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瞬間與永恆:風景的意義

瞬間與永恆:風景的意義

這是這個系列中沒有明確指向的一篇文章。草稿成於一個月之前。

摘要:風光攝影首先具有其科學性;風光攝影其次在審美上具有藝術性;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風光攝影還具有表達自我的藝術功能。

正文:

今年春晚上有一個特別設計的環節令諸多觀眾印象深刻,那就是由演員張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以及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共同見證的「國寶回歸」。回歸這幅國寶叫做《絲路山水地圖》,描繪的內容是從嘉峪關開始到天方城的自然與人文的面貌,我們今天就從這裡開始。

風光攝影,是指以對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為對象的記錄或者描述性的攝影作品。它的產生幾乎和攝影術的誕生是同步的,尼埃普斯在1827年拍攝下的自家窗外的景色就是最早的風光攝影作品。而且以《絲路山水地圖》和更早的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紙質地圖,都反映了人類本能就有記錄描述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的需求。這種需求帶來了風光攝影的第一個屬性,那就是風光攝影本身就天然的具有描述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作用。伴隨人類腳步在地球表面的不斷擴張,風光攝影的對象也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甚至可能擴展到太空中。在伴隨人類腳步不段擴展的過程中,風光攝影天然的具有其地理科學的科學性。而且由於對其記錄信息的不斷解讀,風光攝影作品還具有歷史學 、建築學、社會學、軍事學等學科門類的科學價值。這是風光攝影與生俱來的功能和屬性。

風光攝影在審美上還具有藝術性。伴隨人類腳步的,不僅是單純的記錄。還有對人本身自然和人造景觀的審美需求。從大家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的桌面壁紙上看,相當一部分素材都是風光攝影作品。從各個景區的宣傳海報、明信片等宣傳材料上也能看出風光攝影在審美上的藝術性。細究我們身邊的物品,幾乎處處都能看到風光攝影的影子。從地理大發現到工業革命,一直到攝影術的誕生。人類試圖攫取和獲得這些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的慾望就沒有停止過。攝影師們通過不同的時段,不同的角度,以求獲得留下這些自然和人工地貌的最美影像資料。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風光攝影之所以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其在審美上具有藝術性,尤其在當下的中國。

中國傳統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對自然景觀有所描述,自隋唐開始,山水畫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到兩宋時期發展成熟,逐步演變成文人山水畫。文人山水畫重在表達自我。而與其相類似的風光攝影自然也具有文人山水畫一樣的對自我的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是對所謂「美」的記錄,還有對自然的記錄,人類活動的反思。例如《新京報》陳傑對騰格里沙漠環境污染的系列作品,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簡單的「美」的價值,還有其社會價值。正是這種對人類活動的揭露和反思,將在旁人嚴重簡單的蹲守作業變成了一種有思想的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攝影作品。當然陳傑的例子只是個例,對於廣大的攝影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來說,就像高曉松歌詞中所言,「生活中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在當下城市化發展的現在,風光攝影成為擺脫城市壓力的「詩和遠方」。

參考資料:

1.《藝苑》2006年11期,顧錚《風景本身就是問題》。

2.《人民攝影報》2017年1月18日5版,《與名家面對面——劉魯豫:詩意和遠方讓我們心靈寧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寶春曉 的精彩文章:

瞬間與永恆:布列松——街頭回眸
瞬間與永恆:馬克·呂布——遊走在世界的放大鏡

TAG:靈寶春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