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禪凈雙修(七)般若是成佛的大智慧

禪凈雙修(七)般若是成佛的大智慧

七、般若是成佛的大智慧

「行深波羅密多時」,是說觀自在菩薩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的時候。微妙、甚深、無上的般若波羅密多法門是要實際修持的,不是只知道般若波羅密多的名字就可以了。「般若」(29)是智慧。這個智慧,既不同於世間的世智辯聰,也不同於出世間的二乘菩提,是不共世間、不共二乘的出世間大乘菩提,是成佛的智慧,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般若總相智」,明心見性時證得;第二個層次是「般若別相智」,悟後起修到初地以前證得;第三個層次是「般若種智」,從初地到成佛證得。種智又有兩種,地上菩薩的智慧叫道種智,還沒有圓滿;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已經圓滿。

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二種智慧,就是從第七住明心不退轉到第十迴向滿心時的智慧,已經找到真心,已經明了真心體、性、相、用的總相和別相,但對真心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的智能還只是在xūn修,沒有真實證到。

般若系列的經典,主要是講般若智慧的總相和別相,還沒有講到它非常細緻的部分,即種智的部分。作為般若系列經典總綱的《心經》也是如此,只講到總相和別相,還沒有講到真心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種子及其細微的功能差別。這些問題要開悟獲得總相智以後,在進一步修學別相智和熏習種智以後,才可能深入地了解和修證。但是,只要能獲得根本智,我們就能正確深入地觀察我們的心了。如果圓滿種智成佛了,我們不但能知道自己真心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的清凈功能,而且也能知道十方世界每個眾生的真心所包含的全部清靜功能和染污功能,並能自在地用清凈功能,廣度一切有情。一切種智雖然有時也會被稱為一切智,但不可與小乘的一切智混為一談,二者名同、義不同。大乘的一切智是佛的智慧,小乘的一切智僅是聲聞智和緣覺智,即僅指解脫分段生死的智慧。小乘的一切智細分又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大乘佛法里也有阿羅漢,也有支佛。一種是小乘的阿羅漢和辟支佛聽佛宣說大乘法以後,生歡喜心,發菩提心,回小向大(30)來學大乘法;另外一種是大乘的菩薩在悟後修學過程中,努力地去斷除自己的煩惱現行,在快要進入初地時,已經有能力徹斷全部煩惱現行證無餘nièpán,卻故意不斷盡,不證無餘涅槃,發願留惑潤生,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樣的大乘菩薩,也可以叫做大乘阿羅漢、辟支佛。但這與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是有區別的。因為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雖然已斷煩惱現行,卻不了解真心,沒有證到真心。而大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至於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因為把故意留惑潤生的一點煩惱也滅除了,在解脫功德上完全同於甚至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所以是完全的大乘阿羅漢、辟支佛。

大勢至禪凈共修迴向文:

願以精進念佛功德,

迴向念佛功夫成片。

專念不夾雜不間斷,

兼念雖夾雜不間斷。

爭取半年功夫成片,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然後斷我見證初果,

深入經藏勇破三關。

上品上生極樂世界,

早登八地速返娑婆。

早日成佛廣度有緣。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

本講堂以戒定慧為修學的總綱,以聞思修為修學的次第,提倡在明確方向、道路、次第、方法的前提下真修實證,主張以皈依、發心、持戒念佛,聞熏正見為基礎,達成深入觀行,斷三縛結,取證初果須陀洹的現前目標。進而薄貪嗔痴,求證二果斯陀含,或轉向參話頭,體究生命實相,開悟明心。歸心極樂凈土,求生彌陀蓮邦。

本講堂強調修學佛法的現法樂住,積極承擔弘揚佛法的現世責任,主張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根據大眾的需要,在組織好自身團隊修學的基礎上,講經說法,組織培訓,為廣大信眾認識佛教、修學佛法提供平台。

如來藏講堂是一個實證和弘揚佛法修學平台。歡迎有志於修證佛法、弘揚佛法的法師和居士積极參与,為佛陀正法的長久住世而共同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 的精彩文章:

念佛的兩種狀態-專念與兼念

TAG: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