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啥!給我打錢卻不問我銀行卡號!

啥!給我打錢卻不問我銀行卡號!

01

有次,我要還錢給我一個外國朋友,她留了個郵箱給我,然後說「do e-transfer blablabla」 (中文:電子轉賬就可以),我說「我轉到你哪張卡上呢?」,她說「you can just use this emial blablabla」 (中文:就用這個就行)。

說了一堆也沒給我銀行卡號,因為當時我們用電話說的,我沒有完全聽懂,但是也沒好意思問,心想你不給我卡號,我咋轉?

GIF

但是我還是打開了我銀行的APP,找到e-transfer,想說走一步算一步吧。。。

沒想到竟然真的不需要銀行卡號,只需要輸入她的郵箱,再設置一個接頭密碼,錢就被轉走了。。。

但是我的錢去哪兒了?真的被轉到郵箱啦?郵箱還有儲值功能???

02

為了了解這其中的奧秘,我做了個嘗試,就是給自己轉錢,把錢轉到我另一個郵箱,發現了如下的頁面

有點小高級啊對不對~然後我選了我的銀行,輸入了我們的接頭密碼,就存到我自己選擇的銀行賬戶里啦~

然後我好奇的打電話給銀行客服。我問「那如果對方沒有email怎麼辦?」,對方先詫異的確認了一遍「沒有email啊,那還有兩種方法給對方轉錢,1)支票;2)現金,不過通常都用email的啦。」

當然,後來我了解了一些北美的其他銀行,也是可以通過銀行卡賬號轉的啦,還可以通過手機號碼呢~

03

為什麼北美同學會選擇這樣的轉賬方式呢?並不是說不好,我覺得挺方便的。。。

後來我才發現!這樣的行為和習慣最早主要來自於paypal,paypal就是靠電郵轉錢和付款的!

不過銀行的email transfer和paypal還是略有不同:

比如,paypal的郵箱必須先註冊,而銀行的則是任何可使用的email地址即可;

比如,paypal只需要首次收款時登陸點擊「收款」按鈕,之後再收款就無需登陸了,但銀行則是每次都要打開郵箱收款。

雖然很早就聽說過paypal,說paypal是國外版的支付寶之類的,但是我真正下載後才發現其實paypal和支付寶分明很不一樣啊!

再詳解下paypal的頁面:

就下面醬紫,沒別的了,也不能下拉頁面。。。

04

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場景多種多樣覆蓋線上線下大大小小各種場景。

但是paypal就很不一樣了,即使在發家的線上也不是絕對主導地位,而線下門店更是少之又少

此時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奇怪,paypal的團隊是太懈怠了么,還是中國人真的太聰明,為什麼paypal不像馬爸爸他們那樣去開創新的市場先機呢?比如用二維碼付款打進線下門店?

我一個在北美做銀行卡移動支付的朋友總結的好:

「其實這件事說到底,移動技術突破的最大局限來自於北美數十年的信用卡POS機體系的龐大而不容易撼動。」

其實類似的想法不是沒人做過,Apply Pay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么!也沒有特別顛覆啊。。。

為什麼北美就沒出來個支付寶...

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對比支付寶和paypal的競爭對手(或取代對象)是誰?試想5年前你在中國買水果,用什麼支付?當然是軟妹幣對不對,而北美是信用卡,以及連帶的tap功能,想知道更多tap功能的方便之處,請看上一篇文章《為什麼?他們不用支付寶?!》。

支付寶改變的是從現金支付到虛擬支付,而paypal改變的僅是從信用卡支付到電子支付。

從現金支付到虛擬支付,那是不用再帶現金出門的跨越啊!這利益點很特別、很突出、更重要的是,很符合現代人越活越簡(lǎn)的生活理念!

而從信用卡支付到電子支付,只能說是虛擬支付中從level1到level1.1的微創而已。微創帶來的利益點絕對沒有顛覆高。所以,加國同學面對Paypal會問,那為什麼我不用信用卡tap一下呢?出門多帶張卡又不礙事的咯?我可以把卡插在手機套後面啊。。。

是啊,信用卡的方便連我這個習慣了支付寶的外國人都難以拒絕呢。。。

這裡就更不要提北美強大又穩固的信用卡pos機網路...以及還有來自政府的支持或管制了~

我們一直認為,產品的創新需要一步一步來,走的太快不但容易扯到些什麼,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沒辦法一下子接受,可能需求和市場還沒養起來,就撐不下去了。

但是,這就是一個極好的反例!同樣的例子短期有滴滴、摩拜、美團等,久遠的有iPhone。以前在企業里做產品創新,很擔心概念太超前,消費者還沒準備好,但如果只是微創,反而會永遠跳不出競爭。

微創穩風險小,顛覆猛但也易翻船~按你胃~小啟發分享給你~

感謝你能讀到這裡

我是小茶

身在溫哥華

心繫大中華

微信:de小茶

微博:de小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象感悟與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意象感悟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