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波的世界
作者:蘇秀雲
兒時讀《西遊記》,本是大唐和尚取經的故事,開篇上溯到天地混沌未開之時。傳統積習,酷愛刨根問底。數字骨科研究離不開醫學影像——莫不說平時用來診斷疾病時需要看的X光片、CT片和核磁片,就是聽起來高大上的3D列印、手術導航、虛擬現實和骨科機器人,都離不開基於醫學影像所重建的計算機三維模型。而醫學影像的主要來源,是電磁波,包括顯微鏡、X光機、CT機和核磁機,更廣泛的說是波,還有超聲波等。故而學習數字骨科,先從波講起。
波
維基百科中的定義,波或波動是擾動或物理信息在空間上傳播的一種物理現象。波的基本特徵是:波長、波速、頻率,三者關係為公式c=λf,c為波速,λ為波長,f為頻率。波的研究簡單如彈簧的振動,複雜如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波,學力不逮,以下僅從這三個基本的物理量來看看波的世界。
石子投入水中,引起水面的漣漪,這是我們最容易理解的波。水波(圖1)既可以細微到浮萍之末,也可以形成能量巨大的海嘯。海浪的波長以米記,波速以秒記,為人類直覺可以感受到的最簡單的波。
圖1 水波Retrieved
from: http://scientificsentence.net/Waves/
從牙牙學語起始,人們藉助語言交流信息,是人類文明得以產生和保存的基礎。語言本質上是不同的聲波。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稱為次聲波或超低聲;頻率20Hz~20kHz的聲波稱為可聞聲;頻率20kHz~1G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我們最熟悉的超聲檢查就是產前胎兒監測(圖 2);人們普通談話的聲波頻率在500Hz~2000Hz之間。同一頻率的聲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聲速不同;而不同頻率的聲波在同一介質中傳播時,聲速基本相同。聲速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37米/秒。聲波的波長1.7cm~17m。
圖2 醫學超聲檢查
《聖經》中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七彩陽光(圖 3)構成了我們七彩的世界。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看見的部分。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390到700nm,對應於這些波長的頻率範圍在430THz~790THz。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五光十色,但可見光如此之小的波長,和如此之快的頻率,超出了人類直覺可以理解的範疇。對光的認識,從牛頓於1671年假定光譜是由不同顏色的小粒子組成,到詹姆斯·麥克斯韋於1865年預測電磁波,進而推論光波也是電磁波,經歷了近兩百餘年的歷史。
圖3 三稜鏡白光的折射
正如變化的電場或磁場可以產生電磁波一樣,在廣義相對論里,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這時空的漣漪就是引力波。2016年2月11日,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並預言引力波的存在100周年之際,LIGO團隊宣布完成人類歷史上首個引力波(圖4)直接探測結果,這束引力波來自位於南天的距地球約13億光年的雙黑洞。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約為太陽質量的29和36倍。它們經過互相旋近後合併為質量約為太陽62倍的黑洞,有約3倍太陽質量的能量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以引力波的形式釋出,其峰值功率達到了全宇宙的所有可見光功率的50倍。
而為什麼引力波現在才探測到,一是因為產生引力波所需要能量特別大,做一個《三體》描述的那種引力波天線,撥動一下,每秒輻射的能量相當於1萬顆原子彈的能量;而引力波引起的空間變化幅度又特別小,如果把LIGO的實驗臂變成地球到比鄰星的距離,那麼引力波引起的長度變化,也只有一根頭髮絲那麼細。
圖4 兩個黑洞互相旋近後合併激發引力波
醫學影像電磁波譜
我們之所以能夠俯察山川草木,仰望日月星辰,是因為這些東西,或者說這些物質,在最根本的層面上,能夠跟光,或者說電磁波互動——它們能夠被光照亮,或者能夠發出光亮。而醫學影像的本質,也是人體不同解剖結構在與不同電磁波相互作用下的表現[1]。
電磁輻射擁有波粒二相性,從量子理論來看,電磁波由光子級成,光子的能量與電磁輻射的頻率成正比。根據普朗克-愛因斯坦關係式,光子的能量是E=hv;其中,E是能量,h是普朗克常數,v是頻率。在醫學影像學中一般指高能射線,這裡能量指的是電磁波中每個光子的能量,因此頻率越高能量越高,X射線、阿爾法射線、貝塔射線、伽瑪射線因為頻率極高,又稱高能射線。電磁波的波長理論上可以從最小的普朗克尺度到最大的宇宙尺度。
電磁波譜根據在電磁頻譜中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單位表示:在紅外輻射的非電離範圍內,通常使用以Hz(赫茲:k,M或GHz)表示的頻率;在從紅外到紫外的區域中,通常使用波長,如在nm(納米)中;而在電離範圍中,通常以eV(電子伏特,k或MeV)提供能量(圖5)。
圖5 電磁波譜,許多使用領域是重疊的,不同領域之間沒有確切的區別,因此箭頭表示不同使用區域的大致範圍。圖片頂部的一系列圖像顯示了在特定應用中發射輻射的典型源/裝置。圖片底部的一系列圖像是根據相關波長對應對象的示例。例如,電子的直徑10-14米,地球的直徑為12.8 X 10E6米,而木星的直徑為約0.14 X 10E9米。Retrieved from:http://www.uib.no/en/hms-portalen/75292/electromagnetic-spectrum
不同的醫學圖像,利用了不同波長的探測設備[2],提供了不同的醫學信息(圖6)。
圖6 典型醫學影像設備的電磁譜中的位置
104Hz~108Hz:磁共振(MRI)檢查主要用於發現軟組織疾病,在骨科主要用於發現椎間盤病變、脊髓病變、半月板病變、炎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等。磁共振檢查所發射的電磁波頻率為60MHz,轉換成波長為5m,屬於一種無線電波,與電視、廣播等設備發出的電磁波類型一致,遠遠高於危害人體健康的波長範圍,因此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108Hz~1012Hz:微波和超聲波的頻率範圍,超聲波為機械波,微波為電磁波。
1012Hz~7*1014Hz:波長為2.0-1000微米的部分稱為熱紅外線,醫用紅外熱像技術是一種記錄人體熱場的影像裝置。人體是一個天然的生物發熱體,由於解剖結構、組織代謝、血液循環及神經狀態的不同,機體各部位溫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熱場。紅外熱像儀以偽彩色熱圖形式,顯示人體的溫度場。
4.6*1014Hz~6.6*1014Hz:可見光光譜,各種醫學腔鏡、內窺鏡和顯微鏡成像均為可見光成像。
4*1014Hz~1018Hz:紫外線(ultraviolet ray),波長在可見光紫端到X 射線波長之間的電磁輻射,其波長範圍約在400~5納米之間。波長短於200納米的紫外線在空氣中傳播時損耗大。因此這一波段的紫外線叫真空紫外線。自然界的主要紫外光源是太陽。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波長短於290×10-9米的紫外線為大氣層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線光源有多種氣體的電弧,例如高壓汞弧、高壓氙弧等。紫外線有殺菌作用。照射在人皮膚上,能使麥角甾醇變為維生素 D。強紫外線對眼睛角膜和皮膚有傷害作用。
1018Hz~1020Hz:X射線,又被稱為倫琴射線或X光,是一種波長範圍在0.01納米到10納米之間的電磁輻射形式。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X射線結晶學。X射線也是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1020Hz:伽瑪射線,或γ射線是原子衰變裂解時放出的射線之一。此種電磁波波長在0.01納米以下,穿透力很強,又攜帶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斷裂進而引起細胞突變,因此也可以作醫療之用。伽馬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又稱為伽馬刀,可用於對特定腫瘤患者的治療。
聲明:此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線觀點。
歡迎投稿,請將稿件發送至:


TAG:骨科在線orth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