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觀之寶藏】漢半兩銅錢

【大觀之寶藏】漢半兩銅錢

漢半兩銅錢,直徑2.4,緣厚0.1,內穿0.8厘米,重3.8克,兩枚錢文向外粘結,現藏於宜賓市博物院,展於大觀樓二樓展廳。錢幣雖小,其卻反映了「半兩錢」逐步走向衰亡的歷史。

漢高祖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西漢王朝。據文獻記載,漢高祖年間,處於戰後初期,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無力鑄行貨幣,故仍襲秦制,繼續使用秦戰國半兩和秦代半兩。稍後,因患「秦錢重難用」極不方便商品交易,故「更令民鑄錢」,即讓當時的地方豪強大戶鑄錢。由於當時沒有明令規定鑄錢的標準,所以各地鑄造的「半兩錢」的大小、重量都很不一致。一般約在三銖左右,但不少半兩錢的實際重量不到三銖甚至連一銖也不到即錢界所謂的 「榆莢錢」,今重在2克左右,造成了幣制混亂。到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進行整飭幣制,鑄八銖半兩錢,今重在3克到8克之間,《漢書高後紀》載:「高後二年七月,行八銖錢」。顧烜在其《錢譜》中說:「高後時,既患莢錢之輕,又患秦錢之重,故更鑄八銖錢,錢文曰半兩重八銖」。

此錢重量、大小均與呂后時鑄造的「八銖半兩」相似,應即此錢無疑。

在此後四年中,或許還嫌「八銖半兩錢」還太重之故,所以到呂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又行「五分錢」面文仍為半兩。「五分錢」為「八銖半兩」的減重錢,其直徑為2.0cm-2.5 cm之間,重約六銖,今重在3克以下。又過了十多年,到文帝五年(公元前165年)十月,除盜鑄錢令,另鑄法重四銖的半兩錢,其直徑和重量上均比呂后半兩錢有所減小和減重。《漢書·食貨志》載:「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乃鑄四銖錢,其文曰「半兩」,今重一般在2.5克至2.8克之間。再過五十多年,到武帝初年,又對法定半兩錢進行減重,由四銖變為三銖。《漢書·食貨志》亦有「武帝又鑄三銖錢,重如其文」的記載。此後二十多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也即此枚錢幣發行七十多年後,「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從此,半兩錢便被五銖錢所代替,不再鑄造發行。

——END ——

文: 周 林 | 排版:潘大利

校稿:張家維| 審稿:黃樂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宜賓市博物院 的精彩文章:

《宜賓非遺II》之宜賓燃面傳統製作技藝

TAG:宜賓市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