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邊聲稱航母過時,一邊宣稱要有更大格局的人,錯在哪裡
在新年熱映的電影《紅海行動》中,我海軍054A型護衛艦上,一架無人機掛彈起飛,在關鍵時刻摧毀敵方坦克一輛,有效的支援了我方「蛟龍」特種隊員的行動——然而這只是一個假想的行為,在實際中,由於空間限制,054A只能搭載小型的無人靶機或者只具有偵查功能的小型無人直升機。
注意後甲板,無人機體積很小
具有「察打一體」能力的平直翼無人機,由於體積較大(翼展10-30米)和艦載起降的高要求,目前各國服役的只存在於陸地機場上。美軍的X-47B型無人機原本為艦載而生,可惜項目還是取消了;未來只能看我軍的翼龍無人機是否上艦了(已進行一些測試)。
未來會出現更大體積的、具有攻擊能力的無人直升機,倒是可以出現在一般的驅護艦艇上,但也只能是臨時搭載,因為有限的空間要留給更重要的反潛直升機用(只有搭載1-2架的空間)。所以,在現實中,要真正有效的執行具有一定強度的敵後救援任務,需要的是具備強大直升機搭載能力的兩棲登陸艦,也就是國內軍迷一直期待的075型兩棲登陸艦。
然而以075的能力,如果單獨作戰的話,也只能對付一些散兵游勇;如果是面對一般國家的空海軍時,則基本沒多少防禦能力。實際上,由於地球曲率的限制,各國現役的驅護艦艇,一般來說,無論雷達多先進,無論防空導彈射程多遠,對低空突防的導彈、戰機的探測、攔截距離,都在50公里以下;超地平線雷達可以延伸探測距離,但精度無法支持對高機動目標的攔截。所以,無論是哪國的主戰艦艇,無論多先進,面對具有一定實力的空軍的攻擊,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這就是航母誕生的意義。
老軍迷一般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2000年前後,島國媒體聲稱,其強大的海上自衛隊可以在1個小時內消滅我國海軍。其實說這句話的是日本某官員,而且這句話前面有個前提,那就是「如果不考慮中國海軍航空兵的話」。為什麼不考慮呢?因為考慮了結果就反過來了。有句話叫「在遠洋,沒有航母的艦艇編隊就是被動挨打的靶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航母?簡單的說,航母就是一個移動的海上機場,是戰鬥機的海上搭載平台。由於目前技術的限制,戰機的作戰半徑一般在1500公里以下,考慮空中加油也只有2000公里左右;戰機性能再先進又如何,你是F-22、F-35又如何,面對動輒上萬公里的海洋和各大洲,只能搖頭興嘆。即使是航程高達12000公里的戰略轟炸機又如何,對於許多地方來說,連單程路都走不到。
中國到南美的距離,高達17000公里
航母的意義就在於把只能存在於本國的機場推到遙遠的他國的周邊,在兩棲登陸編隊的陪同下,在衛星系統的籠罩下,形成一個完整的海、陸、空、天、電作戰體系,從而執行各種任務,實現本國的意志。一些持有航母過時論的人認為,空軍才是現代戰爭的主宰,海軍容易被動挨打——這種看似學習了90年代流行的「制空權」思想,類似於「坦克過時論」的想法,難道沒有想過,航母不就是用來搭載用於制空、對地打擊的戰機的嗎?
他們認為航母在面對對方空軍的進攻時,防禦能力並不是無敵的——這些人是否考慮過用於空軍戰機起降的陸地機場,其生存能力如何呢?作為可在廣闊大洋上相對高速機動的航母,對其進行有效的探測、跟蹤是件很難的事,全球目前也只有中俄兩國有部分能力;而作為不能移動,只需簡單的衛星制導武器就能攻擊的陸地機場,在目前遠程打擊武器越來越普及的現在,太容易被攻擊了。一大批巡航導彈過來,即使攔截了50%又如何,還不是被炸毀?而且戰機作戰需要一整套的配套設施,跑道被炸後短時間內就可以修復,油庫、彈藥庫、指揮所、配套人員車輛被炸了怎麼辦?如果以此推理,空軍是不是要過時了?
被巡航導彈摧毀的敘利亞機場
不少人認為,航母在面對大國空軍時的效果並不好——這不過是因為以前長期對航母威力的擔憂,現在實力強大後的「逆反」說法罷了。在沒有本國航空兵保護的地方,面對大國作戰體系,如果沒有航母,艦艇編隊只能是被動挨打的靶子,什麼效果都不會有,連「過時」的資格都沒有。航母作為一國作戰體系中的一環,讓其單獨面對另一大國整體的作戰體系,從而得出效果沒有想像的那麼好的結論,只是安慰自己罷了。如果航母的效果都不算好,那麼什麼武器的效果好呢?是驅逐艦,護衛艦,還是核潛艇?是陸地機場上的戰機,還是陸軍的坦克呢?這些是不是都過時了?
F-35C已批量上艦
況且,發明這種說法的人,怕是不太清楚美國航母戰鬥群與他國空海軍作戰能力的對比。在當今世界,除了中國空海軍擁有千架規模的3代機,俄羅斯空海軍要少幾百架外,像英、法、德、日這些國家,空海軍3代戰機規模不過200架左右而已;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海上警衛隊擁有多少架3代艦載機呢?1000多架!而且其中有800來架是3.5代的F/A-18E/F和E/A-18G,4代的F-35B、F-35C也已經批量交付。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海上警衛隊的實力,足以滅掉英、法、德、日、韓等國空海軍的聯合,並略強於中、俄兩國(不算轟炸機部隊的話)。
有些人的借口是雖然美軍有11艘航母,但一次最多只能出動7艘航母,即使每艘搭載72架F/A-18E/F,總共也只有500來架戰機,明顯低於中俄兩國全部的數量——這種想法有些靜態了。以現代戰機的需求,在一定方向的空域,是無法同時進行2000架規模戰機的大戰的。而具有相對高機動性的航母,恰恰是能夠集中在某一個方向,並在艦載機遭到損失後進行補充。陸地面積雖大,但實際在一定方向並沒有多少軍用機場(一個戰區也就30來個),若在前線機場大量集中,被對方轟炸機用巡航導彈大規模攻擊了怎麼辦,讓一半的戰機損失在地面嗎?
個別人說,考慮問題不要只專註於武器,要有更全面的眼光,要有更大的格局——實際上,恐怕這些人才是真正缺乏格局的「井底之蛙」。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明白航母的意義,不知道航母只是對方作戰體系的一環。這種拿一國整體作戰體系與對方作戰體系中的一環來對比的想法,只是在處於弱勢,只能防禦時的心態——因為本國海軍可以在本國陸基戰機的保護之下。在當今我軍早已進入積極防禦、攻防兼備模式,並且「走出去、走向遠洋」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的時候,這種將本國海軍固步自封於陸地周邊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過時」,格局上的過時。
殲-20雖強,能到非洲嗎?能夠執行《戰狼2》或者《紅海行動》影片中的任務嗎?答案是不能,它甚至連非洲的一隻兔子都無能為力——但有一種平台可以讓他出現在非洲、歐洲和美洲,那就是航母。世界上每一個我國航母編隊可以出現的地方,都是我國百姓的海外資產、生命利益能夠得到有效保護的角落,擁有這樣能力的國家才是真正的世界級強國。
作者:利刃/晨曦


※緬甸戰機採購落定,蘇30成大贏家,殲10為何至今未賣出一架?
※終於擊落了以色列戰機!一個被四分五裂的小國,今日揚眉吐氣
TAG:晨曦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