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銅鏡里的歷史

銅鏡里的歷史

人類誕生之初,逐水而居,少不了臨水而照。納喀索斯,古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便是有一天在水中看見並愛上了「自己」,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中國早在數千年前就發明了銅鏡,現存最早的銅鏡,是出土於齊家文化墓葬中的銅鏡,距今已有4000餘年。從此,銅鏡的歷史,就成了古人日常生活的歷史。

《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截取了中國古代銅鏡發展歷程中的若干片段,通過古人鑄造、使用、收藏和鑒賞銅鏡的種種細節,展現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

《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霍宏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霍宏偉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考古學,對銅鏡與錢幣有很深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他的視角出發,揭開那一段凝固的歷史。

三個皇帝與鏡子的故事

對於古人而言,鏡子不僅能夠映照容貌,還能趨吉避邪,預知未來,上至皇帝老兒,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其鍾愛有加。中國皇帝和鏡子的逸聞很多,現選三例故事來說一說。

第一例是秦始皇以鏡照宮人。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攻入咸陽城,在咸陽宮巡視大秦庫府時,發現了一面奇異的大方鏡,人立鏡前,影則倒見,甚至還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原來這是秦始皇執政時用來威懾群臣的銅鏡,對著鏡子,凡照出有邪心者必斬之。

面對這件寶物,劉邦並未心動,而是閉庫封門,等待項羽的到來。後來,項羽命人將府庫中的所有珍寶,包括這面大方鏡,全部運往楚地,後便下落不明。山東淄博西漢齊王墓五號器物坑曾發掘出土一面龍紋五鈕長方鏡,高1.15米,依稀可見秦王鏡的風采。

第二例是隋煬帝引鏡自照。隋大業年間,煬帝楊廣不惜動用全國之力修大運河,並乘坐龍舟從東都洛陽南下揚州江都宮。他建迷樓,鑄銅鏡屏,過著奢華糜爛的生活,以致天下大亂。楊廣更是無心理政,反而借酒消愁,更加荒淫無度。「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其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大業十三年(617年),在嘩變軍將的威脅下,煬帝自縊而亡,結束了其可悲的一生。

臨淄西漢齊王墓五號器物坑龍紋鏡

第三例是唐太宗的三鏡之喻。大臣魏徵卒後,太宗親臨慟哭,為制碑文,自書於石。「太宗後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段話後被白居易引入詩作《百鍊鏡》中:「太宗常以人為鏡,鑒古鑒今不鑒容。」

秦始皇、隋煬帝及唐太宗三位皇帝的用鏡所為,各不相同。秦始皇以大方鏡照宮人,膽張心動者斬殺之,以武力一統華夏,但大秦朝二世而亡;隋煬帝年輕時欲效仿始皇,開疆拓土,創立偉業,年過半百後卻心灰意懶,迷樓鏡屏,為所欲為,天下大亂、無力回天時,又覽鏡自嘲,不思進取,以致國破人亡;唐太宗勵精圖治,常保三鏡,遂有「貞觀之治」,坐穩大唐基業。三個銅鏡故事,映照出三位皇帝不同的治國理政觀,至此,鏡子已從普通的梳妝照容器具,上升到了關乎王朝興亡的層面。

而即使對於普通人,銅鏡也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照容理妝的物件,更是一件觸及精神的神秘寶物:中原地區兩座新莽時期的墓葬中曾各出一半殘破的銅鏡,合在一起竟然是一面完整的鏡子,「破鏡重圓」的故事活生生地出現在考古工地上;一座北宋磚室墓內頂部懸以銅鏡,以「取光明破暗之意」;北方地區一些遼代佛塔塔身鑲嵌成百上千面銅鏡,以昭示「佛光普照」之寓意……由此數例,可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之博大精深。

洛陽鏟下驚現東周大墓

在長達4000多年的中國銅鏡發展史中,戰國、兩漢及唐代銅鏡,並稱中國鏡鑒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本文重點選擇這三個代表性時段的代表性銅鏡,試圖以此來詮釋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起承轉合。

1928年盛夏的一場暴雨之後,河南洛陽東郊金村東北側的田地出現塌陷,有人懷疑下面可能是古墓,用洛陽鏟一探,果然是一座積石積炭墓,後來又相繼發現了附近的另外7座大墓。自此以後,該墓葬群被盜掘的時間長達3年,出土精美文物數以千計,轟動一時。但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些文物大多流落海外,如今散佈於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館中。

金村大墓盜掘現場

金村8座東周大墓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城東北隅。目前收集到的出土銅鏡圖像資料共計24面。根據工藝技術的差別,可分為一般工藝鏡與特種工藝鏡。一般工藝鏡,即一次翻模成型、鑄造而成的銅鏡,共計15面。特種工藝鏡,也就是經過特殊製作技術加工而成的銅鏡有9面,包括鎏金、金銀錯、嵌玉和琉璃、透空複合、彩繪等多項技術,甚至有在一面銅鏡上反映出數種工藝的,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鑲嵌工藝的大量使用。

金村出土嵌玉琉璃鏡

9面特種工藝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銀錯狩獵紋鏡和嵌玉琉璃鏡。金銀錯狩獵紋鏡為圓形,直徑17.5厘米,除圓鈕座,半環鈕,鈕座之外,飾以六組金銀錯紋飾。其中三組為錯金的渦紋,還有三組不同紋飾,尤以騎士搏虎圖最為著名。畫面右側是一武士,頭戴插兩根羽毛的鶡冠,身披甲,左手執韁,右手持劍,蹲在披甲的戰馬上,正向一隻猛虎刺去。左側的立虎張牙舞爪,全身飾以斑紋。第二組為二獸相鬥圖,第三組是一隻蹲立於扁葉之上、展翅欲飛的鳳鳥。三組紋飾皆嵌以金銀絲,金黃色卷緣,大部分被覆以綠銹。在鏡鈕、鈕座、凹面寬頻、鏡緣等處均殘存鎏金。鏡面用含錫量高的白色青銅製成,與鏡背成分不同,是難得的複合鏡。

對於這面銅鏡上的騎士搏虎圖,沈從文先生認為可能反映的是「卞莊刺虎」的故事。卞莊,亦稱卞莊子,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著名的勇士。莊子欲刺虎,館豎子制止了他,說:「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覺得有道理。過了一會,兩虎果然開始搏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後以此典故來指趁著兩股勢力相互爭鬥、兩敗俱傷之際,將其一網打盡。金村出土狩獵紋鏡是目前發現的我國銅鏡中最早的人物鏡。

另一面嵌玉琉璃鏡,製作工藝別具一格。鏡為圓形,直徑12.2厘米,藍色琉璃鈕,鈕上以一直徑較大的白色目形紋為中心,左右各有一穿孔,外飾六組大小相同的橢圓形紋一周,其外套一紅棕色玉環作為鈕座。座外以藍色琉璃為地,飾以白色目形紋和由七個小圓點組成的花瓣形紋,分為內、外兩圈。內圈有十二組紋飾,目形紋和花瓣紋相間繞鈕座排列。外圈有十八組紋飾,每兩個花瓣紋之間飾兩個目形紋。鏡緣嵌一飾有綯索紋的玉環。

有學者認為它沒有鏡鈕,無法把持,所以不是銅鏡。我曾對此銅鏡照片進行認真、仔細地觀察,發現在鏡中心同心圓的左右兩側,各有一穿孔,孔洞均打在兩個蜻蜓眼之間,盡量不破壞同心圓的美觀,且不引人注目。這兩個穿孔應該是穿系綬帶的,與鏡鼻的作用相同。對照銅鏡的五個基本要素,即形制、鏡鈕、鈕座、主區紋飾、鏡緣,該鏡均已具備,應是一面堪稱上品的嵌玉琉璃鏡。

金村大墓出土器物群無疑是20世紀我國最重要的文物發現之一,它的流失是國人無法言說的痛,就像敦煌文書的損失一樣,其價值無法估量,希望國人能銘記傷痛,不讓歷史重現。

揚州漢墓為何多銅鏡

兩漢時期的特種工藝鏡,上承戰國,下啟唐代,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以往發現的漢代特種工藝鏡,主要包括鎏金鏡、彩繪鏡、金銀錯鏡等類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江蘇揚州地區漢墓科學發掘出的特種工藝鏡中,還出現了此前所未見的金銀平脫鳳鳥紋鏡、貼鏤空銅箔禽獸紋鏡、貼金銀箔漆繪雲氣紋鏡,為銅鏡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江蘇揚州在漢代先後被稱為江都國、廣陵郡、廣陵國,經濟發達,富庶甲於東南。揚州漢墓出土的特種工藝鏡,代表了漢代制鏡技術的最高水平。

1991年,揚州市甘泉鄉巴家墩一座西漢墓出土了4面特種工藝銅鏡,其中兩面銅鏡修復後較為完整,分別為貼鏤空銅箔禽獸紋鏡、貼金銀箔雲氣紋鏡。這座墓屬於西漢中晚期貴族大墓。

2007年,揚州市西湖鎮蠶桑磚瓦廠工地3號西漢墓出土一面金銀平脫鳳鳥紋鏡,直徑18.4厘米。此鏡出土於西漢土坑木槨夫妻合葬墓,墓主人董漢,字子翁,已達到列侯級別。

2010年,儀征市新集鎮前庄磚瓦廠12號西漢墓出土一面鎏金四乳四虺紋鏡。如果將這面鏡子不同時期的圖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會發現鏡體鎏金在慢慢發生變化:從色澤金黃、光鮮如初,到色彩變暗、顏色漸深,甚至局部變黑。2015年10月25日,當我在儀征博物館庫房用手捧起這面鎏金鏡時,簡直無法相信,它與我在圖錄上看到的會是同一面鏡子。那時的鏡體已經色澤暗淡、顏色完全變深了,讓人不禁感嘆:兩千多年前的寶物重現人間時的美好,只是轉瞬即逝的剎那。

儀征前庄磚瓦廠12號西漢墓鎏金四乳四虺鏡

揚州地區漢墓還出土了大量的一般工藝鏡,數量至少在300面以上。為什麼會在揚州漢墓出土類型多樣的特種工藝鏡及數量眾多的一般工藝鏡?第一,漢代廣陵經濟繁榮,財力雄厚,被司馬遷稱為「江東都會」,為銅鏡鑄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第二,漢代廣陵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漆器製造業的發展,漢代廣陵應是東南地區漆器製作的一個中心,揚州漢墓發現的金銀平脫鳳鳥紋鏡、貼鏤空銅箔禽獸紋鏡、貼金銀箔漆繪雲氣紋鏡等特種工藝鏡,就是漆器工藝在銅鏡上的運用,是漆器與制鏡技術的完美結合。第三,漢代廣陵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銅礦資源,為鑄鏡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證。另外,就社會風俗而言,吳人自古喜好華美、奇異之器,這一地區出土了大量的漢唐文物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日本皇室寶庫里的秘寶

1934年11月5日上午,一位中國學者走進日本奈良皇室寶庫正倉院,登木梯,入倉門,盡覽倉中寶物。之後,他於1940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國學者研究正倉院的著作《正倉院考古記》,此人乃是1933年赴日任京都帝國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講師的傅芸子。

正倉院建築外景

2003年,又一位中國學者被獲准進入正倉院,對其木構建築本身及其周圍自然環境進行實地調查、拍攝,他就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藉助於傅芸子、韓昇兩位國內學者的著述,我們有機會認識和了解傳說中的正倉院,特別是其中珍藏的種類繁多、工藝水平頗高的銅鏡。

正倉院創建於750年,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西北,分為北、中、南三個倉庫。從外表來看,正倉院就是普普通通的干欄式木構倉庫,其中部分寶物屬我國隋唐時期的器物,由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留學生、僧人等歷盡千辛萬苦帶回扶桑。

歷史上正倉院曾遭遇過一次盜竊事件。寬喜二年(1230年)10月27日,有賊潛入正倉院北倉,盜走8面御鏡,從奈良跑到京都去銷贓,結果卻是無人敢買。賊人惱羞成怒,把銅鏡砸成碎片棄之。後來,賊人東窗事發被抓,經審訊才知他盜竊了國寶,官府趕緊派人將銅鏡殘片撿回來,歸還了正倉院。

正倉院現藏銅鏡55面,分置於北倉與南倉。北倉上層南棚原藏鏡鑒20面,為光明皇后捐贈,後因被盜損毀兩面,無法修復,餘18面。南倉上層南棚藏鏡鑒37面,為東大寺藏品,鏡背紋飾、製作工藝均優於北倉藏鏡。

55面銅鏡,似群星閃耀,流光溢彩。其中最特別的當屬鎏金銀背山水八卦鏡,世上僅此一面。鏡為八瓣菱花形,內切圓形。花蕾形鈕,陰線刻水波紋鈕座。內區圍繞鈕座,四面各有一座仙山,仙山之間分別飾以兩位仙人與兩隻舞鳳、兩條盤龍。其中,一位仙人端坐於林間撫琴,引來鳳鳥翩翩起舞。另一位仙人獨坐于山石筌蹄上吹笙,有鳳來儀,這位仙人就是王子喬。近鏡緣一周,鏨刻雙鉤八卦卦名、卦形及五言律詩一首。此詩從畫面景物中的舞鳳、盤龍寫起,觸景生情,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舞鳳歸林近,盤龍渡海新。緘封待還日,披拂鑒情親。隻影嗟為客,孤鳴復幾春。初成照膽鏡,遙憶畫眉人。」

鎏金銀背山水八卦鏡背面

這面鎏金銀背山水八卦鏡,集人物、山水、花鳥、詩歌等元素於一鏡,鏡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在中國本土發現的金背鏡與銀背鏡中尚未見到過的,推測此鏡有可能是唐朝皇室為日本遣唐使特意製作的。

除了上述盜竊事件,正倉院歷經1200多年,內藏數以千計的寶物大都保存完好無損,可說是人類物質文明收藏史上的一大奇蹟。探究其源,與日本不管政權如何更迭,始終嚴格遵守敕封制度分不開,骨子裡是日本人對歷史的尊重、對文物的愛護。正倉院這批寶鏡上展現的,是大唐帝國的風土人情,是中華盛世的「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但它恰恰是被鄰國保存下來的,日本對待文物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鵰鶚騰空猶逞俊,驊騮嚙足自無驚。時來未覺權為祟,貴了方知退是榮。只恐重重世緣在,事須三度副蒼生。(《和僕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唐代詩人劉禹錫吟出的「心如止水鑒常明」,道出了文人墨客一種美好的心靈追求。如果將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銅鏡連在一起的話,那無疑是一條歷史的長河,或浩浩湯湯,波瀾壯闊,或低吟淺唱,細水長流,演繹著銅鏡發展的精彩與無奈,直至悄然謝幕,這就是拙著《鑒若長河》書名的由來。

歷史是一面鏡子,鏡子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照容顏變化,可鑒國家盛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 的精彩文章:

易烊千璽將守護大克鼎,上博「鎮館之寶」能否再度引發熱搜?
誰說只有年輕人喜歡現代舞?58歲的他用鏡頭定格每一個形隨心動的瞬間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