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下飯劇看一百遍也不會膩?
人們都說,儀式感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之一。不信你看,對於如今的年輕人——
「吃飯看什麼劇」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中午吃什麼」的糾結程度。
比如前段時間《還珠格格》復播,雖然蘇有朋先生有些困擾,但一群哇哥死忠粉卻很開心:彷彿回到了那個摟著遙控器,看兩對作男作女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下飯的標配寒假。
@OHNiCO-
沒有這個喜歡的人可能會產生疑惑:吃飯為什麼要看視頻?是一起吃飯的小姐姐不夠好看,還是小哥哥不夠帥?
而其實,中國孩子吃飯要看劇這件事,大概都是從童年時期一大家子人一起圍著茶几、邊看電視邊吃午飯開始的。
盛好一碗白米飯之後,你想看CCTV6的超級英雄電影,卻被老爸以「什麼鳥語?聽不懂!」強行換到了《今日說法》里下飯男神撒貝南的臉。
您還別說,緊張刺激的案情伴隨著碗里的紅燒肉簡直越看越香,直到出現太過血腥的畫面,突然電視就被媽媽換到了《智勇大沖關》,一群穿著清涼的姑娘紛紛跳下水池……
在爭搶遙控器中,午餐時光就愉快的結束了。
從那以後,吃飯不看電視,對於絕大多是人來說就像吃飯沒肉一樣,就倆字:
不香。
而離開家之後,一個人漂泊在外,寒冬中好不容易等到外賣到來,每個人都經歷過下面這種——又想馬上往嘴裡塞飯、又想慢慢挑選一個優質下飯劇——的場景:
前一天晚上想看的劇往往都是硬生生忍住沒看,想著要留給明天下飯;
到了第二天飯點,選吃啥要選二十分鐘,飯來了選吃飯時看啥又是二十分鐘,直到飯都要涼了,終於開始播放。
糾結的心情甚至中外通用,當美國說唱歌手TPAIN發了一條推特述說自己吃飯時的一個習慣,大家才發現「下飯劇選擇恐懼症」已經傳遍了全世界
@花澤美美
這種心理其實很常見,左不過是強迫症和追求儀式感的結合。
就像有的人走路必須要聽歌,站在路邊劃歌單直到手通紅;有的人洗澡要唱歌,進浴室之前得專門花半小時選出自己的拿手曲目;有的哥們兒一個人做羞羞的事情前要在湯不熱上選視頻半個小時,動起手來30S結束(誤)。
更常見的是,為了選去上大號看的書能憋半小時,結果五分鐘上好了再看半小時書
下飯劇也是同理。
哪怕吃的只是一盒連荷包蛋都沒有的泡麵,也要端著鑽回被窩打開視頻網站先花十分鐘找個下飯劇,再動筷子。
據小編的不(xia)完(ji)全(ba)統計:99.8%的視頻網站會員都是在中午12點和下午6點左右購買的。
因為對於下飯劇選擇恐懼症患者的飢餓程度而言,在看看下飯視頻前充會員,可以極大程度地避免——飯都吃完了、廣告還沒完——的悲慘一幕。
可飢餓,從不意味著我們隨便。對於在生活中如此具有儀式感的事情:
不是每一部電視劇或綜藝,都有資格被稱為下飯神劇的。
@好奇心日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網友對最愛的下飯劇提名投票,結果票數基本都集中在下面幾部劇/綜藝上面
而對比這些高票人氣選手,會發現他們有著幾個相似之處。
要成為經典的下飯劇,首要因素是時長合適。
一般來說視頻網站的劇集有幾種不同的長度。
短如3、5分鐘的被稱為泡麵番,顧名思義是在等待泡麵泡好的過程中看的視頻,顯然不足以撐起一頓午飯的時間。
長到40分鐘甚至一小時以上的比如《神探夏洛克》,要麼中途要不開心地把它暫停掉;自制力不強的人就更可怕了:視頻停、嘴才停,最後一頓飯吃八個饅頭。
因此,飯點兒最受歡迎的視頻長度一般都集中在30-50分鐘左右,比如一集40分鐘的《康熙來了》就是很好的選擇。
大膽直率的小S就像那紅澄澄的西紅柿,清甜可口,永遠有趣永遠提神;而細膩聰慧的蔡康永就如那黃燦燦的雞蛋,味道踏實,讓西紅柿的酸變得理直氣壯。兩者炒在一起,正好就下一碗白飯。
如果遇到美食特輯就更好了,看著趙哥和沈玉琳討論著哪家牛肉店老闆的女兒最漂亮,不知不覺你的泡麵也變得像牛肉麵。
合格的下飯劇一般情況下都質量過關,但又不燒腦。
我們不排除有一部分人熱衷於把爛劇當喜劇看,但下飯劇這東西,畢竟還是要看著吃飯的,質量太差難免讓人反胃。
一般情況下,新的劇集很難保證質量。同時小編也不推薦劇情太過連貫或燒腦的新劇(比如《權力的遊戲》)來下飯,否則很有可能出現低頭吃兩口飯,然後發現「咦?剛剛他們說了啥」的情況。
連續性的劇情更容易導致看著……看著……就停不下來,一看一整天,直接影響到午飯後下午的工作學習。
下飯劇最好是要有意思,但又不能太過好笑至噴飯。
悲劇是不適合下飯的,把眼淚掉進碗里、一人我飲酒醉這種戲碼會極大影響飯點心情,劇情不需要太波瀾起伏,什麼虐來虐去統統不要;
可太過搞笑了吧,比如看郭德綱相聲,包袱又亮又響,有時候又容易嗆著。
這三個因素,導致優秀的下飯劇大多都是一些短小精悍又輕鬆,而且不用動腦子的東西。
最受歡迎的一類,是美食劇或吃播。
人類,是很容易被影響的生物。別人打呵欠,自己也會打呵欠;別人笑,自己也會忍不住笑;別人吃,你也就想吃。
因此什麼《中國小當家》啦、《日式麵包王》啦、木下吃二十碗拉麵啦……都能極好的刺激食慾
熒幕那頭的人,要吃的香才能喚醒面對冷外賣的觀眾食慾。
這一點香港電影向來做的很好,小編現在不僅吃方便火鍋必看《無間道2》里幾個大佬吃火鍋的場景,連看曾志偉吧唧著嘴吃盒飯簡直都是種享受
日劇不用說,好吃的一大堆,食材很高級,料理方式也很高級。看《孤獨的美食家》里的五郎叔吃什麼,都讓人蜜汁流口水。
面前就算只有白米飯,也只有一句話
韓劇雖然食材有些窮酸,但人家對本國料理卻蜜汁自信,吃個烤五花肉、石鍋拌飯、海帶湯、年糕湯、炸雞……演員們一個個全部都是興高采烈,碗筷盤子敲得叮噹響。
《請回答1988》裡面就總是在吃飯,還動不動就給近景。德善媽媽做的飯,隔著屏幕都感覺能撲面而來一股米飯香味
沒食慾的時候,看著《搞笑一家人》里浚河和他媽媽吃大盆大盆的飯時,更是絕對會胃口大開。
進階版則是看美食相關的紀錄片,全程都是高清唯美的美食鏡頭不說,還可以按照當天外賣口味去選。
喝粥就看粵菜紀錄片,吃辣就看川湘菜系紀錄片,吃炸雞就看西餐紀錄片,瞬間覺得手中的外賣口味都變得更正宗了……
除了美食類,一些經典的喜劇或綜藝節目也是下飯劇的首選。
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是,80%的高票下飯劇都是10年以前的老劇了。
就比如很多人說,如果這輩子只能看一部劇,那肯定是《武林外傳》。
說實在的,這劇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這80集,劇情早就讓人倒背如流了。可多少年了過去了,一旦打開電視,看到《武林外傳》還是會停下手中的遙控器,尤其是吃飯的時候
對於死忠粉來說,心情不好+《武林外傳》=心情好;盒飯不好吃+《武林外傳》=盒飯好吃。
雖然這部劇沒有那麼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但總是看著就是心裡很舒坦。因為已經對劇情滾瓜爛熟、隨便拎出一段來都知道哪兒是哪兒,於是就算僅僅當個背景音玩手機也讓人十分安心。
雖然劇情也不是專門說吃的吧,但只要看到小米和老白搶雞腿、大嘴炒的嫩雞蛋、五個人爭一隻螃蟹、斷指軒轅親手曬的地瓜干……
這些同福客棧里的家常菜,就彷彿聞到了媽媽的味道,給一個白面饅頭我就能看著邢捕頭手裡的雞腿吃一集。
《甄嬛傳》、《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家有兒女》等劇的長播不衰也是這個道理。
光用聽的也能get到的內容讓你完全不會影響扒飯節奏,而且氣氛熱絡內容輕鬆。
這意味著你可以一邊享受美食、又不用擔心享受美食而耽誤了劇情發展,一邊用絲毫不用懷疑質量的內容為這頓飯錦上添花。
既是大家的安眠藥,也是大家的老乾媽。
還有一類下飯劇,就全憑喜好了。
有的人看了外賣會浪費至少三分之二,而口味別緻的人則會從中獲得一種特別的幸福感。
這類劇包括但不限於《1000中死法》、《柯南》最可怕的藍色古堡篇、一整集屎尿屁的《銀魂》、漢尼拔叔叔炒菜、《行屍走肉》里的喪屍啃豬蹄等等。
看,一模一樣了
說到底,下飯劇這東西除了幾個,種類還是見仁見智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還是自己喜歡。
甚至喜歡到一些珍藏已久的劇都不舍的看,因為什麼質量的劇就要配什麼質量的飯,要找一頓大餐才能說服自己開始看它們(直到……在B站收藏夾里塵封到視頻鏈接突然失效)。
究其根本,儀式感的目的是讓人感覺到自己在生活嘛。現有的日子太苦太不好看,總歸需要美化一下日常瑣事,才顯得生活多姿多彩。
最後,漫長而無聊的假期里,大家有什麼珍藏已久的下飯劇可以推薦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小編的媽媽已經端上了香噴噴的(放了快一個禮拜的)年夜飯剩飯,等待著大家的安利、一起狗年發福哦。


※《無問西東》消失的這五年
※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會功夫,直到吃完飯開始搶著買單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