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讀《論語》20——閑著讀點書系列

我讀《論語》20——閑著讀點書系列

孔子周遊列國,希望能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付諸實踐,雖汲汲以求,但總是難免於失敗與失望。

有一天,孔子累了,看著隨行的弟子們,好像在自言自語。

子曰:「己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μ衛靈公》

大意是,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愛慕德行像愛慕美色的人呀!」聖人是如此悲哀,卻也為我們指出了另外一個基本的事實:好色,是人之本能,是自然之性。

《禮記》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裡的「大欲」,也就是人作為自然之人的基本需求。到了孟子更是說:

「食色,性也。」——《孟子μ告子上》

並且當孟子遇見齊宣王時,後者曾經很坦白的承認自己有三大毛病:「好色、好勇、好貨」。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孟子μ梁惠王下》

齊宣王作為一國之君,據說在他執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他主政期間光大了的稷下學宮,可以說是造成「百家爭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可見,在當時社會,上至國君,下至黎民,並不諱言「好色」。

除了色,儒家亦言食。且不說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μ鄉黨》),在「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μ述而》)章中,也要有飯可食、有水可飲,因為這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便獲得孔子無數次表揚的顏回同學,無論生活再怎麼清苦、再怎麼好學,也需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μ雍也》)的基本條件。

可見,儒學絕非空談心性,它承認人的生存本能。只不過在儒家看來,「食、色」,對於人來說,是為了能夠活著,但活著卻不僅僅是為了「食、色」。

譬如針對前面齊宣王的三大毛病,《論語》中有一章非常有針對性的解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μ季氏》

大意是,孔子說:「君子(的養成),需要在三個方面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血氣還不夠成熟,要戒備的是貪戀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正在旺盛期,要戒備的是爭強好勝;而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弱,要戒備的是貪得無厭。」

生命脆弱,人性有弱點,稍有不慎,很容易誤入歧途。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曾將人生的各種生命活動歸結為四等,即四種境界。分別是:一本自然的「自然境界」,講究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修身養性,從而「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到最高層面,生命得以最大化發展的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第308頁)。四層境界由低到高,正向我們展示了人生追求的無止境。

我們前面談到的人的自然本性類似於這裡的自然境界,用馮友蘭的說法就是,一個人按照他的本能或社會習俗而生活,他們做各種事情,但是對自己所做之事缺乏自覺,或不真正意識到它的意義。人如果僅僅停留於自然境界,按照自然本性過此一生,顯然沒有什麼意義或者意義不大,誠如網路流行語所言「25歲死亡、75歲入土者」罷了。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72人,很多弟子在當時就有很大的成就,無論是在文化傳播、國家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儒學顯然是入世的哲學,在儒家看來,人的自然本能需求雖然不可或缺,但也不能過度擴張。人生的意義在於超越自然本能,朝著更高的境界發展。當然,超越的方式就是孔子前面所提到的「三戒」(《論語μ季氏》),而要能夠做到「警惕戒備」,需要的是外在的教育和內在的修為。經歷這一過程,跨越了「三戒」,也就是「好德」,也就是「賢賢易色。(《論語μ學而》)」

自然本能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但人生不能只為了活著。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μ衛靈公》

大意是,孔子說:「君子應該謀求道義,不謀求衣食。耕田者,未必不挨餓;學習知識,則(反而)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憂道是否不明不行,不擔憂是否貧窮。」

現實確實如此,一切為了謀生,可能真的未必能夠生存。不汲汲於富貴者,反而有可能成就事業。到了那時,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就不成問題了。超越自然境界,也就意味著個人的發展,而對於發展而言,外在表現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其典型代表則是「富貴」,儒學並不諱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μ里仁》

大意是,孔子說:「取得財富和權力,這是人們所想要的,不用正當的方式去獲得,君子得到了也不會接受。貧窮與卑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式來擺脫,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如果違背了仁愛之德,即使成名又算什麼君子呢?君子任何時候都會將追求仁作為基本的準則,在匆忙急促的時候是這樣,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是這樣。」

人與人的區別,不在於富與貴。物質上的享受、自然本能的需求,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基本屬性,即使對於享樂的愛好,本質上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君子與小人之別,關鍵在於手段的不同。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且愛之有節;小人貪財,不擇手段,且貪得無厭。這是因為君子不僅要養身以生存,還要養心以求仁,養德以揚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論語μ述而》

大意說,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是在市場擔任一個守門人,我也願意去做;如果無法以這樣的正當手段求得,那麼我還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吧。」

對於財富的態度,儒學一貫堅持這樣的原則。一方面是可求,可以不在乎職位的貴賤,「行行出狀元」,不妨各逞其能;一方面是如果不可求(正當手段求不到),也不用怨天尤人,只需安於自己的內心,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這當然是儒家的理想,但現實中人生存於社會,往往受到其所在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大到國家,小到單位、團體,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理想的環境是德高、才富者永遠具有上升的空間和通道,但理想的環境可遇不可求。所以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意也是在說,發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說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另一方面,人之發展,不要因為外在結果(富貴)的偶然性而選擇停滯。從自身而言,還可以確立目標、堅定信念,遵從自己的內心,並持之以恆,這樣的話,總會有所收穫。

跨越自然境界,發展當無止境,關鍵在於個體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μ憲問》

大意說,弟子原思問什麼是恥辱?孔子說:「政治清明,拿薪水(是正當的);政治不清明,拿薪水,這就是恥辱。」

一個關心什麼是恥辱,並時時能夠提醒自己的人,是不會墮落的。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μ泰伯》

大意是,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重視死亡,履行正道。危險的地區不進入,混亂的國家不居住。政治清明,就出來從政。政治昏暗,就隱而修身。國家有道,而自己很貧賤,那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那也是恥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是為人的根本,「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是人做事的規則,「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是價值判斷。

所以,讀《論語》,在於學習做人之本,處事之法,以及自己如何選擇,進退有序。而這些,正是人之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舟微視 的精彩文章:

TAG:木舟微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