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夜飯:你要吃掉多少來自國外的土特產?

年夜飯:你要吃掉多少來自國外的土特產?

春節已至,美味的年夜飯呼之欲出。不知大快朵頤的朋友們,在面對著一桌子美味佳肴的時候,是否還要接受長輩們對各種土味食材的吹捧。哪怕這食材在端出廚房前,他不曾瞧過一眼。哪怕這些長輩在自己家,不曾做過荷包蛋之外的料理。但他們依然會對傳統土味,有著一種近乎宗教情結般的推崇。

可他們並不明白,現如今很多司空見慣的土味美食,都並非本土原產。在這些食材傳入中國之前,就算九五之尊的皇帝,過年時也別想嘗到。

1 絲綢之路帶來的美食

絲綢之路 極大的豐富了國人的餐桌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華文明與外部世界聯繫的一條重要人文紐帶。大量原產於西亞、地中海沿岸、非洲、印度的美食,通過這條商路來到了中國,進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其中很多名字中帶有「胡」字的食材,基本上一聽就知道,老家不在中原。

胡蘿蔔的名字 道出了它的生世

例如香甜可口的胡蘿蔔,就原產於中亞的阿富汗一帶。傳入中國的時間暫時不能確定,但應該不早於漢代,也不晚於明代。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橙色胡蘿蔔,其實是17世紀荷蘭人培養出來的品種。真正純天然無人類干預的胡蘿蔔品種,其實是紫色的。

今天的胡蘿蔔品種由17世紀的荷蘭人引入

近年來,有些農產品公司打著純天然無添加的旗號,試圖復興最「傳統」的紫色胡蘿蔔。但早在幾百年前,全世界人民就覺得橙黃色看上去更加溫暖明亮,紫色看上去更加高冷而危險。所以,這種打著純天然無添加噱頭的商品,並未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更接近原始品種的紫色蘿蔔

除了那些至今名字還帶著胡字的食物之外,也有一些食物傳入時名字帶有胡字,但隨著時間推移被改了名。

例如黃瓜,原名胡瓜,是張騫通西域後帶到中原的。傳說為了避後趙皇帝石勒的忌諱,而改名黃瓜。一直到宋代,這種原產西域的蔬菜,在中原都還比較珍貴。宋朝陸遊曾說: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

一直到宋代 西域傳入的黃瓜都是名貴食材

大力水手最愛的菠菜,則原產于波斯。泥婆羅國(古代的尼泊爾)使者訪華時,將菠菜作為國禮贈送給唐太宗李世民。從此中國人的餐桌上才有了菠菜這一食物。

大力水手的力量之源來自波斯

除了以上三種蔬菜之外,蠶豆、萵筍、石榴、葡萄、香菜、茄子、芝麻、扁豆、西瓜、甘藍等食物也都是來自西域。如果有人不服氣,說以上蔬菜還只是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的話,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那麼,以下兩位調味香料,則是大部分中國廚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原產內亞的大蒜

大蒜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張騫出西域後,大蒜才開始進入中國。如果沒有大蒜,中國人在料理禽類魚類等腥味較重的食物時,無疑要多費很多的功夫。

需要使用大蒜的清蒸魚

胡椒,在今天中國人的廚房中,運用相對較少。但在辣椒傳入之前,胡椒長期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進口調味料。也因為胡椒在古代幾乎全靠進口,所以異常珍貴。甚至和金銀一樣作為貨幣使用。

曾是昂貴香料的胡椒

明代財政困難時,甚至一度將庫存的胡椒作為工資,發放給官員。這也解釋了,為啥唐代大貪官元載被治罪抄家時,竟能從家中抄出八百石(合現在64噸)胡椒。明代的水師將領,查抄了走私船上的胡椒後,也經常中飽私囊。在古代,胡椒可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呢。

烹飪肉食是胡椒往往帶有非常好的效果

2 地理大發現帶入的美食

地理大發現再次升級了國人的餐桌

在明清時代,中國迎來了漢唐之後,又一個外來作物傳入的高峰期。為了追求東方的香料(胡椒、肉桂等),歐洲人劈波斬浪,跨越蒼藍大海,穿越整個地球。最後竟將世界各地的餐桌聯繫在一起,讓人不得不感慨吃貨的力量實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動力。

漢唐時代,傳入作物主要以蔬菜瓜果為主。明清時代傳入中國的農作物,很多則是可以作為主食的。這些作物的傳入,不僅僅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更是填充了中國人的糧倉,推動了清代中國人口大增長。

土豆傳入後迅速成為重要的口糧作物

土豆,又名馬鈴薯、洋芋,是全球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的糧食作物。土豆的做法多樣,從偏向西餐的薯條、土豆泥,到更具有鄉土氣息的土豆絲以及各種土豆燒肉。北至東三省,南到雲貴川,各省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來料理著這道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美味。

曾是蘇聯國家目標的土豆牛肉

除了土豆之外,玉米是另一種原產美洲,又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糧食作物。有趣的是,由於玉米的廣泛種植,不少時代背景在明朝以前的電視劇在拍攝時,會無意中將玉米地作為背景,造就出一種「穿越」般的效果。

和土豆一樣成為主要口糧的玉米

雖然土豆和玉米已成為中國支柱性的糧食作物了,但從美洲傳入中國的食物中,還是辣椒的影響力最大。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西南人民對辣椒的喜愛也可見一斑了。

但辣椒傳入中國是在明朝末年。在此之前,喜歡辣味的四川人,就只能用生薑、茱萸、花椒來烹飪。這樣的食物,對於今天的「辣黨」而言,恐怕難以滿足其味蕾。

沒有辣椒 你還吃什麼水煮魚

3 外來的改良品種

著名的大白豬

除了以上這些原產於國外的食材外,今天我們餐桌上還有很多雖然古已有之,但隨卻被外國品種佔據市場的食物。過年必不可少的豬肉和雞肉,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中國人今天所見到的白白胖胖、憨態可掬的大白豬,其實並非本土品種。在近代之前,中國人飼養的豬大多是黑色的。現代人看《西遊記》中的電視劇,覺得豬八戒白白胖胖,甚是可愛。但飼養黑豬的古人眼中,二師兄的形象就非常猙獰恐怖的。

古人眼裡的二師兄基本上是這個樣子的

由於近代育種出來的大白豬,在產量等方面有著巨大優勢,很快就將傳統的黑毛豬,趕出了人們的日常餐桌。但這擋不住中國商人的傳統智慧。他們很快就用引進的美國種豬,與傳統的黑毛豬進行雜交,產生了產量相對穩定的新品種黑豬。加上市場營銷赫爾中國人對於野生與土味的偏執,具有美國血統的現代黑毛豬,就成為了很多在餐桌上吹捧的食補古方。

今天的土味黑毛豬其實都帶有大白豬血統

相比於豬肉市場上外國品種幾乎一邊倒的情況,本土雞和外來品種就在雞肉市場上,難分伯仲了。現在市面上的肉雞,主要分為由引進國外品種培育而來白羽雞和本土的黃羽雞。所謂的白羽雞是在美國的白洛克品種的基礎上選育而來的,目前國內已經可以做到可以自產原種。

成為產量主力卻飽受非議的白羽雞

白羽雞生長周期短,吃的少,長肉多,只需40天就能出籠。所以價格便宜,佔市場份額的60%以上。雖然坊間素有傳聞說養殖戶為了快速賺錢,給雞打了激素,但其實不然。激素的價格遠高於飼料,為了更快賺錢而去打激素,根本是南轅北轍。白羽雞驚人的生長速度,單純靠的是遺傳育種、營養和環境。

櫻桃谷鴨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

至於鴨肉,則更加有趣。100多年前,英國人發現中國清代的的北京鴨肉質鮮美,故而將其引入英國。經過多年的育種改良,形成了生長快、瘦肉率高的櫻桃谷鴨。

由於近代中國養殖業不發達,育種技術落後,最終本土北京鴨遺傳性下降。此時在英國「升級」之後的櫻桃谷鴨,反過來被引入中國,成為現在中國鴨肉市場的主要品種。1986年,撒切爾夫人訪華,就將英國人改良品種的鴨子,反贈給中國。

撒切爾夫人訪華時 將改良的鴨種帶回中國

今天中國的北京烤鴨店所用的鴨子,大多都是「留洋歸來」的櫻桃谷鴨。所剩不多的北京鴨也引入了櫻桃谷鴨配種,改良自身品種。

具有英倫血統的北京烤鴨

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保障,食物永遠會被放在第一的位置。回頭來看,現代人琳琅滿目的餐桌,其實蘊含了世界各個民族人民的智慧。依託全球化的浪潮,天南地北的美味齊聚一桌,也使人不得不感嘆世界這樣大,真應該出去看看。(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犯猶太者雖遠必誅:摩薩德獵殺「黑九月」
窮人的閃電:冷兵器時代的歐洲單兵遠射武器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