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是過新年,都是老套路

說是過新年,都是老套路

文稿原創

圖片來自網路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01

《舌尖上的新年》中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所以只好年年依舊。」隨便的結果是,節日不再像節日,新年也不再有新意。年味淡了,我們不由得開始懷念記憶里的新年。

印象里每年臘月三十的早上,母親會往鍋里打幾顆豬油糖水荷包蛋,心滿意足地看著我和姐姐連同晶瑩剔透的湯汁都喝完,再開始團圓飯前的最後工序。

父親端著自己家熬出來的米漿高空作業,把早些天託人寫好的春聯糊上牆,再在門前一左一右掛上一對大紅燈籠。我扶著木頭梯子,生怕他有半點閃失,眼神無一刻不停留在他抹平對聯的手上。

吃年飯前必須放鞭炮,紅色的包裝紙稀里嘩啦地跳竄進堂屋,跳竄進我們黑色的眼睛裡。母親就在這黑色眼睛裡轉動紅燒武昌魚的菜盤,讓魚頭朝上,「這是力爭上遊」;

雞蛋草魚糕蒸熱了,將胡蘿蔔切成五個瓣的小花,同菱角青黃椒、三角的紫色洋蔥頭,還有黑木耳白肉片一起爆炒,勾芡兒澆汁作頭盤帽子菜,「這是步步高升」。

第一杯酒斟給父親,祝他事事順心,他再夾起兩塊年豆腐,我和姐姐一人一塊,「這是清白幸福」。

狗兒看看玲琅滿目的一桌菜,知曉吃已經完全不必再稀罕了,就在一團白茫茫的香霧裡跟著一起升騰上了天空。

年飯後梳洗完換上新衣新鞋,連襪子和拖鞋也是新的,都是早早拉開柜子瞧了又瞧挪不開眼的,現在加在身上,感受著清爽的橡膠鞋底落在同樣清爽的地板上,如此歡欣雀躍,真是恨不得拽一拽時間的軸繩,叫它多停留一會子。

等到大了些,明了了一年365天這最後一天度過的模式,除了讓人身心俱疲將和平常一樣並無差別,便越覺得索然無味起來。

說是過新年,都是老套路!這套章程從臘月十五就開始。在我們家,年前衛生要做足足半個月,一家人像上了發條般卯足勁兒,度過灰暗壓抑的半個月,拼死拼活忙到最後一天。

好容易到了正月里走親訪友,一天四五頓酒席,不去不像話,不吃主人又多心,菜是家常菜;婦女們歪坐在火爐邊七嘴八舌攀比閑聊,望著我日益豐盈的大臉盤恭維幾句「又瘦了」,話是老話;男人們通宵賭牌吃煙,牌桌酒桌你來我往,事也是老事。

初五一過消停不少,但假期也所剩不多,我媽終於能半眯著端詳我爸烏黑的眼圈裡鑲著的一隻猩紅眼球,無精打采地說「一到過年,人就累得不行。」喊累的話毫無創新,但他們年年如此,決不改變,也決不相信改變。

如此,春節終於變成了日曆上無比沉悶而面目模糊的一天。

02

我常常在想,要如何才能重新喚醒記憶里對於新年的期待之情呢?期待究竟是從哪裡生長出來的?又有多久沒有和它碰面?

我所理解的期待是對平庸生活的有效報復,是黑白灰背景里的一抹彩;是日日清粥小菜後的魚肉,也是頓頓葷腥後的素齋;是脫下笨重的滑雪服換上的三點式泳衣,也是看厭了大雪紛飛就去往的熱帶叢林。是魔法,是靈感,是反擊,是創新,是儀式!

春節,在中國就是第一個非比尋常的儀式!《小王子》里的有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們懷念兒時的新年,多半不是因為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的行為本身,而是因為它們就像封在冰磚里的一粒種子,一定得用一整年的時光去捂熱,經過漫長的等待,我們的手心捧著熱氣騰騰來之不易的美好,恭恭敬敬地在新年第一天把它埋入土裡。

未來很久,我們都靠咀嚼著這新生出來的希望去抵抗風暴的侵蝕。倘若還未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幼苗罹難死去,新年會告訴我們沒有關係,因為一到這個時候又能開啟新的。

貧瘠的物質使「非比尋常的美好」具象為貼一幅漂亮的春聯,穿一身整潔的衣裳,還有餐桌上一條力爭上遊的魚,這一切使我們的內心感受到新鮮的空氣即將擁入懷中,鼓滿初一的船帆。

然而富足的今天,曾經奢侈的年貨得來簡直太容易,從繁重的大掃除中直起身,擦乾雙手,一家人衝進最近的超市,扯開幾個塑料口袋填滿肚皮,看著賬單上的數字無所謂心疼,風風火火回到家,根據往年的經驗盤算起還未做完的雜事。然後太陽升起,儀式終於成了年復一年不變的模式。

是否有想過,年味兒從來沒有變淡,只是我們固守陳規,麻木而懶惰地履行過年的套路,卻從來不曾用心思考,隨著生活的改變,對於儀式我們需要的也早已不同?

03

並非斥巨資、耗長時才能創造儀式感。

租來的小房子,斷然沒有精裝的必要,花點時間用碎花布包住床頭門框,自己動手描一幅鄉村油畫,采一束狗尾草裝進玻璃瓶,拿舊麻繩繞上幾圈,簡陋的房子里也能呈現出韓式田園風格;

再比如吃飯,米其林餐廳一頓繁複講究的法式大餐固然很好,就餐的喜悅之情並不會因為花銷驟降而必然大打折扣

我聽說過一個全職媽媽為挑食的兒子堅持做了一百天不重樣的早餐,擺盤、搭配總是驚喜不斷。

用心生活

好好吃飯

不由得想起來小時候,我總是趁著給父母盛飯的機會,用鏟子把大米拍成圓鼓鼓的形狀,昨天用玉米青豆拼了綻放的小花,今天就用青菜和西紅柿擺成樂呵呵的笑臉,「是不是格外好吃?我還在米里偷放了黃酒哦!」我樂此不疲,一家人胃口大開。

直到有一天母親一把奪過我手裡的碗遞給父親,「夠了!餓得要命還在瞎折騰」……想來是他們生意太忙!後來,我沒了這個習慣,家裡也很少出現類似瓜皮炒肉、手工炸醬包一類稀奇古怪的菜肴了。

「窮講究」和「瞎折騰」成了經濟務實、講求效率的社會裡一對十分委屈的貶義詞。然而因為怕麻煩,我們一而再再而三重複著的粗糙無趣的食物和生活,你當真以為只有過年這三兩天?

得過且過、飢不擇食還有抄近路、走老路的事情難道不是每天都在發生?生活本身是審美的,但乏味的日子竟然沒有因為一個「新年」而就此剎住,這也不怪新年少了新氣象。

親愛的讀者,如果此時此刻,你既殘留著三分歸家團圓的感動,又厭倦了過年的老套路,希望接下來列舉的我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新年新儀式能帶給你不一樣的靈感。

1、擁抱家人,一起唱歌跳舞,跳操打球;(看著爸媽濃情蜜意,在廚房裡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吃完飯在門前的桂花樹下打羽毛球,直到下起小雨,我真想把這一天做成書籤夾在書里。)

2、為母親梳頭、父親泡腳,給姥姥剪指甲,和爺爺說說陳年往事;(我從未聽過爺爺念《三字經》,也不知道從前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腦梗後他的話從不像今天這樣多。而這時候我媽正窩在她的媽媽的青紗帳粗麻大床里講悄悄話,姥姥又哭了,卻是喜悅的淚水。)

3、花上一段時間待在廚房,嘗試兩個不曾做過的小菜,即使工序複雜,手法精細,最後不見得成功;(小姑從市裡專門買了春卷皮,又自己醒面做了胡蘿蔔豬肉餡兒的包子讓妹妹端過來,味道清新。爸爸因為我突發奇想的「彩色珍珠糯米丸子」多喝了二兩酒,誇口下次還要改進。)

4、重新擺放房間的陳設,告訴那些多年靜止的傢具我們沒有忘記它的存在;(在多年不曾挪動過的書箱下面,我發現了一封多年前沒有寄出的信,想了很久收件人究竟是誰,後來記起那個幼稚的筆名和落款都是自己。)

5、給孩子講講年的傳說和習俗,做做傳統手工,比如剪紙;(沒有剪紙,不過畫畫實在是討小朋友喜歡的技能,靈感的激蕩是雙方的,原來我心裡的童真還有那麼多沒被開啟。)

6、拿起畫筆,畫一張年畫,寫一幅春聯,丑一點也沒關係;

7、拍一張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電腦和手機里,沖洗出來夾在相冊或掛在牆上;(爸爸的床頭終於有了一幅四個人一起的合照,遺憾的是過去很多年我們從沒不曾記起,因此也看不出變化。)

8、與家人一起做年終總結,比如長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開心最難過的事情是什麼,讀了哪些書,工作所得......

9、同樣的,也可以共同商定新年計劃;

千萬不要瞧不起創造儀式時的「窮講究」和「瞎折騰」,很多時候,剛好是在這些無用的瞬間賦予了歲月姓名,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之心,藉由這個小停頓沉入心的海洋,觸底後用力一蹬,才能浮起來再次出發。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學會了感恩、尊重,並留下了許多幸福美好的回憶,因而也更加懂得每一時刻的獨一無二。

1

END

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產後比恢復身材更重要的是什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