內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無可仿效的天才抒發,而以杜(甫)韓(愈)文為代表的盛唐,則是對新的藝術規範、美學標準的確定和建立,其特徵是要求形式和內容的嚴格結合和統一,以樹立可供學習和仿效的格式和範本。換句話說,李白的盛唐是宣洩與抒發,而杜甫的盛唐則是收納與凝練,杜甫時代的盛唐人士讓不可習、可至而不可學的天才美,而成為人人可學而至、可習而能的人工美了。而這兩個盛唐的共同點在於,詩中秉持和保留著盛唐固有的氣概和情勢。

杜甫盛唐時代的代表者正是杜甫的詩、顏真卿的字,和韓愈的文。

《盛唐之音》的第二節「音樂性的美」正是以詩歌為切入點,融通了各門藝術,將絕句、草書、音樂、舞蹈等所有藝術融合論述,表現盛唐將中國傳統重旋律重感情的「線的藝術」,推上又一個嶄新的階段。

韻外中唐

和讀到盛唐時的心潮澎湃有別的是,每次讀到中唐與宋,又總忍不住深深嘆息。或許正是由於繁盛到了頂峰,我們才更受不了凋零與衰亡帶來的哀傷。

第八章《韻外之致》的題目,看起來審美,聽起來卻很憂傷。憂傷的原因在於,時代雖仍在唐內,韻味卻已在唐外了,而且漸有宋音。或者說,宋朝的時代風尚從中唐就已經開始了。

在詩歌方面,從大曆十才子開始,不再以時代區別作品,個性真正開始成熟地表露了出來。書法、繪畫也如此,百花齊放、各有風度。雖然仍不乏風流瀟洒,卻總開始染上了一層薄薄的孤冷、傷感和猶豫。相比盛唐的風貌、韻味,中唐之人更講究韻外的規範,格律與意義。(第八章《韻外之致》第一節「中唐文藝」)

而且這一時期的士人門,又充滿了「內在矛盾」。(第八章《韻外之致》第二節「內在矛盾」)

白居易人生前期強調「文以載道」,大量寫作諷喻詩,「甘露之變」後卻抽身逃避,大量創作閑適詩。韓愈的矛盾更甚,文章充滿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詩作卻是孤僻、冷峭、艱澀;韓愈身上更大的矛盾還在於,作品裡高喊周孔道統,一本正經強調仁義道德,生活里卻貪名位、好資財、耽聲音、佞權貴(這一點我還真不知道),還有更多的知識分子,他們雖然標榜儒家教義,實際卻沉浸在自己的各種生活愛好之中,這種矛盾性格逐漸分化,愈演愈烈。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一方面提倡儒學,企望「天王聖朝」皇權鞏固,自己也做官得志,兼濟天下,但是現實中卻總是事與願違,天下不再太平,皇帝也不那麼英明,於是一千年前儒道互補的精神終於在這個時代顯示出了特定的深刻意義,於是「兼濟」「獨善」相互補充,矛盾充斥著他們的人生。籠統、渾厚、寬大的盛唐氣象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具體、細緻、新巧的審美意緒。曾經那種廣闊的眼界、博大的氣勢,對成功的嚮往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退縮、蕭瑟之後對日常生活興緻的專註。

這時候,蘇軾來了。(第八章《韻外之致》第三節「蘇軾的意義」)

前幾天,才用一天半的時間集中閱讀了《康震評說蘇東坡》(比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更通俗,可以快速了解蘇東坡的人生,推薦初級閱讀者閱讀。),那正是我聽李曉東《消愁》哭得稀里嘩啦的第二天,情緒還在消愁里,讀到蘇東坡在儋州時自娛自樂的生活,又灑了不少眼淚,所以翻看這一節時,居然有好幾分「近鄉情更怯」的畏懼。李澤厚認為,蘇軾的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任何「退隱」「遁世」更深刻更沉重。正是因為蘇軾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做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將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追求的是一種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而這種審美意趣,深深地影響到了元畫、元曲,以及明代文藝,直到《紅樓夢》,或者,甚至這之後永遠的一類人。

讀到這兩章時,常常忍不住掩卷深思,李白唱出了盛唐的強音,杜甫代表了那個盛唐的風格,蘇軾則表現了中唐直宋的士人門最渴望追求的精神境界,那我們這個時代,誰才能唱出這個時代的聲音?

這個時代的時代之音又將會是哪種聲音?

每天,在手機的每一個微信群里、每頁的朋友圈裡都在刷著不同的聲音,憂傷、抱怨、憤青、炫耀、回顧、展望,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客觀認識了整個時代,可到底哪一種才最終被歷史評判成這個時代的主流聲音?哪一種才是這個時代心情的主格調呢?

但我始終認為,這個時代即使不能與盛唐相比,至少,也應該是昂揚自信關注人世的,即使是那些指斥時代的人,他們也並不自知,正是時代賦予了他們這種強有力的自信!

微信編輯:張建文

運城市語文教育教學

研究會

會長:梁元成

副會長:景明王紅燕

任健

芮城分會會長:李亞鵬

初中分會會長:劉榮艷

顧問團成員:畢淑敏

梁曉聲舒婷葉延濱

餘映潮李浩李駿虎

牛慧萍胡海升李一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