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有華麗的走位就能贏?團戰才是硬道理!

有華麗的走位就能贏?團戰才是硬道理!

原標題:有華麗的走位就能贏?團戰才是硬道理!



「在決定的時間和地點集中戰鬥力」是千百年以來軍事家們在戰場上決戰決勝的要決,後來被人們歸結為「集中兵力」原則。拿破崙說過:「集中兵力,無懈可擊,迅速用兵於關鍵點,這些是確保勝利的原則。」古往今來,所有的軍事指揮家基本上都信奉集中兵力的原則,從公元前5世紀集中使用弓箭手和劍手到22個世紀以後在戰爭中集中使用火炮和前裝槍,從兵力運用形式上來看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以後的150年間,集中兵力的方式變了,但集中兵力的原則卻沒有變。一次大戰爆發以前,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缺乏機動能力,所以防禦一方具有明顯的優勢,躲在塹壕和工事內的士兵利用機槍等速射火器使集中兵力進行線式進攻的敵軍遭到慘重損失。一戰以後,坦克、飛機、潛艇等機械化機動部隊的火力大為增強,使防禦一方成為烏合之眾。飛機可以自由地飛越山川大洋,敵人費盡心機建造起來的線式防禦工事在飛機看來簡直是無用的擺設。即便如此,集中兵力的原則依然沒有變。



古典的軍事戰略是拿破崙、克勞塞維茨、約米尼和馬漢等理論大師們創造的概念,他們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斷定「勝利來自把自己的部隊集中到一個關鍵位置打贏一場決戰」。這種依靠集中部隊和兵力進行決戰的戰法其實是線式作戰、陣地戰、消耗戰的集中體現。無論是1917年的康布雷戰役、二戰期間蘇德戰場上的一系列重大戰役,還是戰後以來的朝鮮戰爭、中東戰爭或兩伊戰爭,都是這種「集全部優勢兵力於一役,最終打贏決戰」的模式。


一次大戰爆發以前,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坦克這樣的兵器沒有出現,地面部隊主要機動力量是徒步步兵和騎兵,雖有一定的機動能力但生存能力很差,躲在塹壕和工事內的士兵利用機槍等速射火器使集中兵力進行線式進攻的敵軍遭到慘重損失,所以防禦一方一度具有明顯優勢。坦克、大炮和飛機出現以後,機械化機動部隊與猛烈的火力結合在一起,使閃擊作戰的進攻方一度佔了上風,而防禦一方則成為烏合之眾,經常是潰不成軍。這時集中兵力的原則其實還仍然沒變。在一次戰役中集中三比一的優勢戰勝敵人是一條古老的軍事法則,軍事家們雖然也經常講運動戰,但運動的目的在於把軍隊集中到某個戰區、前線或要地,然後以強大的優勢兵力來殲滅敵人。軍事謀略家和軍事分析家們雖然智能超群,且經常取得一次次戰役的勝利,其訣竅無非是琢磨如何調動敵我雙方的兵力、形成有利於己方的絕對優勢。


過去,人們習慣於用指數法來計算敵對雙方的兵力情況,認為數量多必然是形成戰鬥力的關鍵因素。敵方有10000人的兵力,我方必須要保持30000人;敵人有1000輛坦克,我至少保持3000輛;敵人導彈射程是50公里,我必須達到80公里以上。這種利用數量優勢對比、利用武器裝備性能優劣對比的指數法是五十年代美國退役陸軍上校N.杜普伊用來計算作戰效能的一種做法。此人是一名歷史學家,曾參加過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他親自經歷的全是那些著名的消耗戰和機械化戰爭,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數百年、上千年以前的戰例進行回歸分析,所以這種方法曾風靡一時。應該看到,這種計算方法適用於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傳統式戰爭,因為在這種戰爭中武器裝備和兵員的數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時代的戰爭中,它卻完全不適用或不那麼適用,因為數量已不再是衡量戰鬥力的重要指標,一支數量眾多而且占絕對優勢的軍隊,如果沒有先進的C4ISR系統必然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僅沒有戰鬥力,反而連生存都很困難,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軍隊就是如此。此外,這種計算方法還很難把人的精神因素、軍事謀略的運用、政治、經濟的重大鉗制因素、特別是信息力在現代戰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力和影響力計算進去,所以不適於作為綜合考慮兵力對比和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的依據。未來的兵力對比,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應突出信息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主戰裝備的發展,把信息力作為計算總體作戰能力和兵力結構的重要戰鬥力要素。在現代條件下如何進行作戰效能評估?我們曾就此進行過國外考察,也調研或詢問過象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以色列TIL公司這樣的權威性諮詢機構,他們對時至今日還有人對什麼指數法感興趣大惑不解,認為那是一種過時的機械的計算方法,而計算機模擬、互動式模擬和虛擬現實技術是廣泛當前流行的效能評估方法。



軍事技術革命使火力集中而無須兵力和部隊集中成為可能,兵力要盡量分散而不是集中,分散部署的部隊在敵人火力圈外待命,通過信息網路系統來集中火力和打擊力,然後對預定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戰鬥轟炸機、海基巡航導彈等遠程打擊系統與全球偵察探測系統結合在一起,使指揮員能夠在瞬間將火力協調並投送到每一個重要目標上。這些打擊系統完全沒有必要集中,它們盡可廣泛疏散,飛機可停在遙遠的空軍基地或海軍航空母艦上,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多管火箭發射系統可廣泛隱蔽在各作戰分隊,發射巡航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可以下潛到深海洋底或游弋在公海大洋。當敵人的坦克部隊或指揮中心等目標被確定下來之後,實時的探測系統、信息處理系統、通信網路和指揮控制系統及精確制導的遠程武器結合在一起,就能在瞬間對敵人發起攻擊,而無須象以前那樣把己方或友鄰軍隊集中在一個寬正面和大縱深的陣地上尋找敵人主力進行決戰。


集中兵力的原則也要修改,應增加一條疏開配置的原則。未來戰爭中,大量集中部隊是十分危險的,這樣的集中不再意味著集中戰鬥力,其實是在幫助敵人集中目標,就等於擺好了架式讓敵人打,伸長了腦袋讓人家砍。無論進攻還是防禦,各分散配置的機動分隊都必須根據分散行軍、集中作戰的原則。各兵團應頻繁地轉移陣地並隱蔽分散行動,將敵人突擊可能造成的毀傷減少到最小。未來攻防雙方的中心不在前線或陣地上,而在主要的武器系統群及其相關的偵察、指揮和控制分隊的配置地區內。這些分隊將在廣大地域內疏開配置。過去的主軸線和輔軸線攻防概念將被兵力兵器集結地區概念所取代。主力部隊必須主要用來對敵實施縱深攻擊或在敵縱深作戰而不是沿接觸線與敵交戰。於是,同時對敵全縱深實施打擊的原則變得十分重要,奔襲分隊的行動成為一種新的作戰樣式。


人們常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看來支點是最重要的,支點的選擇也是重要的,只有選擇對了支點,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在軍事領域來講,什麼是支點?主要是思想、原則、觀念和戰略。最近,美軍把「在決定的地點與時間集中戰鬥力」這一傳統原則修改為「在決定性的地點與時間集中壓倒優勢的戰鬥力效能」。這裡,集中的實質不再僅僅是戰鬥力,而是效能,戰鬥力效能包括機動、火力、防護力和信息力等所有戰鬥力要素,要求的是集中這些效能而不是集中兵力。從集中內容來看,今後重點是集中火力而不集中兵力;從集中的範圍來看,是戰役的集中而不是戰術的集中。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五部:走向未來。第21章:創新戰法。P50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巨嬰,你代表中國人的樣子真難看!
杜特爾特瘋狂給中國打CALL,我們卻只想靜靜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