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浣花溪畔尋草堂

浣花溪畔尋草堂

沿著街道步行前往杜甫草堂方向。很喜歡成都的街道,地面隨處可見刻有杜甫的詩句。浣花溪附近遍布公園,濕地雜草叢生、水鳥飛落,如此和諧的生態,讓我心生感嘆。就在這樣的流連中,不覺走入了公園。

公園內熙來攘往,有散步的、拍照的、垂釣的、觀景的,不亦樂乎。有一處水池之中,魚兒成群,有人聚集觀魚、餵魚,其樂融融。大詩人草堂周邊有這麼優美的環境,大約是他不曾想到的。

走入草堂,小徑悠悠,竹林幽幽。

草堂內東側楠木林中有萬佛樓,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內原供泥塑佛像四尊,系四面佛,分別代表慈、悲、喜、舍, 各以背相向,背中空隙豎出一蓮座,一佛跌坐其上,基座為八方形紅石質,上刻淺浮雕紜紋和卷草紋。樓的壁上有彩繪小佛八千餘尊,故稱為萬佛樓。樓閣歷經滄桑,在文革期間遭到人為破壞,被拆毀。在復建過程中,遺址發掘出萬佛樓遺迹,經考察確認遺址應為清代同治年間所建萬佛樓的柱礎石 ( 石磉磴) ,質地為紅砂石。

草堂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

大雅堂是2002年才建成開放的。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銅像。他雙眉緊皺,低著頭,好像坐在高處俯看腳下。這是由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創作的老杜像,取材於杜甫離開成都後的悲慘晚年。那時候,杜甫漂泊在今天的川東,他坐在江崖上,俯視著腳下的流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雅堂里集合了十二位不同時代的詩人:屈原,陶淵明,陳子昂,王維,李白,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遊,李清照,辛棄疾。他們和杜甫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杜甫的戰友、同伴、兄弟,也都是中國詩歌史上繞不過去的高峰。

邊上「唐風遺韻」遊客服務中心是一個以杜甫草堂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和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市場。

影壁上有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內牆上大書「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毀。今花徑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為其弟周竺君所書。作為草堂的標誌之一,被稱為「草堂影壁」。

經過影壁,沿花徑向西,有一小門通往盆景區。

走回中軸線再向西,隱約看到草堂的房頂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走完花徑,推開蓬門,過一座橫跨溪流的小木橋,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頂,黃泥塗壁的典型川西農居建築。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遺址上恢復重建的。幾株大樹,一座簡化了的柴門,還有一眼水井,以及環繞的芭蕉和其他灌木。茅屋的正中為堂屋,左右為卧室,東頭為廚房。園內則按杜甫寫下的詩句「入門四松在」、「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而種植了松樹,桃樹。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場失意、政治抱負破滅的杜甫開始考慮舉家遷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戰亂,民不聊生,繼續呆在那兒已不是明智的選擇;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美麗的自然景區都使詩人心生嚮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首選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這時杜甫有個朋友在四川做官,這人就是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他曾屢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來。

杜甫經過認真的考慮,終於定下了這次行程。由隴西(今甘肅南部)經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嶇的山嶺和險惡的棧道上行走了一個月,終於抵達夢中的成都。杜甫靠親友資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選擇了一塊空地,搭建起幾間茅屋,屋前屋後種上一點蔬菜,過上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以後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的安閑和舒適中。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破舊的小屋就是大詩人過去讀書、寫詩的地方。

站在草堂的門口,向園內望去,綠樹成蔭,流水潺潺,風景雅緻。

園內有一座以茅草作頂的碑亭,上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其筆力渾厚,筆姿秀潤,這是果親王允禮所題,正門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

果親王允禮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雍正初,被封為多羅果郡王,以後又晉封為親王,世稱果親王。允禮愛詩文,好書畫,他於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寧,送達賴喇嘛回西藏,路經成都,拜謁草堂,題寫了「少陵草堂」四字,後鐫刻成碑。

碑亭一側,有一尊杜甫的石像,旁邊的立石上刻有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從草堂出來,經過一個小門,到達工部祠。

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靈魂,裡面供奉著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人稱「杜工部」,所以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紹基撰寫的著名對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道旁有小溪通往浣花溪。浣花溪屬岷江水系,向東可通溫江,去往東吳地界。唐朝時浣花溪江闊水寬,能行大船。杜甫詩中寫道「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描繪浣花溪當年的繁忙景象。

浣花溪其名的由來還有一個與她秀美的自然景觀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著一位貧家女子,篤信佛教,是位虔誠的居士。有天晚上,她夢見仙人給了一顆寶珠,醒來之後便有了身孕,這位做夢的婦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個女孩,這女孩後來被稱作「任氏」。任氏長大後,也像母親一樣禮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邊洗衣服,一個渾身長滿惡瘡的和尚要求溪邊洗衣服的婦女們給他洗那件污穢不堪、沾滿膿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婦女們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應。當任氏把僧袍放進溪水搓洗時,奇蹟發生了——只見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蓮花,隨手而出,漂滿小溪。人們無不驚異,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當地人於是將這條小溪命名為「浣花溪」。

浣花溪的真實得名是源於成都的蜀錦。燦若雲霞的蜀錦在織成之前,必須放到水裡洗濯,稱為濯錦;而流經成都的兩江水質清澈,是濯錦的上佳選擇。於是這裡的河流都和錦有了關係,比如「錦江」,其實就是濯錦之江的簡稱。至於浣花溪,也是濯錦的產物—— 一匹匹織著花朵的錦在溪水裡洗濯,如同浣花一般。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這就是杜甫抵達成都後寫下和浣花溪有關的詩句。此後,浣花溪民不斷以變幻多姿的形象和細節出現在老杜的作品裡,這條靈性的河,它給老杜帶來了安靜、優雅和靈感:「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只是,現在面對這條略顯渾濁的溪水,很難在大腦中構建起美感來!

浣花祠取這樣一個富於詩意的名字,就是為紀念這位從小就不同尋常的任姑娘。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任姑娘成人後,被當時鎮蜀的西川節度使崔寧納為妾。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距杜甫離開成都僅三年),崔寧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寬留守成都。瀘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發動叛亂,率精兵數千進犯成都,崔寬不能抵禦,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緊要關頭,任氏毅然拿出家財十萬,招募勇士千人,由她親自指揮終於擊潰了叛軍,使成都百姓免於塗炭。由於任氏保衛成都,維護統一有功,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冀國夫人」。冀國夫人任氏保衛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們的尊崇。

後人為了紀念其功績,便在其鄉里的浣花溪畔為她建立祠宇,與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鄰,其祠稱「冀國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與浣花溪有關,故人們多稱她為「浣花夫人」,稱其祠為「浣花祠」,這樣反更親切,也更具傳奇色彩。現在的浣花祠,為清代重建,祠內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毀於文革中。

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趙叔同先生重塑浣花夫人像。塑像著重表現了這位女中豪傑英武果敢的氣概,令人懷想起她親率勇士保衛成都所建立的殊勛。祠內正殿兩側懸有清代大學者俞拋所撰,現代人江庸補書的一幅檻聯:「新舊唐書不詳冀國崇封,但傳奮臂一呼,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賊;三四月曆數成都盛事,且先遨頭大會,以流觴佳節,作設帨良辰。」此聯構思巧妙,追古撫今,時空交錯,文采飛揚,對仗工穩,堪稱佳作。上聯追述史實,讚譽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縱寫;下聯則記敘三、四月的遨頭大會為成都游賞活動中之最盛者。

杜甫草堂聞名天下,到成都不來此一看,會很遺憾。草堂早已建成為花園式的景區,流連其間,空氣清新,古色古香,感受詩人獨有的氛圍和意境,是一種享受和洗禮。只是再也尋不到「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凄涼和孤遠,少了些許韻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sir遊記 的精彩文章:

TAG:朱sir遊記 |