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家三祖經商之勢道術

商家三祖經商之勢道術

子貢儒商之道

子貢雖然家累千金,但他「富而不驕」「富而好禮」,他曾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子貢是一個「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儒商。《鹽鐵論·貧富》中記載:「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於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這就是說,子貢和陶朱公都因貨殖發財而名揚於世,他們交往富者,同時也幫助和撫恤貧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沒有一個不得到他們的好處,從而也都稱頌他們的仁德。子貢到各國做買賣,各國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禮節來會見他。

子貢作為儒商始祖,奠定了中華儒商文化基礎,他曾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治長》)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互相尊重,互不傷害,互惠互利,平等相處。

子貢經商以誠信為本,《論語》中,多處記載著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子貢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極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在經商中羸得了很好的信譽。他「不受命」,敢為人先,才達到了「億則屢中」的經商境地。

《論語·子罕》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對孔子說:「這裡有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個識貨的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賣掉!連我都在等待識貨的人來買呢。」有美玉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個好價錢賣出去——老師也有這樣的看法,子貢很高興。成語「待價而沽」,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子貢經商之道重點是儒商之道。後世總結儒商之道:

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以和為貴,以儒興商。

儒商人格:仁愛立人,見利思義,講信修睦,樂於施善。

儒商生活:博學儒雅,亦文亦商,以商養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重守誠信,謀利有度,寬厚圓融,內聖外王。

附,白圭經商之法:

1 要處理好財務關係

白圭對「仁」的解釋是「能以取予」,意思是懂得並善於處理「取」和「予」之間的財務關係。作為大商人,白圭獲取利潤的胃口是很大的,而利潤是從交易對手和幫助自己經商的人身上賺來的。這些都是「取」。但是,光「取」不「予」,就很快會無處可「取」了。他已經認識到,要「予」交易對手一些利益,要「予」幫助自己幹活的勞動者一些利益。財務關係改善了,自身的利益才更容易實現。

2 要財貨流通

白圭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繫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只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歉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持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

3 以薄利多銷為原則

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認為大利不一定要靠經營昂貴商品或靠在交易中賣高價來實現。昂貴的商品非一般人購買力所能及,銷量有限;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眾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樣有利可圖。他主要經營的是穀物糧食、絲綿蠶繭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不高,但是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仍可獲厚利。在經營穀物時,他不同於那些囤積居奇、在荒年以儲存的糧食牟取暴利的商人。他反對在糧食緊缺時蓄意哄抬物價。白圭在實踐中提出「欲長錢,取下谷」的觀點。「下谷」是指廣大民眾消費的穀物,價格低、利潤少,但銷量大,經營「下谷」同樣可以實現比較大的利潤。他還主張「長石斗,取上種」。意思是將顆粒飽滿的穀物作種子,這有助於提高糧食產量。

白圭經商之術:

1 要勤儉寧靜

白圭克勤克儉,身體力行,精心創業,是一個自制力極強的人,絕不會因為賺了錢就去揮霍浪費,「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

2 根據時機決策

白圭經商基本原則是「樂觀時變」,即預測市場行情變化並據以進行理財決策。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理財決策思想。其中,「人棄我取」是指當商品供過於求、人們不願問津時,就趁機買進。他深知「賤下極則反貴」的道理,所以趁其供過於求,價格低廉時買進。「人取我予」則是當自己手中的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時,就趁機賣出。這就是「貴上極則反賤」的道理。白圭說的「時變」也包括農業豐歉對商品價格和供求的影響。他認為在凶災之年,糧食歉收,但其他農副產品未必減產。因此,社會出現豐年糧價比其他農副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災年相對較高的情況。於是,白圭就在豐年買進價格較低的糧食,賣出價格較高的農副產品;在災年則賣出糧食,買進農副產品。

3 決策必須加以貫徹

白圭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把握時機,不可遲疑觀望。白圭對經商的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靠賤買貴賣獲取利潤。他在穀類成熟的時候收購糧食,出售絲織品、漆類;在蠶繭收穫的季節,收購帛絮,出售糧食。他對各種市場信息極為重視,反應也極快,出手果斷。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立即作出決定,是買進還是賣出,絕不錯過任何一次良機,用他的話說就是「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

綜上,白圭經商之道即是「仁」道,經商中的「公心」體現;其術就是寧靜之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觀時變,趨時機。千年後陽明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最好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口一說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筆記7,先秦宗教小史之一

TAG:隨口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