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字教學要適時適當貫穿「六書」思想

漢字教學要適時適當貫穿「六書」思想

(本文不僅僅是寫給語文教師的,也寫給家長和喜歡文字的朋友。本文相當於今後「一天一字」學習的序言。今後的一天一字,是從本人編寫的《常用漢字形義演變解析字典》中選出並修改後在此轉載的,希望讀者及時指出不足,避免遺誤後人)

一、漢字具有明顯的表意特徵

1、漢字是以造型表示意義的文字。

最早產生的漢字是由記事的圖形符號、圖騰符號等逐步獲得讀音而形成的象形字,如:山、水、牛、羊、日、月、車、目、木、刀、果、貝、冊、串、禾、鳥、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事性符號(即點撇之類的非文字元號)產生了指事字,如:本、末、刃、甘、寸、丹、勺、中……;把兩個或更多的象形字放在一起表示新的含義,產生了會意字,如:安、休、步、岔、吹、夯、好、解、眾、磊、焱、淼……。後來,人們發現單靠象形、指事和會意的方法造字,無法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人們創造了形符加聲符的造字方法,比如以「巴」為聲符,選用不同的形符表示意義,就可以造出「把、吧、爸、疤、靶、耙、笆、芭、粑、鈀、跁、爬、耙、琶、杷」等一批新字來滿足書面交際的需要。從以上四種造字方法可以看出,漢字是以造型來表示意義的文字。

2、漢字的意符與字義關係密切

漢字的意符,絕大多數都是表示人、人體的器官、動作、言語、心理活動、居住條件、生產生活的工具、器物的基礎漢字,還有一部分就是表示古代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和天文、地理等方面事物的基礎漢字。這些基礎漢字多數是象形字,也有少數指事字和會意字。因此這些早期產生的基礎漢字,表意性非常鮮明,後來不僅單獨使用在各種文獻中,而且基本上都充當了後起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意符,在新產生的漢字中發揮著表意作用。也就是說,古代的漢字其意義都與人們那時的生活密切相關。

但是,隨著漢字隸變和楷化的方塊化演變,構造在漢字中的絕大多數漢字表意符號都發生了和單獨漢字形體不一致的形變,絕大部分是以偏旁的形式出現在漢字構成中,比如:扌、爫、忄、疒。還有一部分意符,就變得來不容易看出了,比如:「兵、開、舁、共、具、丞、承、舂、典、棄、秦、奉、泰」等漢字都是以「廾」(雙手相對)為意符構造的,如果不經過學習就看不出所以來了。而且漢字中還有部分聲符也發生了形變,讓你不容易認出,這也影響著人們對形聲字意符的判別。所以學會識別漢字偏旁的形和義,就有利於解讀漢字。比如對「章」的構成就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一曰「立早章」,一曰「音十章」。「立早章」顯然是不懂得漢字表意特點的錯誤理解。「章」是指音樂演奏到一定段落的意思,因此應該是「音十章」。「十」表示樂曲的長度。再如,現在全國流行「冷淡杯」,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不少冷飲店把「啖」寫成「淡」;明明是冷飲,變成了只認得錢,卻淡漠了人情的「冷淡杯」。所以,學習理解和使用漢字,有必要正確理解漢字的偏旁,能夠分清字的構成:獨體字和合體字;合體字又能夠分出會意字和形聲字;會意字,能夠分清會意的所有部件;形聲字能夠分清意符和聲符。

3、漢字意義的發展具有從本義引伸的規律

漢字產生之初,用象形、指事、會意或者形聲創製漢字時表示的意義就是字的本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概念不斷豐富,對於新概念不一定都去創製新字表示,這時就利用現存字的本義去記述那些意義相近的新概念、新思維,使得絕大多數漢字由原始意義不斷地派生出新的意義,這樣原來的單義詞也就發展成了多義詞,這就是漢字意義發展的主流規律:引伸發展。例如,「間」(最早寫作「閒」),會意字,從門從日或從門從月,閉門而見日月,表示門有縫隙,本義門縫。由這一意義派生出各種縫隙和與縫隙有關的各種意義(包含由詞性活用派生出的其他意義)。如:彼(牛)節者有間(物之縫隙)。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時間之縫隙)。諸侯有間(感情之縫隙)。千載誰堪伯仲間(引申為「之間」、「中間」)。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把縫隙義作動詞用,表示加身其間,解作「參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同,解作「夾雜」)。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使項王的君臣之間產生縫隙,解為「離間」)。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引申為有時間上的間隙,解為「間或」)。

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學習漢字要重視從字形去了解該字的本義,並展開聯想順著本義向四周可能延展的足跡去探求它的引伸意義。因此了解漢字本義對於理解漢字引伸義是十分有益的,而且理解了漢字的本義和引伸義,就能夠更好地識記和使用漢字。

4、漢字意符的表意是概括的

單獨作字使用的象形字,意義非常鮮明,但是這些漢字如果作為構字部件作形聲字中的意符時,表意就只能夠是概括的,方向性的。因此對於形聲字來說偏旁只能夠看出意義的傾向性,其每個形聲字的準確意義還得依靠和聲符結合起來去識記。比如,「扎、扦、打、撲、扒、扔、捫、扛、托、執、掃、揚、抖、抗、拒、護、扶、撫」這些都是以手為意符的形聲字,意符只能夠表示這些動作與手有關,所以要準確的識記這些漢字,還得和聲符結合起來,和文字環境結合起來。意符和聲符的結合,實際上就是人們把某個動作在實際生活中稱為什麼的語音符號和這個漢字緊緊捆綁在一起,使某音之某字的音和義的書面形體固定下來;從這個意義來說,聲符也是表意的,是不能夠隨意改換的。文字環境是社會生活的再現,是我們了解人們生活的依據,也就是解釋這些漢字的依據。

5、漢字的讀音和字形的聯繫靠約定俗成,而不是靠固定的規則

凡是學習過書面漢語的人,不管他漢語的發音如何,他都能根據字的形狀理解書面漢語。讀音僅僅是漢字的稱謂,相當於字的名稱。讀音之於漢字,猶人名之於人;字義之於漢字,猶人的本性、特點之於人本身。今天的人雖然不了解孔子說話時哪些字發哪些音,但卻能讀懂《論語》。漢字的讀音(即這個漢字的名稱)雖然是約定俗成的,但是某字的讀音一旦公認了也就不能隨意改動,否則,就會給交際造成混亂。而英語等拼音文字單詞,是靠規則來拼讀的。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的區別之一。

6、漢字的字形構造也是約定俗成的

例如,提手旁一律放左,反文旁一律放右;同樣是以「衣」為意符「果」為聲符的漢字「裹」和「裸」,就因位置擺放不同而意義不同;再如,由「口」和「今」兩字用不同組合方式造出的字「含」和「吟」,意義和讀音都不一樣。這些都說明漢字的構造不是一種必然規律的支配,是約定俗成的,但是也是不能夠隨意改動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對文字實行了「書同文」的行政干預。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保證交流的方便,對有些不合大眾習慣的異體字,國家語委就給以廢除。比如éméi的é過去有兩種造法:峨、峩。後來就廢除了「峩」,統一為「峨」。

7、漢字的聲符選用也是約定俗成的

比如,在簡化漢字時,「歷史」的「歷」,用「力」而不用「立」或「里」,固定下來了,人們就沿用。如果隨心所欲地改換聲符,別人就無法理解這個生造字,給交流帶來困難。早期的聲符有部分也是兼表意義的,這就更不能夠隨便掉換了。例如:夬,由又(手)和決裂的圖形構成。兩讀:guài,分裂決斷;選擇。jué,選擇。所以有部分用「夬」作聲符的字,多少與「夬」本義有聯繫。如:決(古時決決二字同,都是排除阻塞,疏通水道之義,即製造水缺以通水也)、訣(分別而難聚也)、玦(有缺之玉也)、缺(容器決也)。當然這不是構字的主流,舉此例在於說明聲符也是約定俗成的,一旦通用,則不能夠改動。

8、漢字音同而形不同的字很多。

例如「代、帶、待、袋、戴、逮、貸、黛、岱、怠、玳、殆、迨、紿」14個字全讀dài,但是形體卻不同,意義也不同,這就決定了漢字使用和理解都離不開具體的字形。

9、形體演變和外來語衝擊著漢字的表意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有三種情況衝擊著漢字的表意性,使得少部分漢字變得來無法從六書的角度去理解意義:第一,漢字從篆書向隸書轉變,再到楷書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形體方塊化時,部分漢字部件發生了訛變(即不規則變化或錯誤變化,使得部分形體不再有篆書中事物之形),例如「朝」「負」「尚」「奉」「奏」「春」。第二,漢字在簡化形體時,由於不再遵循六書的造字原則,也有少數漢字已經無法從形體上去了解形體與意義的聯繫,例如「事」、「射」、「見」;第三,受外來語的衝擊,有少數漢字被借用為純記音符號,例如「他很酷」的「酷」的意義和字形就沒有聯繫。但是,絕大多數漢字的形體與意義聯繫的方向還是明顯的,從總體上來說,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並沒有改變。漢字改革和漢字使用,都有必要,也有義務維護漢字的健康發展。

二、漢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漢字是世界文字當中最特殊的文字,字義和字形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基本上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語,指一種行為、一種觀念。所以許多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說一個字就是一部歷史,一個社會的縮影,一種觀念的反映。學漢字,本身就是在學認字的同時,了解中華民族的生活和情感,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例如,從「漁」、「逐」、「焚」、「焦」等字我們能大概了解漢民族狩獵社會的一些生活情況;從「牧」、「牢」、「豢」能了解畜牧社會的一些情況,也能理解三國時的一種官員為什麼叫「州牧」,監獄為什麼古人叫「牢」,收買奴才為什麼叫「豢養」;「或(『國』的本字)」為什麼從「戈」從「囗(古代的『圍』字)」,現在演變為從「玉」從「囗」;從「刖(斷足)」、「刵(割耳)」、「剠(用刀刺臉)」、「劓(割鼻)」、「剮(凌遲)」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殘忍;從「取(割耳報戰功)」、「伐(斷人之頸)」、「俘(按住下跪戰俘的脖子)」可見戰爭之殘酷;從「男」、「婦」(「婦」的繁體)的字形,可知古代社會是男主耕作女主家務的情況;「父」是用手拿棍棒的會意字,表示父親是訓妻教子的人;「仁」從人從二,「二」表示多,「人二」合起來表示大家一起,親密和睦;「群」為什麼從羊取義,第一羊喜群居,第二羊是草食動物,非常溫順,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可見「群」字有深刻的道德內涵;從「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惡或者卑賤意義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妾」、「委」、「姦」、「娣」、「婪」、「婢」、「嫉」、「嫚」,從這裡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別母系社會以後的地位和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觀念。所以學習漢字不是簡單的識記漢民族的語言符號,而是學習中華文化,認識中華文化。漢字改革和漢字教學都有必要自覺按照漢字的構造規律解讀和運用漢字。

三、古代漢字教學的經驗與現實漢字教學的弊端

漢字教學上,我們老祖宗的成功經驗就是從小授之以六書之法。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的序言里介紹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猶言教師)教國子(猶言學生),先以六書。」「六書」這個符合漢字表意特點的析字之法,千百年來作為每一代人的學習漢字的拐杖,傳到現代語文教學時,卻幾乎被拋棄了,各種識字教法實驗層出不窮,就是不願意再撿起六書這根拐杖。長此以往,錯別字越來越多,自然也就不應該奇怪了。

現代語文教學中,漢字教學至少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基本上拋棄了六書理念,主要讓學生死記硬背。

很長時間以來,識字教育強調的是讀音的規範,忽略了用六書知識引導學生解讀漢字。這一點,只要翻一翻幾十年來的中小學語文課本就很清楚,雖然小學語文課本在不少的時候重視了按偏旁歸類的集中識字教學,但是,由於教材本身就沒有規定要貫穿六書理念,因而教師就是各行其是,多數都是採用死教死記的笨辦法。左的思潮籠罩教育的時候,不按漢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就更是被肯定的行為。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講了一下六書知識的教條之後,就把實際運用拋於腦後了,最多各地的教學指揮機關考試時出上一兩道相關填空題或選擇題,逼教師讓學生死記一點六書之名稱也就算任務完成。高中階段,教師見到學生錯別字多,難於糾正,就天天譴責小學和初中的識字教學。加之,高中階段沒時間去進行大量的識字教學,也是客觀實情。所以,長期以來,社會成員的錯別字嚴重,也就不足為怪了。近年來,小學課本開始編入了甲骨文字初級內容,這是很好的文字教學開端。

第二、漢字簡化時,部分簡化不遵循六書原理,使按六書原理難於解讀的訛變漢字大大增多,並且漢字簡化以後,又沒有相應的字典加以解說,使得教學第一線教師只有教育學生死記硬背(因為教師本身也搞不懂)。例如:「漢」、「擊」、「邊」、「嘗」、「過」、「歸」、「靈」、「歲」、「歷」、「辦」等簡化漢字的出現,國家語委對此不作說明,教師除了讓學生死記硬背之外,還能夠有什麼辦法呢?

第三,偏旁部首的部分稱呼,要麼不科學,要麼不對偏旁的含義作科學解釋。偏旁部首的部分名稱的命名,不利於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例如:斜玉旁叫斜王旁,火字底叫四點底,卩(jié)字旁叫單耳旁,冰字旁叫兩點水,網字頭叫四字頭,肉字旁叫月字旁等。當然,對於初學漢字的小學生來說,這樣似乎減少了學生的負擔,也減少了學生問老師的麻煩,其實,讓學生記成「王字旁」和記成「斜玉旁」,看不出減多少了多少難度。反正都是死記,為什麼不在小學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時候,讓他們記住正確的知識以圖將來領悟,而一定要讓小學生記住一個錯誤的東西,使將來難於糾正呢?

第四,部分教師六書知識的文化功底不厚,不能很好地利用六書知識結合具體實際指導學生學習漢字和解詞用字。比如,「原」、「罥」、「穎」、「殳」、「倏」、「榮」「益」「奉」等不少漢字,很有一部分教師一輩子都沒搞懂,學生也一輩子沒搞懂。如此教學,那糾正錯別字之法,除了死記硬背,還能夠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我聽過一堂小學的識字教學公開課,一個老師講「照」時,這樣給學生說:「一個日本人去買小刀,一不小心,划了一條口子,鮮血就點點滴滴掉了下來」。這種教法,還被當時的教革委給予了高度肯定。筆者以為外國人學漢字,用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因為他們缺乏中國的文化背景,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就很糟糕。我們的教材編寫者為什麼不循序漸進地在學「照」字之前,先讓學生學習「日」「召」「昭」三個字呢?

四、學習漢字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習漢字不能一味死記硬背。既然多數漢字是通過形體表示意義的,而這個形體結構又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學習漢字就應該重視通過分析字的結構形狀,去識記漢字的本義或基本意義,然後在多種語言環境的學習中逐步了解這個字的其他引申意義,從而豐富語彙,提高解字用字能力。

漢字的構字方式是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那麼對漢字的基本表意符號,特別是已經變形不成獨立漢字的意符的理解就十分重要。只有能夠理解這些符號的含義,才能夠更好理解由這些符號作意符構成的漢字。其次是要能夠理解形聲字中的聲符,這樣不僅是促進對讀音的記憶,也是促進漢字整體結構的理解,便於識別意符,進一步準確把握漢字意義。漢字中的很多意符,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要記住這些字,肯定只有靠死記硬背的方法。比如,「廾」「攴」「攵」「」「寸」「殳」等符號是表示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典」「敲」「牧」「反」「奪」「毆」等漢字是什麼結構則無從知道,對於這些漢字的意義,自然只有死記硬背。但是如果理解了它們的意符和構造方式,不僅能夠記住這些字的字形,而且也有助於理解這些漢字的本義和引伸義。

漢字學習和漢字教學,應該注意四點:

第一,要注意變形偏旁意符和聲符的釋讀。整個變形的漢字基本意符不足100個,簡化、變形或省略部分形體後不便釋讀的聲符,也就50來個。因此,就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來說,要記住這100多個常見的變形的字元,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小學階段,至少不超過初中階段,讓未來的中國公民正確釋讀漢字的這些意符和聲符是可行的,也是應該的,必要的。

第二,在學習新的漢字時,能夠用六書知識解讀的,不要放棄機會,引導學生正確釋讀。

第三,六書知識解讀應該深入淺出,結合學習的漢字資料進行。小學二年級可以正式講授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個六書概念,並結合部分已經釋讀的漢字進行提高性複習解讀。對新學習的漢字能夠或適合用六書知識解讀的,力爭用六書知識解讀。

第四,要在漢字運用中,用六書知識鞏固所學漢字。小學和初高中都要在改正錯別字、同義詞辨析、選詞填空等各項字詞練習的語文活動中,自覺運用六書知識。比如:

1、注意結合語言環境,從偏旁入手辨識同音字。

例如,「一籌莫展」還是「一愁莫展」,只能從「籌」和「愁」的意符和結構入手辨析:「籌」竹字頭,為籌碼,符合成語語境;若用「愁」字,整個成語意義全非。「驚惶失措」還是「驚惶失錯」,也只有從「措」和「錯」的意符和結構入手辨析:「措」從提手,是安放、處置意義,符合成語意義;「錯」則非。「化妝」與「化裝」,據字形,含「女」字之「妝」,當與女子打扮有關,含「衣」之「裝」,當與整個服飾有關,意義範圍比「妝」要廣;因此具體使用這兩個詞語時就不易出錯。

2、注意從偏旁入手辨識形近字。如:「他性格急燥」之「燥」是否錯誤,就可從字形判斷為錯字。因為從火之「燥」,應是與火有關的乾燥之類的意義,而「急躁」應是內心急而手足不安之意義。

第五,漢字意義由古而來,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漢字字義的繼承和演變。

現代漢語是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的,其繼承性非常明顯。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語的語素實際上就是古漢語中的一個詞。因此,在現代漢語辭彙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注意運用古漢語的知識也有利於解釋詞語和糾正錯別字。

解釋現代詞語,常用語素分析法。如解「待遇」一詞,據「皇上遇先生甚厚」句中的「遇」字,可知「待遇」二字同義,進而推知此詞之基本意義是「對待」,再進一步引申為「對待的情況、方式」以及「實際對待的物資、權利、地位」等。再如解「假借」一詞,學過「狐假虎威」,就該知道「假借」二字同義,也就能解釋「假借他人名義」的意思,也能講「假公濟私」一詞。所以,在小學和中學適當多學習一點文質兼美古代文章,是必要的。

第六,識記漢字要善於觀察聯想,理解漢字結構和意義關係。古代流傳下來的漢字絕大多數是形聲字,因生活需要而新造的漢字更是形聲字。運用六書理念,善於觀察聯想就可以增強辨字和用字的能力。選錄一組含有相同構字部件的漢字,再從你熟悉讀音和意義的漢字入手,就能大致判斷這些字的聲符和意符。例如:賭、堵、睹、陼、琽、褚、楮、諸、豬、煮、箸、著、鍺、赭這十四個字,即使你不能完全讀准它們的音,但是只要注意從讀音和意義去區別比較,你就能判斷它們是以「者」為聲符的形聲字,並從偏旁,猜出其大致意義。「賭」從貝(貝,古貨幣),必與錢財有關;「堵」從土,必與土或土有關;「睹」從目,必與眼睛有關;「陼」從左耳(左包耳是阜的變體,土丘義),必與土丘有關;「琽」從玉,必與玉石有關;「褚」從衣,必與衣服之類有關;「楮」從木,必與樹木有關;「諸」從言,其本義必與說話有關;「豬」從反犬,必是兇猛動物中的一種;「煮」從火(即通常人說的四點底),必與火有關;「箸」從竹,必與竹子有關;「著」從草,必與草有關;「鍺」從金,必與金屬有關;「赭」從赤,必與紅色有關。

第七,注意結合上下文,從字形去把握字的本義和引申意義。例如前文舉的「間」字。

第八,可以適當使用一些編口訣之類的輔助手段,配合識記一些難記的漢字。歌訣可以自編,也可以採用別人的記字歌訣。

例如,要想很好地記住「戌」、「戍」、「戊」、「戎」四個字,就採用口訣: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下面收集和自編的一些記字歌訣,供各位語文同行進行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教學參考:

記「頤」、「姬」、「熙」三字:頤和園裡,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真擠。

記「贏」、「嬴」、「羸」三字:亡口月貝凡,「贏」字在眼前;換女便是姓(嬴),換羊弱不堪(羸)。

記「巳」、「己」、「已」三字:己平已半巳封口。

記「玄」作聲符的形聲字:「玄」:搭弓就是「弦」,有舟是船邊(舷),有目頭髮昏(眩),有火真耀眼(炫)。

記「也」作聲符的形聲字:有馬能行千里(馳),有土能種莊稼(地),有人不是你我(他),有水能養魚蝦(池)。

記「喿」作聲符的形聲字:有手就做「操」,有火便干「燥」,有足脾氣「躁」,有水是洗「澡」,要是換成口,一定「嗓」子好。

記「」作聲符的形聲字:逢「衣」就「裁」衣,逢「車」就「載」糧,有「木」是「栽」樹,見「異」「戴」頭上。

根據漢字特點強調漢字學習要重視字形分析,並不是說學習漢字只管意義不管讀音,相反地只有把字形分析與讀音很好地結合起來才更有利於漢字學習。我國幅員遼闊,方言種類多,習慣勢力很大,嚴重影響了口語交際。在通訊事業非常發達,交際全球化的今天,為了方便交流,漢字學習既要注意字形分析,又必須用普通話發音去識記漢字,減少書面交際和口頭交際的困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一,小哈機器人給您送福了
本草求真——黃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