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番外篇:弗里達的個展

番外篇:弗里達的個展

消弭誤解的方法,也許就是溝通吧?然而,卻也不是完美的機制。

當一個人的思想成型而穩固後,這個世界與他之間便再也沒有「多餘的」關係。拒絕溝通,這是我們常常用來省卻麻煩的習慣性動作。

反正,他人即是地獄。

我還沒有停止生長,誤解過無數人,包括自己,最終還是能夠選擇重新接受。

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伍後,買了票,上樓。

那個以前總提不起來興趣的畫家啊,最終讓我的眼眶濕潤,看到了繁星。

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 20世紀世界最有名的女畫家之一,迭埃戈·里維拉的太太,米蘭的Mudec美術館正在舉辦她的個展。

對藝術家而言,最美妙而且最難的事,莫過於提供一種新型的觀察方法。那些以自身世界為創作源泉的藝術家們,無疑是弗里達·卡洛式的。

「我希望離世是快樂的,我不願意再來。」這是弗里達的臨終遺言,那年她47歲。

我不禁疑問:為什麼把視線投往自身的人,反射回來的往往是痛苦?

人生百味,苦痛只是一種。之於弗里達,這滋味卻彷彿是全部。

嫁給里維拉那一刻,弗里達一定是幸福的吧!雖然,持續而來的就是折磨。

維持倆人婚姻的能量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藝術,是相互間對才華的認可。尤其是弗里達,處於明顯的弱勢。

「我的生命中遭受過兩次巨大的災難:一次是車禍,一次是遇見了里維拉。」

18歲那年的車禍使她喪失了生育能力。在往後的多年中,後遺症也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經歷了35次手術之後,右腿膝蓋以下最終還是被截肢。

而里維拉,這個長像貌似蛤蟆一樣的偉大藝術家,在精神上對弗里達進行著長久的摧殘。

里維拉出軌了,對象是弗里達的妹妹。

里維拉出軌了,對象是某交際花。

里維拉出軌了,對象是。。。

里維拉就是一隻不斷發情的蛤蟆,四處播撒著它的種子。

不知是否出於報復心理,弗里達也沉淪了,公然宣稱要成為墨西哥最放蕩的女人,並且付足實踐。

終於,在結婚的第十年,倆人離了婚,但仍然住在一起。

列寧的偉大戰友列夫·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為了躲避斯大林的追殺,逃來了墨西哥,住在里維拉家,並於弗里達有染。

搬出里維拉家後,還是被刺客殺死。

這是一個著名的政治事件。

托洛茨基是第四共產國際的領袖,擁有重大政治影響力。而里維拉則是墨西哥共產主義事業的積極推動者。

拋卻個人情感糾葛。他的死亡,仍然令里維拉一家人陷入傷感。這個劇情在電影《弗里達》中,亦有描述。

同年,里維拉和弗里達復婚,直到弗里達去世都沒有分開。這是一個形式上的婚姻,彷彿在維繫著某種理想的狀態。

在一生中留下的作品裡,超過三分之二是自畫像。

「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經常獨處,「我」是我最了解的主題。」她還說:「我畫中的信息就是痛苦,徹底畫出自己的生活,我相信這是最好的作品。」

Mudec展廳中部循環播放著紀錄片,音樂回蕩在耳邊,遊人無限傷感。

還記得2014年,我在廣州某著名書店當售貨員。

某天,一位面色迷茫的中年客人拉住了正在整理書櫃的我。「靚仔,你說藝術到底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我回過頭,推了推眼鏡,「也許,它能夠帶給我們某種心靈上的蘊藉吧。」

客人肅然。

創作者和觀眾的出發點是不同的,能夠取得溝通的點便是「共鳴」。好的作品總會帶來持續不斷的共鳴感,是用情真而深的緣故。

沒見過真跡時,認為弗里達的畫面不好看,那是從畫冊得來的偽經驗。

近百張油畫鋪陳各廳,一張張看完了,回過頭,眼角濕潤。她明明畫得好看極了!

我早早厭倦了與人爭論,一定要說出誰比誰好,誰對誰錯,彷彿顯得自己很懂、很厲害。我不想太膚淺,學著站在理解對方立場的角度,應該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弗里達的畫啊,是她對自己生活痛苦的宣洩出口。之於我們觀眾,對她自己意義更大一些。從我個人的角度,這次刷展還是學到了珍貴的創作經驗。

最後,新年快樂!晚到的祝福!

下期見。

································································································

圖片若干,不分種類順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珂逛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TAG:劉珂逛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