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碼剪輯:綜藝節目亂剪輯?這個鍋剪輯師該不該背?

解碼剪輯:綜藝節目亂剪輯?這個鍋剪輯師該不該背?

- 烹小鮮,發現娛樂新鮮價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導 語

綜藝節目的「剪輯問題」如今成為了一個大眾比較關注的話題,剪輯師不再是一個只負責操作的「程序員」,而是化身多面手,甚至還要具備「導演意識」。

作者|爽子

隨著綜藝節目的盛行,電視製作越來越走向專業化,工種的細分也愈加具體,剪輯在一檔節目中的作用更是越來越重要。抓取節目亮點、整合節目笑料、引發節目話題,製造戲劇衝突, 剪輯師們更是逐漸成為了把握節目效果的關鍵一環……

《聲臨其境》在湖南衛視大火,讓不少明星因為這檔節目圈粉無數。不過前段時間,小獵豹鄭凱卻在錄節目之後公開與該節目組「撕了一把」,微博聲討節目組剪輯招黑,並表示「不約了」。而曾持續霸屏微博熱搜的《演員的誕生》節目組也曾被袁立指責亂剪輯,把自己剪輯成了「神經病」。一時間,剪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剪輯作為「講故事的工具」,在一檔節目中往往可以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2017年燃爆夏天的網路綜藝《中國有嘻哈》,吳亦凡的一句「freestyle」就如病毒般大肆傳播開來。而在最近一檔《偶像練習生》中,李榮浩的「我不能影響他們」和張藝興的「balance」也著實火了一把,這些都是出於剪輯師的雙手。

GIF

GIF

不過,這雙手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諸如《身臨其境》、《演員的誕生》、《花兒與少年》、《爸爸去哪兒》等一眾節目中曾出現的剪輯問題:畫面變化太快,場景讓觀眾感覺似乎不是同一期的內容;刪減鏡頭過多,刻意製造矛盾作為看點吸精;斷章取義,曲解嘉賓原意和動機等現象,也讓觀眾們對於節目剪輯產生了許多反感情緒。

在此之前,有電視行業研究者就曾透露,綜藝節目拍出來可能是一個樣兒,後期剪輯按照「節目效果」剪出來的可能又是一個樣兒,「鏡頭語言的銜接很多時候都可以放大本沒有的劇情甚至矛盾,然後,所謂的亮點和衝突也就孕育而生了。」

不過,節目效果的好壞真的全權取決於剪輯師嘛?剪輯師們又究竟是如何操作這些素材來營造「節目效果」的?今天烹小鮮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1

輯是一次「二次創作」但也有「腳本」

剪輯,即將節目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剪輯既是節目製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節目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再創作。並且,這種「再創作」往往還帶有一些「目的性」和「命題性」,是一次「有前提」的「二次創作」。

一位後期製作公司的剪輯師A向烹小鮮介紹,一個後期剪輯的流程往往是這樣的:負責粗剪的剪輯師會在編劇、導演的授意之下,先剪出一個版本,最終還要諮詢編劇、導演、藝人、商務各方的意見之後,才能在負責其他工作的數字特效師、平面設計師、音頻師的合力下完成最後的精剪,期間要進行無數次的修改,才能創作出最終的節目效果。「節目組給剪輯師的發揮空間是有的,但是同樣的,我們也需要均衡自我創作和各方意見之間的關係,因此剪輯才被稱之為二次創作。」剪輯師A說道。

因為目前國內的後期製作大多數承襲自韓國綜藝製作,而在韓國綜藝節目製作更多的是借鑒了美劇的編劇中心制,由數人乃至十數人組成的編劇團隊負責設計整個真人秀節目的台本。編劇的工作就是為節目營造主題,想段子、製造「梗」,例如《極限挑戰》里的「極限三傻、三精」「迅雷組合」等都是編劇的貢獻。因此,在節目策劃伊始的「一次創作」中就已經奠定了整個節目的框架。而剪輯的責任是要在尊重「一次創作」的原則上再次進行節目內容的調整。

當然,綜藝節目有「腳本」的事實早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錄節目之前會先收錄觀眾的掌聲、笑聲和節目口號,最後給一個大全景,然後後期剪進去,並且播出時露臉觀眾基本都是溝通好的。」並且不同節目、不同編劇的性格特點也決定了「腳本」的不同。一位資深剪輯小Q老師還告訴烹小鮮,節目「腳本」的設定並不是為了「欺騙觀眾」,而是為了保障節目的觀看效果,真或假其實並不重要,看起來「真」,符合邏輯和自然才重要。而真人秀的真和假一般都是相互支撐的,有真的一面,觀眾才願意相信假的部分,而有假的部分,才能稱之為「秀」,一切都以觀看需要為出發點。

2

剪輯需要導演意識,更任重道遠

據悉,在早先國內綜藝節目製作並沒有如此精細化的時候,後期剪輯和前期拍攝是完全割裂的狀態的。但如今,「後期剪輯實際上是要參與到前期拍攝中的。」甚至在一些要求高的節目中,後期剪輯師是在前期策劃的環節就要參與進去提一些意見,並且從策劃環節就要開始深入了解節目形式,有的節目甚至還會要求剪輯師參與到節目拍攝過程中,從後期的角度考量一些機位的布置等問題。也就是說,剪輯師已經不再只是幕後的一個「操作員」身份,想要做好剪輯工作,更需要練就的是一個縱觀全局的「導演意識」。

曾經為網綜《小手牽小狗》製作過後期的剪輯師A就向烹小鮮分享道:「每一個剪輯師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最可貴的地方。不過不管怎樣,剪輯師的創意最終都是會影響到節目的呈現效果的,因此剪輯師的導演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是保證節目質量的關鍵一環。」真人秀節目比較注重結構,比如遊戲結果是如何導致的,觀察類節目則比較注重故事和情感表達,而這些類別的拿捏和塑造都是要靠剪輯去完成的。「很多觀察類綜藝都要求剪輯師要更『走心』,通過細節觀察能力揣測人物心理,再通過真實流暢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如果沒有所謂的「導演意識」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

不過,剪輯師B也向烹小鮮表達道,剪輯師雖然有剪輯權和被尊重的「導演意識」,但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在整個後期製作過程中,剪輯師的角色其實有時也很「無奈」。「有些播出去被噴的節目,不一定是剪輯師的想法,最終還是有定版的人,剪輯師能做的是添磚加瓦。 」不僅如此,目前國內綜藝節目體量日漸龐大的問題,也對剪輯師的這種「導演意識」發起了挑戰。《中國有嘻哈》曾號稱2000:1的拍攝篇比,即2000個小時的拍攝素材,最後只呈現1個小時的節目時長,相比於早期十幾個小時比1的篇比實現了百倍的增長,且素材量的龐大也導致了後期剪輯不確定性的增大,為剪輯工作帶來困難。

負責《奔跑吧》《爸爸去哪兒5》等多個熱門綜藝的資深剪輯師王繼磊曾對一名優秀的剪輯師需要具備的素質進行過分析和定義,既講故事能力;站在觀眾角度能力;抓細節能力;鏡頭組接能力;包裝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剪輯師「導演意識」的細分。「目前,國內剪輯師的專業能力也基本都是過關的,接下來拼的就是這種意識的具備與否。」剪輯過《王牌對王牌》等一系列真人秀節目的剪輯師說道。

GIF

可見,在綜藝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剪輯師也並不是一份容易的差事。目前,剪輯師的團隊缺口依然在擴大,目前大多數後期製作公司都會有意識的培養新人剪輯師,不少公司培養新人的辦法就是「以老帶新」,「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讓團體更加穩固和有效率,但是對於整個國內綜藝市場的發展來說,這樣的培養速度難以跟上行業的快速發展。」一家後期綜藝公司CEO表示。

1

END

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烹小鮮 的精彩文章:

女演員齊發力好萊塢,僅僅是符合好萊塢想像的東方花瓶!
好的表演要一切由心而發

TAG:烹小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