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俠說論語.第153 孔子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原則

大俠說論語.第153 孔子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原則

大俠說論語.第七述而

第153 孔子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原則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爾》7.1)

孔子說:「一個人不去完善自己道德,學問不去講求,聽到正確的道理不能積極改善自己習慣、做法,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這句話正過來說,應該這樣:在生活中持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堅持學習一切對自己有益的、有潛在需求的知識,聽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道理、事例就要努力改變自己,積極改正錯誤,這是一個人應該堅持的人生態度。

「德之不修」,正過來說就是持續的「修德」。「之」字沒有實際意義,這是古漢語的否定句賓語前置。下面「學之不講」句式一樣。「義」就是適宜的意思,道德的適宜,合適。對別人或社會的適宜,就是現代白話的符合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言論或事例。徙就是遷徙的意思,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這裡引申為從一種方式到另一種方式的改變,就是「向他學習,追求更高境界」。這裡「不善」說明孔子語式里在善惡之間有過度的中間帶。這個世界並非全部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很多事有過度狀態。有個老人摔倒了,你主動扶起來是值得稱道的;你一看是你認識的且怨恨的人,乘機踹他一腳,那就是惡行;而當作沒看見而走過,就是非善非惡的,冷漠。這是人性的過度狀態,灰色的。作為應該倡導做人原則講,這種「過度狀態」就應該改正。

孔子用了幾句否定句式說出這句話,說明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憂慮。憂慮而非憤怒,也是中庸的精神。

改變社會可以通過政治:社會制度、政策、立法,這個前提是掌握公權力。孔子在政治上不得意時選擇了整理古代典籍、辦學。他是一個堅韌的、為了理想奮鬥的偉大人物。有人說做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因為道德是受制於社會經濟基礎的形態。但是,社會經濟基礎到了合適的狀態,如果道德教化,或者是道德建設沒跟上,它又反作用。

撇開社會改變,對於每個時代的民眾,這幾項表達孔子社會理想的原則:修德、學習並完善自己、見賢思齊、知過能改,同樣也是值得每個人倡導的人生原則。

時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多在傳統的文化中能找到淵源。這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這些觀念,典籍語言艱澀,道理很淺顯,而淺顯的道理又是人類的社會的基本命題。它的「普世」性,上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下到菜市場賣菜的、馬路上的清潔工,都聽得懂、不可迴避。這就是我們基礎教育中應該關注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IPO涉外業務盡職調查之經常項目(三)
漢八刀加工藝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