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今天我們繼續來欣賞第四課里的第二首詩,李白的名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們先來誦讀一下這首情深意切的詩歌。詩云: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在古代呀,因為交通的不便,通信的困難,生離死別,「生離」往往就是死別,因此送別詩就是古代詩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型。像《詩經?邶風》中有一篇《燕燕》,就被稱為是萬古送別之祖。(清·王士禛在《帶經堂詩話》里說:「萬古送別之祖」)它的第一章說: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叫庄姜的極美麗又極深情,而且極有修養的女子送別自己的好姐妹的場景。冬天燕子離去,但等到明年春天,它又會重新回來築巢。可是,庄姜心愛的姐妹戴媯因為遇上危險的事,所以她要離開衛國回到陳國去,而且有可能是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姐妹之間完全有可能是一別即成永訣,於是在郊外送別戴媯的時候,庄姜就寫下了這篇名作《燕燕》。(《燕燕》這首詩應當不是在送別戴媯的時候所作,應當是送別厲姒,當時戴媯已死。《史記·衛康叔世家》中記載:「庄公五年,取齊女為夫人,好而無子。又取陳女為夫人,生子,蚤死。陳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文中,「完母」即戴姒,可知在公子完即位為桓公之前其母戴姒已死,而庄姜賦《燕燕》時在州吁弒桓公自立之後,送別的當為桓公的姨母厲姒。)

據考,這是最早的送別詩,所以被稱為是萬古送別之祖。那麼到了唐代呀,送別詩就尤其多,這是因為即使到了唐代,書寫工具雖然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地理空間的遙遠還是人們相遇重逢的重要阻礙。且不論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家書抵萬金」的難得,日常生活中也有「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百般無奈。加上唐代的人,我們都知道好酒、好友、重友情,所以許多詩人都寫下情深意切的送別詩。像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像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像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像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千古名句,都是送別時的經典。當然在唐代詩人中啊,寫送別詩寫得特別多的就是李白,因為李白這個人特別重感情、特別重友情,在李白的朋友圈裡頭,王昌齡就是他特別要好的一個朋友。

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作於天寶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城的位置上,也就在南京做縣丞,被貶為湖南龍標縣尉,所以題目中叫「左遷龍標」。聽到好朋友被貶的消息之後,李白就寫下這首千古名作,是說楊花落盡的時節,聽到子規「不如歸去」的啼聲,讓人油然而生飄零離恨之感。在這傷感的季節里,又聽到你被貶龍標的消息,要踏上那麼荒僻偏遠的路程。作為好朋友,我不能陪你走這段荒涼的貶謫路程,但我的心、我的友情永遠和你在一起,我把我憂愁的心思託付給那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你到夜郎之西。

王昌齡和李白的友情非常深,王昌齡比李白年齡大,但他們有很多共同語言,而且他倆都特別擅長七言絕句的創作。王昌齡是被稱為「七絕聖手」的,而李白的七絕更是唐人七絕中最傑出的創作。你像《紅樓夢》裡面黛玉教香菱作詩的時候,讓她集中學習的對象就是要學王維的五律、杜甫的七律,還有就是李白的七絕,說把這三個人的三種體裁的詩,各背一二百首下來作為基礎,學詩就容易了。

根據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王昌齡和李白在開元14年就已經結交了。事實上在王昌齡上一次被貶謫的時候,他們就有過詩文的交往。王昌齡上一回在開元27年為張九齡說話,被貶嶺南,過了一年之後,他遇赦北返,先是去襄陽拜訪了孟浩然。孟浩然雖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但為人非常講義氣、重友情。孟浩然當時正在染病,得了一種病叫癰疽,就是背上長個大毒瘡,擱在今天這個病不難治,但在古代呀,是很麻煩的一個病。得這個病的時候呢,哎,不能吃發物,不能吃江鮮、吃海鮮,但是孟浩然非常講義氣,看到老朋友王昌齡遇赦北返,為他高興,就請他吃飯,吃江鮮,喝酒。王昌齡並不知道孟浩然當時身染癰疽,但是孟浩然卻為了好朋友不管不顧,結果吃過江鮮之後,疽發而死,王昌齡為之悲痛莫名。

後來他又在北返的途中遇到了李白,還專門寫了《巴陵送李十二》(「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送給李白。如今王昌齡二次被貶,李白遂寫下這首名傳後世的「楊花落盡子規啼」,後人評價他這首詩「音節清哀」(出自《唐詩直解》)、「奇思深情」(出自《網師園唐詩箋》),說李白的創作真是萬古一人。確實,你看在李白的筆下,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然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的知心人,代替自己將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那遙遠的夜郎之西。詩中之所以會有這麼驚人的想像和不凡的筆力,其實正是由於兩人之間那種惺惺相惜的至交情誼。我也常常在想,或許是愛朋友、愛自由的原因,才使得李白寫下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送別詩吧?

說到李白和朋友之間的感情,說到他的朋友圈,我就突然想起李白和著名的詩人賀知章的交往,那也是驚天動地、流傳千古的,最著名的就是「金龜換酒」的故事。當時李白第一次從蜀地來到都城長安,時任秘書監(秘書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府設置的專掌國家藏書與編校工作的機構和官名。存續時間長達1500餘年。)的賀知章,聽聞李白的詩名十分惜才呀,就約他到長安一處豪華的酒樓,飲酒論詩。兩個人性情相投,十分投緣,尤其當賀知章看到李白所作的《蜀道難》的時候,不禁拍案叫絕呀!邊看邊贊,只覺相見恨晚,兩個人遂成莫逆之交。

後來,快吃完飯的時候賀知章才突然發現沒有帶錢包,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帶的金龜來換酒錢,而這種金龜非常名貴,他是當時的皇帝賜予官員的佩飾物,但賀知章毫不在乎。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典故。賀知章非常欣賞李白的才華,特別向皇帝舉薦李白。唐玄宗呢,也聽聞了李白的詩名,就任命李白為翰林供奉。後來賀知章去世之後,李白傷感不已,想起當年的金龜換酒,還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原文:「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其一:「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其二:「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那麼說到李白的朋友圈,我們再來看看唐代文化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兩大巨星的相遇與相知。在長安生活三年之後,李白終於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了長安。在這個時候,另一個大詩人杜甫正在躊躇滿志地趕往長安,兩人一出長安、一進長安,命運終於讓他們在洛陽會師了,同時他們還遇到了遊歷到此的大詩人高適。此後,他們三人同游齊魯,友情日深。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就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蒓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的句子。秋去冬來,李白即將南下訪友,杜甫呢,也要西上去長安了。送別之際,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寫到「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白話譯文:「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台。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裡暢飲開懷?漾漾的秋波搖蕩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表達了難分難捨的友情,而杜甫呢,則寫下了情意綿長的《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譯文:「秋天離別時兩相顧盼,像飛蓬一樣到處飄蕩。沒有去求仙,真愧對西晉那位煉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分別之後啊,兩個人雖然終身再也沒有機會相見,但山高水長,彼此挂念的心意卻沒有改變。李白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白話譯文:「我來這裡終究是為了什麼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沙丘城邊有蒼老古樹,白日黑夜沙沙有聲與秋聲相連。魯地酒薄難使人醉,齊歌情濃徒然向誰。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託著我的深情。」),表達了他對杜甫那種連綿不斷如汶水一般的思念。而杜甫呢,則寫下了很多首詩歌懷想李白,像《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夢李白二首》(其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葉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皎龍得。」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可以說是春也想、冬也想,白日想、夜裡想,醒時想、夢裡想,所流露出的深厚情誼實在令人動容,他們的友情也成了千古美談。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里曾經說,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了!

李白好酒好友,結交朋友無數,像杜甫比李白小將近一輪,所以他對李白除了友情,還是有著崇拜之情的。而李白呢,比孟浩然又小一輪,所以他也非常崇拜孟浩然,而且孟浩然可以說是李白結識的第一個文壇知音。李白和黃鶴樓有不少故事,像我們前面提過的「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也寫過不少和黃鶴樓有關的詩,像他的《黃鶴樓聞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還有就是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和孟浩然的第一次相見,有學者認為應該是開元16年,當時的李白生活在安陸(安陸市隸屬於湖北省,由孝感市代管,位於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發祥地,是歷史上鄖子國、安陸郡(安州)、德安府所在地。歷史上安陸古城所在地。),那一年,李白28歲,而孟浩然40歲。當時李白的詩名還不大,而孟浩然已經是名傳天下了。李白專程到鹿門山去謁見孟浩然,兩個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因此當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也就是今天江蘇的揚州,兩個人相約在黃鶴樓把酒送別,然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佇立江岸,面對離別,百感交集,當即吟出一首千古送別之佳作,又是七絕: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作為孟浩然的粉絲,還寫過一篇名篇——《贈孟浩然》,詩云: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的。可惜後來孟浩然疽發而逝,李白聞聽也為之傷心不已。

除了這些名作、名篇、名友,李白還寫過比如說著名的《贈汪倫》、《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很多送給朋友的詩。不過說到李白的朋友圈裡啊,卻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他的朋友圈被他屏蔽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與李白、杜甫並稱的王維。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而王維呢,被稱為「詩佛」。李白和王維幾乎是同齡人,兩個人都生於公元701年,甚至兩個人去世的年齡也差不多,王維死於公元761年,而李白則死於公元762年。兩人幾乎是同年生同年亡,而且兩個人還擁有很多共同的好友,比如說杜甫、孟浩然,還有王昌齡,但李白和王維之間似乎從來就沒有什麼交集,這就很奇怪了。盛唐文學的兩大高峰啊,王維和李白居然看不出他們有什麼關係。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白屢上敬亭山,是為了在他一生中曾給他重要幫助的玉真公主,而李白、王維和玉真公主之間的關係,也是唐史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熱門話題,不知道兩個人臨終之際有沒有後悔此生沒能成為朋友。

遙想1400年前的大唐,那是一個怎樣群星燦爛的時代。那個時代,李白寫一首詩給朋友,寫給王昌齡、寫給杜甫、寫給孟浩然,就像我們現在在手機上發一條私信、發一條信息,或者就直接發到朋友圈或微博一樣,但是幸好那個時候的詩人——李白的每一首詩作都是通過筆墨紙硯記錄下來的。因為這種紙質的文本記載,所以1400年以後,我們才能在李白的詩作中對大唐氣象有了最深切的感受,才能對李白和他朋友之間的情誼有了最真切的體驗。今天的我們通過電話、微信和家人朋友溝通,雖然方便、雖然快捷,但仔細想想,是否會覺得其中少了一些什麼呢?

科技的發展,在帶來新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也使一些東西無奈地消亡了,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個人認為,有時候科技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實我覺得寫詩、寫家書啊,用筆去寫其實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我覺得給朋友寫詩、給家人寫信其實是我們很溫存的一種生存方式,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再也不提筆寫字了,甚至連文章、連詩、連句子都懶得寫,只用幾個表情符號就可以代替了,想想其實還是挺恐怖的。再過多少年之後,如果我們只用現在的這種交流方式,而不行之於文、行之於詩的話,那麼過不了多久,情詩、送別詩、家書,這些都會逐漸消亡吧?將來我們要給孩子講《愛眉小札》(徐志摩著)、講《傅雷家書》、講《曾國藩家書》,講那些友人間、家人間美麗的詩文書信的交往,又該怎麼講呢?孩子們會不會覺得很陌生,隔閡很深呢?所以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請拿起筆,寫一首詩、寫一封信給你的好朋友,給你溫暖的家人。

好吧,今天就講到這兒,下次再見,語文啟蒙,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文欣賞 的精彩文章: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
降央卓瑪演唱倉央嘉措《那一世》

TAG:古詩詞文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