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和以色列突然干架的這一國,是否曾「瘋狂反華」?

和以色列突然干架的這一國,是否曾「瘋狂反華」?

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義,愈覺得生活的重要。

—— 高爾基

最近,以色列與波蘭這兩個看似不太相干的國家幹上了,到底怎麼回事呢?

據環球網綜合報道,不明人士在波蘭駐特拉維夫大使館門前寫下了侮辱性標語並畫下納粹黨徽。波蘭外交部表示,華沙要求以色列對此事作出解釋。另據報道稱,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2月17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有部分猶太民族代表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他的話引發起一些憤慨情緒。

其實,這背後有很深的梗。今年1月26日,波蘭國會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將任何所謂波蘭對猶太人大屠殺負有責任的言論認定為可判刑的罪行。法案內容包括禁止使用「波蘭集中營」等說法、禁止暗示波蘭直接或間接參與屠殺猶太人,違者可處以最多3年監禁。這一法案在以色列引發眾怒,朝野各界紛紛站出來表示反對,斥責波蘭不尊重真相,不反思歷史。 直白說,就是波蘭不願意承認屠殺過猶太人,認為那是德國納粹乾的事,與波蘭無關。

說道波蘭,在大國之間,大波波(波蘭)就是那墊腳布,不論漢斯(德國)東進還是伊萬(俄羅斯)西進,出門都要踩一腳。

建國,被瓜分,再復國,再亡國,再建國,再亡國,這就是波蘭在二戰前的命運。

波蘭在中東歐歷史上曾經作為大國而存在,然而近代以來它的國家地位每況愈下,18世紀後期遭受了強鄰的三次瓜分。這三次分別是在1773年被俄、普、奧三國瓜分,在1792年被俄、普瓜分,在1795年被俄、普、奧肢解而亡國。

大國心態是造成波蘭外交失誤不可忽視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實行一邊倒親法政策,地位得到加強,大國心態彰顯,「波蘭醉心於盟國提供的民主新酒,自以為是中歐的主人」,推行「大波蘭戰略」,企圖充當區域霸主,對周邊採取積極進攻戰略。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蘇德再度崛起,法國的衰落,使波蘭深感力不從心,主動改變外交策略,對蘇德實行等距離外交。在蘇德夾縫中的波蘭企圖以不偏不倚的外交政策穩住左右兩個強鄰。同時又對弱小鄰國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大國心態不死,繼續做著大國迷夢。然而,小國的大國心態又成為波蘭陷入歷史怪圈的因素,波蘭後來還是沒有逃脫被分割的命運。

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外交政策,無疑都受到了大國心態的影響。在蘇德暫時衰落時,波蘭的大國心態在沒有得到遏制的情況下逐步發展;在蘇德再度崛起時,處在夾縫中的波蘭依然存有大國心態則顯得不合時宜。而蘇德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最終奉行等距離外交政策的波蘭卻得罪了雙方,1939年9月,再一次被已取代了普魯士的德國和取代了沙俄的蘇聯分割。這種小國的大國心態,並非僅僅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在世界歷史長河的其他地區也不乏其例,但波蘭的悲劇命運卻是典型的。

要同情這個經常被大國虐待的國家,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

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對當地的波蘭人與猶太人都展開了迫害。因為自身生存問題和納粹的煽動,一小部分波蘭人對猶太人也進行了迫害行為。但是總體來看,以波蘭地下國家為主導的波蘭人對猶太人的主要態度還是以幫助為主的。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在德國蓄意已久的鼓動之下,發生了一些波蘭人對猶太人的暴行。最為臭名昭著而廣為世人所知的是有德國人參與煽動的耶德瓦布內事件。雖然在一開始,這起事件被認為有高達1600名猶太人死亡。但是根據最新的調查,在這起事件中,實際上大約有340名猶太人被波蘭人殺害。

1944年的華沙起義中,波蘭人和猶太人更是精誠合作。在起義開始的時候,大約有1000名猶太倖存者參與了起義,與國家軍並肩作戰。在起義進行後數日,國家軍解救了348名被關押的猶太人,其中的130人也參加了起義。

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戰火熄滅後,波蘭猶太人回歸故里的希望也破滅了。政府將其包括土地、房屋等財產分給了波蘭人,為避免讓已屬於自己的財物「物還其主」,一些波蘭人便對剛剛逃離戰火、滿懷希望返回家園的猶太人舉起了屠刀。從納粹淫威下「十二死一生」僥倖存活下來的猶太人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他們或遠走他鄉,或逃到深山野外隱居起來。從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中期,「排外」的陰霾一直盤旋在戰火乍熄的波蘭大地上。

「一部分別有用心的波蘭人,將第三帝國對猶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過來。」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發生了至少50次謀殺猶太人的案件,被謀殺者都是大屠殺中的倖存者,謀殺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猶太人重返家園。這一切促成了1945-1947年和1956-1957年兩次波蘭猶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

波蘭反猶排猶現象始於18世紀。在此之前幾百年,歐洲其他國家反猶排猶的情緒、運動已經興起。大約從11世紀起,猶太人開始向波蘭移民,14-17世紀時形成高潮。這期間波蘭政府為了發展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政策,允許猶太人到波蘭定居,從事商業等行業,大量猶太人得以湧入波蘭。波蘭在歐洲國家中可謂是反猶排猶的「後起之秀」。18世紀以來,反猶排猶在波蘭從未銷聲匿跡過。

如今的以色列和波蘭的爭論,其實是沒辦法統一立場的,本質上波蘭是想洗刷歷史污點,而以色列是要站穩道德制高點,這是兩個國家的戰略利益,最終根本無法統一意見,而這種爭論,更多的是要向世界宣示自己的立場。看似波蘭和以色列間的矛盾,實則是美國支持下的以色列和歐洲等國家間的深層政治經濟等全方位之間的矛盾的集中體現。

話說在中國,關於波蘭的歷史書寫,最早出現在1623年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的《職方外紀》中,19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瑪吉士的《外國地理備考》中也已透露出波蘭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國圖志》所轉述的這些西人漢文文獻中並未顯示民族主義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時務報》刊載的梁啟超所編《波蘭滅亡記》一文,是晚清波蘭史書寫系譜中最早從亡國史鑒的角度描述波蘭的,之後康有為也撰有《波蘭分滅記》,兩位維新派思想家首先藉助「波蘭亡國史」作為戊戌變法維新派政治動員的重要思想資源。

1901年庚子變亂與《辛丑條約》簽訂,亡國危機日益深重,在「亡國史鑒」高潮中,日本學者澀江保的《波蘭衰亡戰史》進入中國,在1901至1904年間先後出現了三種譯本:一為1901年譯書彙編社所譯出的第一冊本;二為1902年江西官報社推出的陳澹然譯述《波蘭遺史》;三為1904年東大陸圖書譯印局印刷、上海鏡今書局發行的薛公俠譯述的《波蘭衰亡史》。

在具有強烈民族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波蘭」再次作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號,這一符號還被有意識地提升為一種喚起民眾族群意識、抗擊帝國主義外來侵略和推翻滿清腐朽統治的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

在中國網路上流傳著波蘭「歷史上瘋狂反華」的一些文章,比如「波蘭在巴黎和會支持日本佔領山東」以及「波蘭在國聯投票支持日本佔領東北」。而2010年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曾說: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不是在事實基礎上,而是在一些人的意見基礎之上,波蘭一直十分重視中國,波蘭一直把中國看作歐盟之外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至於事實是怎樣,人在做,天在看,千秋自有公論。

參考資料:

新財迷

環球網

網易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大本營 的精彩文章:

裙底竟伸出個機械臂!日本奇葩發明各宗「最」
《使命召喚 現代戰爭》「幽靈」不為人知的過往:慘遭活埋,家破人亡

TAG:軍武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