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漠北之戰——人情與陰謀論

漠北之戰——人情與陰謀論

*立場聲明:

我本就是衛青的仰慕者,這點絕不會否認,本來這場戰役牽扯的人與事非常複雜,並且還有千百年糾纏不清的所謂「公案」,但事關之後文人解讀污及將軍人品,並有人身攻擊之嫌,因此開篇。文中我會儘力做到不偏不倚,事實公允請各位看客自行評判。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

此次戰役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世人皆以為此戰折李廣,並由於種種原因,文書中李廣看起來像是被衛青,漢武帝逼死。後世人更抒發心中憤懣之情貶斥衛青,並據此以為衛青任人唯親,與漢武帝合謀逼死良將。或許很多人認為糾結於此並無任何意義,但既然有疑,為何不說,既然有冤,又為何不申呢?

若說李廣是此役中被冤枉,那我並不能信服。自殺使得他成為士大夫眼中的天神,就連不得封侯都源於別人的命好,而李將軍「數奇」。

那麼,我就來還原一下這場「公案」的大致情況,為我背了兩千多年鍋的將軍翻案。

為了不使任何一方先入為主,我貼一段《史記·匈奴列傳》的話:

「其明年(即元狩四年)春,漢謀曰「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乃粟馬發十萬騎,私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咸約絕幕擊匈奴。單于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而還。單于之遁走,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隨單于。單于久不與其大眾相得,其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乃自立為單于。真單于復得其眾,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于號,復為右谷蠡王。」

漠北決戰衛青部獲得的戰果如此,按照「首虜數」加官進爵的漢代,一萬九千,足以令自己或部下得封,然而史書上只有如此一句:

「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那麼就從事件的開始講起。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

出戰前,李將軍數次要求隨軍出征,天子認為他年紀大了,沒有允許。之後又答應了他,並讓他擔任前強軍。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

這段中,出現了第一個有爭議的點,即:

武帝私下受命衛青,因為李廣年老,運氣不好,不要讓他對陣單于。

而衛青,為了讓對自己有恩的公孫敖立功,於是讓前軍與右軍合軍,將李廣的前軍變為右軍。並且讓他走東邊的道路,東邊的道路又遠,水草又少,根本不好走。

這下一些人終於得到了解釋:為什麼李將軍無法正面衝擊匈奴?因為衛青受到了漢武帝的密令。衛青剛好可以安插自己的部下讓他立功。漢武帝與衛青兩人合謀之心昭然若揭。

太史公對於李家的同情心是眾人皆知的,這篇列傳中的感情色彩也相當濃厚,而與李家的世代交好,也使得太史公有更多的資料來寫這篇文章。但如此多的細節來源既然是出於李將軍府,那本身就有一定的偏頗了。

1)既然說了衛青「陰受上誡」,那這件事情就是天知地知衛青知劉徹知,請問外人如何得知?難道是漢武帝這個人在偷偷跟衛青說過之後又大肆宣揚了一番?

2)我們來分析一下,衛青是不是「因公徇私」了。

先來看衛青帶的人馬:

郎中令(李廣)為前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

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曹)襄為後將軍,皆屬大將軍。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除了李廣與公孫賀有作戰經驗,右將軍趙食其是第一次參戰,而後將軍曹襄(漢武帝長姐——平陽公主與平陽侯曹時之子,在其父曹時薨後襲平陽侯位,尚衛長公主。)也是第一次參戰。

此時,衛青分兵,將前軍與右軍合軍,領軍李廣與趙食其走東道。(東道在右邊,因此右軍走東道是合理的),自己領兵帶左軍與後軍。我們來思考,這樣行動,是否合理?

李廣並不願意和趙食其走東道。那麼他給出的理由則是非常重要的,即,給出自己為什麼不能走東道: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這一句話,這說明大將軍的分兵並無任何不合理的地方。

李廣給出的理由,一是自己的前將軍是陛下封的,二是他從小就與匈奴對戰,他希望能夠和單于作戰。

既然分兵合理,那麼派前將軍和右將軍合軍,是因為「徇私」嗎?

太史公認為衛青是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起立功,所以讓李廣走難走的東路。

「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首先,前軍合右軍是當時的首選。

第一,左軍如何調右軍走東道?

第二,如果調曹襄的後軍走東道,那麼趙食其與曹襄兩個第一次出戰的新手,如何能夠掌控大局?

好,現在請注意紫色字,那麼作為中將軍的公孫敖為何不可以走右道?因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衛青是「因公徇私」了。

當然,我要說但是了。

請翻上去看我貼的衛青部所帶人馬,有前,後,左,右將軍,卻獨獨沒有「中將軍」!

那麼公孫敖是不是中將軍?他曾經是。

「將軍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武帝。武帝立十二歲,為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合騎侯。後一歲,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無功。後二歲,以將軍出北地,後驃騎期,當斬,贖為庶人。後二歲,以校尉從大將軍,無功。」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即,公孫敖在元朔六年隨衛青出征,與元狩二年隨霍去病出征時,是中將軍。但因為與驃騎將軍出擊失利,應處斬,但交錢贖罪,廢為庶人。(「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會,當斬,贖為庶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那他這次是以什麼身份呢?請注意紅字,是「校尉」,而非「中將軍」。換言之,他不領兵。即使領兵,最多幾百人,(可參照霍去病做皇帝親封的「嫖姚校尉」時,也只能領800兵。)並且時從大將軍。

那麼,從大將軍所屬部中抽調一部分人合右軍明顯是比前軍合右軍更不合常理的存在。

又何來「因公徇私」呢?

我再來舉例:

「其秋,匈奴入代,殺都尉朱英。 其明年(元朔六年)春,大將軍青出定襄,合騎侯敖為中將軍,太僕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彊弩將軍,咸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月餘,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這是二出定襄時候的戰略部署,可以說漠北之戰的合軍方式與定襄之役的合軍方式是完全一樣的。

「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戰爭時期沒有一條路是捷徑,也不會有一條路好走。

那麼李將軍接下來是什麼樣的行動呢?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又向衛青說明自己不想去東路,但衛青沒有聽,並且給李將軍命令讓他馬上去東路軍,李將軍氣沖沖領兵離開。

我暫且不想論禮儀問題,免得會有人以年紀非議。

大將軍為帥,前將軍為將,一個並沒有問題的戰略分兵,如何能以一個人不願執行而妥協?

接下來就是大將軍部與單于本部的戰爭。

「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彊,戰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六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單于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而還。」

——《史記·匈奴列傳》

「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

——《史記·李將軍列傳》

「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漢軍左校捕虜言單于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將軍軍因隨其後。匈奴兵亦散走。遲明,行二百餘里,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圖源網路)

漢軍與匈奴在膠著狀態的時候是絕對需要一隻生力軍的,而分兵的意義也在於此:

由大將軍本部拖住主力進行猛打,分兵的東路軍進行迂迴包抄,截單于兵的後路。迂迴包抄是衛青用的非常順手的一種戰略,河南之戰,漠南之戰都是這樣的打法,不同的是當年並沒有人幫他遷至主力,而負責迂迴包抄的那一隻隊伍也正是他自己。

「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

——《史記·李將軍列傳》

「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于。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得前將軍、右將軍。」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當大軍已經班師並回到了大漠之南後,才看到失蹤的前軍和右軍。

接下來,我來算一下時間:

衛青部與單于戰是為一天,在天快亮的時候追擊了二百里,是為第二天,接著到達了趙信城。停留了一天,燒掉輜重返回。按最短時間來算,應當是兩天兩晚。

由於去程是追擊,回程時間不算緊迫,無輜重,速度算去程1.5-2倍,為三天三晚。

共計5天整。

由地圖上看,渡大漠的距離應為總路程的三分之一,最快算作2天1晚。

因尚衛青分兵的地點不詳,若按《李將軍列傳》中的「既出塞」就進行了分兵,而班師過沙漠才遇到失期的隊伍,前軍與右軍至少消失了10天。

接下來劇情進入到第二個有爭議的地方:李廣是衛青逼死的嗎?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李廣回到軍中之後,衛青做了兩件事。

1)派長史拿著酒到李廣軍中詢問情況(為什麼失道)。因為衛青需要寫向皇帝奏報的軍報。但是李廣並沒有進行任何說明。

2)派長史非常緊急地找李廣的校尉回答。

很多人看到「急責」就認為是逼迫,卻沒有看到後面跟的對象是「廣之幕府」。

在此時,李廣說:「校尉們沒有錯,是我自己的責任,我現在去交代情況。」

「至幕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史記·李將軍列傳》

譯文: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這段話我希望各位看客自行評判。

但我想說的是:失道,或者失期,上級是必須要知道情況的。

那麼,衛青逼他了嗎?

衛青甚至派長史拿著酒詢問,讓對方不要緊張害怕。對方不回答,派人急責的對象也是對方手下人。

那麼就算是失道,如果李廣不自殺,他會死嗎?

當然不會!

看右將軍的結果就非常清楚了。罪名當死,但卻可以用金錢贖命。(參見李廣雁門之戰)

關於這樁公案的客觀內容敘述到這裡。那麼下面我想問的是:

在這場戰役中,究竟誰是最冤的那一個?

是衛青。

他分兵分錯了嗎?

如果前軍與右軍能夠及時趕到,包抄單于後路,那麼等到的則可能是全殲單于軍,擒/殺單于的大功。而現實則是,單于突破了包圍圈,並且由於衛青部沒有完成既定任務,且失一將軍,本人不封不賞,部下也沒有任何封賞!

我想請大家重新看看衛青帶出去的人。

「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郎中令為前將軍,太僕為左將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襄為後將軍,皆屬大將軍。」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他帶的不是精兵。

如果沒有他憑藉經驗而創新的戰術,等待他的則是全軍覆沒,身敗名裂。

他給了李廣迂迴包抄這麼相對來說簡單而又重大的任務,是對他不好嗎?

在實際戰爭中,拖時間耗敵方精力的才是啃硬骨頭,打硬仗的那一部分人。

或許有人會說,衛青這樣做,也算是讓李廣對戰單于,難道不是違抗漢武帝命令?

說這話簡直是在侮辱漢武帝和衛青。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衛青是忠心於漢武帝,但他更知道漢武帝要的是什麼。是武帝讓他「以武剛車自環為營」的嗎?是武帝讓他「縱五千騎往當匈奴」,「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的嗎?不是。只要能勝利,無所謂用誰。漢武帝如果真的不想成全李廣,何必還要讓他出征呢?

「陰受上誡」有詔命嗎?

既不是抗旨,又不是矯詔,無罪責可言。並且漢武帝是小氣的人嗎?會因為衛青違反他的命令贏得勝利而處罰他?

那麼皇帝是不待見李家嗎?看看李家另外的兩個人:

將軍李蔡(李廣堂兄):

「以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有功,封為樂安侯。」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李敢(李廣兒子):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朝軍功制是一個相對來說公平的制度,他有著嚴格的判定標準,如果達不到標準,就算你是皇親國戚,都不可能封侯。

我並不想多談李將軍,言盡於此。

我們可以來反觀這件事了。

衛青做了什麼事?

制定了征確的對戰策略,贏了戰爭,卻一無所獲。

而因為一個人的自殺,被抹去了天賦與戰功,罔背了兩千年罵名。

誰冤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卿染未央 的精彩文章:

TAG:卿染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