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的功臣政治

中國歷史上的功臣政治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功臣政治



與王朝政治相伴隨,許多朝代開國之初,都有功臣政治問題。在朝代興替的過程中,無非是天下暴動、和平政變和外敵入侵等幾種基本方式。通過激烈的戰爭方式完成改朝換代的新朝,如漢、唐、明常常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功臣政治。通過政變完成的改朝換代,新朝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功臣問題,如隋朝、宋朝,但功臣政治問題並不嚴重。幾乎可以斷定,凡是依靠功臣努力完成改朝換代的時代,功臣政治就會如影隨形地產生。

君主與功臣的博弈


西漢的功臣政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西漢是沒有任何歷史基礎,單憑軍事鬥爭建立起來的王朝,很多問題都是首次遭遇。


漢代對功臣採取分封的手段進行肯定,當初跟隨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有一百四十三人被封為侯,史書記載,在舉行封爵之禮的時候,還有相應的誓言,即「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同時,「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這個宣誓,顯然是皇帝對功臣們的莊嚴承諾。當然,史書也記錄了白馬盟的另一項內容,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是功臣們對皇室的承諾,絕不允許非劉邦子孫成為皇帝。

政權到手了,皇帝世世代代享受最高權力與榮譽,決不能忘記給自己的一班兄弟分一杯羹。漢高祖與功臣們刑白馬歃血為盟誓,功臣們要世代忠誠劉氏天下,而功臣們有功,也可以世代享受高官厚祿。


但是,這種形式隆重的宣誓及其背後封侯賜位的政治分享,僅僅是賞功嗎?當然不是。跟隨劉邦平定天下的功臣們,除了張良一心要退隱之外,功臣們都成為新朝廷的重臣,成為輔佐皇帝的核心力量。清代的歷史學家趙翼,對此特別概括漢初政治的「布衣將相之局」。從這個意義上說,功臣集團當然不是單純的歷史概念,他們在現實政治中也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皇權對於功臣的依賴,不僅是從前的功勛,更重要的是現實政治的維護與支持。


相對而言,新王朝要治理當今天下,雖然競爭對手被消滅了,但是治理任務同樣繁重。漢高祖的《大風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句,這絕對是新王朝的急迫任務,而舉目四顧,皇帝能夠信任的只有功臣集團。


與西漢相比,後來的功臣問題一般並不嚴重。


○漢光武帝有二十八功臣,後世稱作雲台二十八將,富貴榮華,並不稍缺。但是,漢光武帝卻不給功臣們具體的政治權力,不讓他們擔任朝廷要職。唐高祖晉陽起兵,建唐之後,公布太原起兵功臣,明確功臣享有法律特權,不與政治職位相聯繫,所遵行的可以認為正是光武帝的政策。

○趙匡胤建立北宋,黃袍加身的背後有一批軍事將領的支持,後來又南征北戰平定天下,也出現了一批北宋的建國功臣。天下穩定之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功臣們的兵權,報以大型地產和豪宅,用經濟利益換取功臣們的不參政,依然是光武帝的思路。


○明太祖朱元璋對待功臣的辦法過於殘酷,胡藍之獄先後有幾萬人被株連,曾經的戰鬥友誼一掃而空。皇帝感到功臣集團的巨大政治威脅,才會出此下策。一方面是明太祖過於敏感的心理發揮擴大化的想像,另一方面是戰後君主與功臣的關係確實存在某種緊張。



n@B


功臣政治的負資產

西漢功臣政治的負資產,成為歷代功臣問題的一面歷史鏡子。功臣集團在西漢建國之初的地位如上所述,在政治領域他們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先權。但是,長此以往,漸漸卻生出新的弊端,功臣集團在政治上的排他性,嚴重限制了國家正常有序地發展。


皇帝與功臣集團的關係,具有戰略聯盟的含義,而這層關係是從戰爭時期繼承下來的。戰爭結束之後,國家進入全面建設時期,主軸與主題都發生轉變,這便是打天下向坐天下轉變,暴力革命向全面建設轉變。


但是,和平到來之後,新的王朝持續由功臣集團控制,皇帝與功臣集團的關係就要發生摩擦、矛盾甚至衝突。功臣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這種權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利益,二是政治權力。


在戰爭年代,集團領袖要分權力給自己的各級將領,以便他們更忠誠。韓信與劉邦就有過這樣的過程,韓信要當齊王,劉邦不得不給。因為面對項羽集團的威脅,內部的權力分享有利於內部團結一致。

和平時期,功臣政治的特點是,功臣集團繼續把持朝政,繼續分享權力。劉邦時期解決了異姓王問題,但是隨後地方諸侯坐大,功臣集團問題依然存在。且不說地方諸侯問題,就功臣集團問題而言,他們的存在不過是延續以往的經驗,戰爭時期的權力在和平時期繼續保持。


國家轉型過程中,皇帝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而這一點功臣集團往往不能理解。他們依舊相信,如今更應該分享權力,而這種權力如同皇權在一個家族內部傳遞一樣,他們的權力也可以跨世代傳遞。但是,戰爭是一種特殊時期,相比於和平時期而言,戰爭時期是短暫的,政策是臨時的,即使強化內部團結,注重內部分享,也是戰時的權宜之計。


如果把戰時政策全部在和平建設時期沿用,就會嚴重阻礙國家的轉型。然而,功臣集團過分看重自己的權力,往往不能適應國家轉型,他們甚至阻撓皇帝的國家轉型傾向,阻止皇帝成為全民皇帝。


功臣政治為何必然衰亡


功臣第一代,甚至第二代,他們對於權力的享有似乎有著絕對的正當性,連皇帝和法規也會對此給予承認。但是,進入第三代之後,他們的政治正當性理所當然地會遭到質疑。如此,功臣子孫的不自信會越來越嚴重,而攻擊者越來越理直氣壯。這種現象,表面上是一種政治鬥爭,本質上卻是政治社會的進步,而最終的結局一定是皇帝與士大夫合作,一起結束功臣政治。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結束功臣政治的轉折期,正是漢武帝時期,廣泛採取了從社會上選拔人才參與政治的政策和制度。察舉制是董仲舒提出、漢武帝採納的選拔官員制度。


為什麼漢武帝時期採取新的察舉制度?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功臣政治衰落,需要一個更有活力的選官制度取而代之。


無獨有偶,唐高宗打掉了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之後,也在選官制度上加強了科舉考試的力度。漢朝的選官制度舉孝廉是漢武帝時代大力推廣的,唐朝的科舉制度在高宗、武則天時代有了更大的發展。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展現,一個王朝的盛世景象開始醞釀。


結束功臣政治,挺進新時代,歷史正是這樣演進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弗瑞德 的精彩文章:

大宋第一CEO(1):幸為宋朝人

TAG:弗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